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虹
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作者考索晚清知识精英如何措助各种文本,将“国民常识”播植于女界的实践。因此,除了一般国民均应具备的“现今世界公共之常识”外,在此书中,也会有意凸显专为女性群体特设的类项。“男尊女卑”导致的女性各项权利的缺失,晚清以来的先进之士已不断研讨与抨击。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争得与男性同样的权利与地位, 实为“男女平等”的正确释义。尤应注意的是,这一被取法的“男子”,亦属巳经具备“常识”的国民。在此之上或之外,又有西方女杰提供的人格典范,由此构成“中国新女国民”的理想境界。
2019年3月2日 已读
以晚清女报为基础梳理常识何以成为常识。作为学术论文而言每一篇都很规范和严谨。不过还有可以挖掘的地方,晚清的女学堂女报等和当时的男性知识分子难以分割,书中强调女性之间的互动关联很好,但倘若能把知识场域范围更扩大一些就好了。其后西方女杰的输入也是如果能再有如何与传统中国神话意向的互动就好了,正如罗兰夫人对秋瑾的影响固然很大,可是秋瑾的自我隐喻中“精卫”也是不能忽视的底色。最喜欢第五章的乐歌,视角新颖又能落到关键之处
夏晓虹 女性 妇女史 文化史 社会科学
晚清文人妇女观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以晚清女性的生活思想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描绘出女性的命运是如何同历史融合在了一起。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下编为分论。作者勾勒出晚清妇女生活中的新因素,如不缠足,兴办女学堂、女报、女子团体,这些行为的后面,是平等观念、女权意识等西方观念的东渐与落实。在历史的陈述中,作者注意到旧势力旧观念与新因素间的消长,区分出革新派中的激进派和温和派,指出正是由于二者互为对立和补充,支持着妇女运动的发展。这样一种对历史的叙述,使夏著在理清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这次新版,补充了初版未完成的晚清女性的妇女观研究,篇幅上增加了五章又一节。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文学作品里大家可以“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来”,可以“踏破范围去”,“万里快乘风”,但现实生活中狂如秋瑾也无奈出嫁,虽然这也是她从家庭革命走向社会革命的重要动力。整本书比起“论”的确更像“史”,而且文字之中多有感情,但和动荡的时代意外的很贴合,并且注重对传统和激进之间的中间派的分析。读晚清民初女性相关的书会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会有“他日笑相逢”的激荡飞扬
夏晓虹 女性 晚清 近代中国
阅读梁启超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一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他就是梁启超!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他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艰难;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本书汇聚了夏晓虹先生在其专著《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之外写下的几乎所有关于梁启超的长言短语,共收录近十余年来研治梁启超的随笔、书评、序跋、论文等二十三篇,内分五辑。
本书汇聚了夏晓虹先生在其专著《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之外写下的几乎所有关于梁启超的长言短语,共收录近十余年来研治梁启超的随笔、书评、序跋、论文等二十三篇,内分五辑。由文及人,由人及事,由事及史,由史及论,既有对梁启超生平与著述、事功的总体评述,包括时人与后人、师友与家人的感性印象;也有对梁启超剧曲创作、文类概念与文学史研究的专深探讨或考辨,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近现代政治、学术大家的历史面貌。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试图通过进入报刊,实现阅读视角从官方到民间的转移,并由此返回现场,这种努力在本书中具体落实为通过对十个个案的剖析,对史料进行精细处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并由此揭示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上篇“女性社会”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对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各异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的歧出的意义指向的解说。作者认为,由此构成的晚清社会的图景,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
本书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精细地操作向不被学界看重的报章史料,以此生气淋漓地重现了晚清社会的诸般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