商伟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商伟 译者: 严蓓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2019年11月29日 已读
感兴趣的是研究路径和学术关怀。展现和揭露了《儒林外史》作为“外史”在正史和与正史相对的其他历史之间的位置,一种历史想象,反讽反抗和虚无结局。在现代性分野来临前的考据行为与仪礼规章下,在野的和官场的知识分子在对戏仿规范和文本实践中生发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与当下密切关联的是,同处于一个祛魅后的世界,文人的主体性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无法在诗意中政府世俗,无法将世俗整合进同一性中,诗意“只属于自我耽溺的那一刻,缺乏起码的持续性。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礼仪世界与日俱增的怀旧乡愁”,但后世俗的当下与世俗世界入侵的清末相比是更加分裂的。很多地方会唤起读《世俗时代》和《记忆之场》的感受。(文本分析中提到的季苇萧通过对乌托邦的至福喜悦状态的沉浸而兴奋到手舞足蹈很有趣,“这样妙事,何不早说!可不要把我乐死了!”)
历史 商伟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