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研究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豆瓣
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若昂·德让 译者: 赵进生 译林出版社 2017 - 7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近几百年来,新的城市诞生,旧的城市消亡,许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却无法撼动巴黎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将城市规划提炼成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品格。巴黎激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潜能,他们的发明令这座现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令他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2019年2月20日 已读
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波德莱尔笔下那个充满了游荡的纨绔子弟的巴黎是如何地罪恶而美丽,所谓的现代性在技术发展的背后又是如何赋予居民崭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会反哺城市文化成为一种经验,吸引着更多的外来观光者,巴黎在这种互动中被不断重塑,笼罩在魅力的光辉下,令人眩晕,成为包法利夫人心里回荡的钟声
2017 人文社科类 城市 城市研究 巴黎
想象与真实 豆瓣
作者: 李翔宁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 8
本书试图提供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和解读城市文本的价值视野,并从四种角度看待和认识城市:一是建筑和城市领域内对城市价值观念的变革,将城市视为一种人工建造的实体环境加以认识;二是将城市理解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三则是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市场”的模型,四是将城市视作人的集合体。
本书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城市,如何从不同的价值视角评判城市的优劣得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醒我们拓出专业视野的局限进行这些关于城市的哲学思考。同时,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世界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非常有益的咨讯,对于从事和城市有关的学习者、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 豆瓣
Marxism and the City
作者: [美] 艾拉·卡茨纳尔逊 译者: 王爱松 2013
由于在东欧失败,在西欧受损,并且缺乏博学或通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统治指南已经衰落。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虽然即使在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批评资源,但为什么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作为社会和实践理论,在其整个发展的时间跨度中,马克思主义对城市谈论得相对较少。此外,在20世纪末,城市本身已经变得蔓延开来、模糊不清(像伟大的可汗地图集最后儿页上的城市),甚至也许走到了根本没有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范畴的一步。
2019年4月2日 已读
虽然是理论介绍,但其实应该读了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和马恩西马再看会比较合适。比起哈维更喜欢卡斯特尔,大概是卡又和雷蒙威廉斯的研究方法很像,城市“是由其空间的大小的和它过去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所组成……当记忆的潮水涌入时,城市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浸满记忆的汁液而随之膨胀……当然,城市不会诉说自己的故事,只会像掌纹一样地秘而不宣,将其刻写在街道的转角、窗户的格栅、台阶的扶手、避雷针的天线、旗杆的顶端之上,城市的一肢一节依次留下了抓痕、刻痕和涡卷形的痕迹”
城市研究 社会学 空间 艾拉·卡茨纳尔逊 马克思主义
媒体城市 豆瓣
The Media City: Media,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pace
作者: 斯科特·麦奎尔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2019年4月3日 已读
用“媒体城市”这个新术语探讨关注城市空间体验的转变,不同于卡斯特尔和大卫·哈维等更加关注塑造城市的经济因素(资本,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消费),本书更加关注构成现代城市经验的技术、建筑和新兴的社会媒介关系上,“媒体城市”一词是为了凸显媒体技术在当代城市空间动态生产中的作用,从最早19世纪摄影对城市的再发现开始探讨,引申到城市交响乐类电影如何作为一种工业生产对文化和审美敏感性的增强的影响方式。而这些讨论点又牵涉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现代城市中的出现与重组,以及隐含的各种表演意味。而贯穿全书的关键是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理解新媒体与大城市生活间的关系,挖掘了本雅明对他的的“十字路口”现象的摇摆不定的政治潮流的关注。又富有自己的原创洞见(第五章论照明写的太好了!!!可惜写论文时没有看到这么本书
传播学 城市理论 城市研究 建筑 文化
上海繁華 豆瓣
作者: 葉文心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6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 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2019年6月28日 已读
发掘消费史和共产党史之外的上海,在左与右的革命中以物质为媒介考察新儒学如何对商业和家庭产生影响,或者说新伦理在新物质下对经济的影响。所以全书开章是从明清儒学和商人之间的关系谈起,然后是民国开始的商学(这个现代化学科的背后是知识结构的革新)。叶文心将商业公司中的老板和家庭中的父亲相联系比较,于是金权和父权被放上台前,二者之间的迭变又经过诸如城市空间的变化,现代时间的改造等等。不过材料过多,论述不够,正如结尾而言,深入到具体的经验之中,但经验是碎片化的。不过整本书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上海 叶文心 城市史 城市研究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