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城市的十五个片刻 (2015) 豆瓣
Counting
导演: 杰姆·科恩
其它标题: Counting
Jem Cohen’s newest film is a personal, essayistic documentary in 15 chapters. The director composes images, sound and music with remarkable intensity, combining them into a hypnotic foray through the metropolises of our world: New York, Moscow, St. Petersburg, Istanbul, Porto and a city intended to remain unknown. Time passes and stands still at the same time. The camera is like a magnet for attracting and capturing the ephemeral: Flickering lights in windows, bunting and plastic bags fluttering in the wind. Snapshots of places both popular and unknown and of people, striking observations of everyday life, a tender gauging of reality, snippets of voiceovers in passing. It is life itself that the director shows us. Jem Cohen is at once a flaneur and a street smart worker, with his film an archive of his steps – a storeroom replete with dreamlike memories, including ones of Chris Marker’s Chats perchés. Cats of all shapes and sizes appear in the frame again and again. Counting is like taking a Sunday walk through spatial and temporal interstices, as touching as it is magical. berlinale 2015
清华美术(卷5) 豆瓣
作者: 杜大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主要内容:城市犹如一个有机体,有生死、有兴衰,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可能经力波澜起伏;也有偶然性,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即使是数百万人集聚的城市,其成长的节律亦可能是非逻辑的,令人无法揣度。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将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开创一种局面,但这与中国文化的当代使命仍有距离,我们不敢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在21世纪中国人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则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包括中国城市文化能够奉献什么仍然耐人寻味。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把成都那几篇看了,和我的预期很不一样。。。。看完感觉最好的还是第一篇的徐师的。不过很多地方蛮有共鸣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新世纪以来,滞后的城北给我留下的印象莫过于满墙的“拆迁”和从未停止的修路
城市 城市·建筑 城市视觉文化 文化 清华美术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豆瓣
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若昂·德让 译者: 赵进生 译林出版社 2017 - 7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近几百年来,新的城市诞生,旧的城市消亡,许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却无法撼动巴黎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将城市规划提炼成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品格。巴黎激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潜能,他们的发明令这座现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令他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2019年2月20日 已读
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波德莱尔笔下那个充满了游荡的纨绔子弟的巴黎是如何地罪恶而美丽,所谓的现代性在技术发展的背后又是如何赋予居民崭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会反哺城市文化成为一种经验,吸引着更多的外来观光者,巴黎在这种互动中被不断重塑,笼罩在魅力的光辉下,令人眩晕,成为包法利夫人心里回荡的钟声
2017 人文社科类 城市 城市研究 巴黎
场所精神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 施植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2019年2月20日 已读
建筑作为场所的方向感和认同感。图文结合和好,当然,图能是彩照就更好了。现象学领域联结的是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私以为不应该略过。翻译扣一星,都10年的翻译了,很多默认词汇不该统一一下吗?整本书的海德格让强迫症很难受,译者似乎还有把正常词序的中文词语颠倒顺序的爱好
城市 建筑 建筑理论 景观 现象学
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章光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这是一本在诸多收集旅游回忆的方法中,谈论有关摄影的书。面对我心怡的风景,我感觉我确曾在那儿,或者,我应当去那儿。罗兰・巴特说,“对我而言,风景相片(城市或乡野)应是可居,而非可访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可以居住在巴涂、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2019年3月27日 已读
题目拯救一切但也会让内容显得有些不足。选图倒都是挺不错的,排版设计再加一星~虽然是三人的各种论点杂糅,但也能体会到一种瞬间的火花。但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闭上眼睛的卡夫卡和那个发光的蜥蜴和橘子树的故事
图文 城市 巴特 摄影 文化
城市和电影 豆瓣
Cities and Cinema
作者: [美]芭芭拉·门奈尔 译者: 陆晓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6 - 8
关于城市的电影很多。无论是那些身处城市并了解自己城市特点的人,还是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或梦魇的人,城市电影带给他们的都是幻想般的体验。对于现代城市化,电影如何反应城市规划者的希望和城市居民的忧虑?分析城市电影,能找到城市研究中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关于未来,城市电影又展示了怎样的远见?关于过去,又展示了怎样的形象?城市电影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问题都在本书得到了较深入的探讨。
本书揭示了连结城市化和电影的纽带是现代性,阐述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电影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展现了城市从一国电影里的一个符号发展成国际合作影片中圣地的历程。本书是电影研究、城市研究和文化研究者的重要读本。
2019年3月27日 已读
论点都还挺有意思的,但论述都有些浅了,仿佛围观比武,你看它刚搭了个起手势,但就已经比完了的感觉。但看完还是有收获和灵感的~三星半吧~
城市 电影
想象与真实 豆瓣
作者: 李翔宁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 8
本书试图提供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和解读城市文本的价值视野,并从四种角度看待和认识城市:一是建筑和城市领域内对城市价值观念的变革,将城市视为一种人工建造的实体环境加以认识;二是将城市理解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三则是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市场”的模型,四是将城市视作人的集合体。
本书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城市,如何从不同的价值视角评判城市的优劣得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醒我们拓出专业视野的局限进行这些关于城市的哲学思考。同时,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世界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非常有益的咨讯,对于从事和城市有关的学习者、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肉体与石头 豆瓣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唔,三星半,也许作为通识类读物可以给五星。从古希腊身体的图像(凝视与观看)与时间(基督与声音),到文艺复兴商业冲击下的同情伦理和恐怖隔离,再到新城市畅通的另一面即冷漠,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息息相关,立意和切入点很好,只是最后结论进入一种宗教信仰式的论述——人类只有回归感觉和身体才能得救,但是历史分析与结论落实之间的飞跃没有完成,以至于看完总觉得差一口气
历史 城市 建筑 建筑史 文化
上海摩登 豆瓣
Shanghai Moder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各个部分之间有些割裂,但不知道给后面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多少点子,算是必读书目了
上海 历史 城市 文化 文化研究
影子之城 豆瓣
作者: 萧易 / 梁思成 (摄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1941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最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 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供奉魁星,古老的城市这才流淌着源远流长的文脉;城隍庙俨然阴间的衙门,年迈的奶奶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起城隍爷拿人的故事,忠奸善恶在人们的敬畏中代代相传。
广汉一隅,何尝不是中国的缩影? 通过《影子之城》,探讨中国城市布局,解读不同类别的建筑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主次关系,也勾勒出中国人与建筑的关系。
作为界面的城市 豆瓣
作者: [荷兰] 马汀·德 2018
这本书展现的是技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以及技术又怎样反过来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社会。近年来,数字与移动媒介正在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周遭的城市环境。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数字工具,或者数字屏幕来体验不同的城市,甚至,我们通过不同的算法来体验城市,这些算法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可能来自非政府组织,甚至可能来自某个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历史案例,作者想展现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更加个体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会有怎样的贡献。有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范畴的新定义。同时,数字媒介也赋予了“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这一经典共和理想城市概念以新的生机。本书更多的是在论证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似乎应该多考虑空间与功能,毕竟这些空间是城市各处的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互相看见,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讨论足球、电影、戏剧甚至政治。简单来说,问题就是:作为公共领地的广场,功能到底是什么。虽然几个世纪以来,这个议题一直被理想化,并被不停探讨,然而,作者是如何将那些产生于17世纪伦敦咖啡馆的理论化的浪漫主义与瓦尔特·本雅明,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理想化的理性、中性的公共范畴关联起来的,是更加重要的。
2020年7月23日 想读 原来这本书有中译本啊,再次想念学校图书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