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 豆瓣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9.2 (5 个评分) 作者: 凯瑟琳.A.麦金农 (catharine A.Mackinnon) 译者: 曲广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分析了社会权力如何塑造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方式又是如何形塑社会权力中男女的不平等。在广泛的意义上,本书探讨了在智识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性别(gender)差异所具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它是在认识论的层次上探讨性别政治问题。
本书的论述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在两性不平等问题上各自的主张开始,然后,通过以女性地位为中心的性别批判,在认识论的层次上重构女性主义,进而,通过经由法律确认的、更为详细规定的女性的社会建构和待遇,来探讨制度化的国家权力,从而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本书的理论出发点,因为马克思主义这种当代的理论传统,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却敢于正视有组织的社会统治,对此加以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分析,确认系统形成社会规则的社会力量,并寻求既在历史之内又依据历史去解释人类的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真实存在的。它既批判了认为社会不公正是必然的和延续性的观点,又为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全书把社会性别(gender)理解为一种权力的形式,并把权利放到社会性别形式中理解,而非相反。第一个部分是对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交集与争论部分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二者的聚焦点“家庭”以及“家务劳动”,“家庭工资”是一个激进而又妥协的产物(题外话,逃避可耻这部剧真的很可惜,本来可以更深入的)。第二部分是方法论,意识觉醒(揭示男性权利的real不是他宣称的唯一reality而是使自己成为true的虚构)。第三部则是从性与国家权利制度(主要是法律制度的反应)上探讨性别的社会性别化何以被部分男性先天地主导和后天的合法化,社会性别包含性,而非相反(比如强奸因为一种暴力以性的方式实施时,暴力就是性。色情文艺的每一次侵犯都是现实的)。在对现实(real)的批判和寻求变革上,女性主义和马克思又走到了一起
女性主义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麦金农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豆瓣
作者: 多诺万 译者: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豆瓣
作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97 - 5
本卷选载恩格斯1884-1895年的著作和《自然辩证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1842-1895年的书信。
1884-1895年这一时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入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斗争加剧,劳动人民的状况恶化,无产队级为未来的革命战斗正在积聚力量。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并得到了巩固,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团结加强,80年代末成立了新的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即第二国际。
本卷的首篇著作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和阶级本质。
2018年12月13日 已读
仅阅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部分。所谓的马克思女性主义找源头基本在恩格斯这儿,马克思本人对女性相关的阐述并不多。但从这一章就能看出之后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如何能够天然地走到一起但又是如何分道扬镳。恩格斯说在罗马人那里Famulus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奴隶,而familia则是指属于一个人的全体奴隶,探讨了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私人化的历史。但家务劳动市场化却又是和马恩主张相悖的(见《女性主义走向国家主义》)。此外,恩格斯对女性的拯救的论证过程是从生物学的发展说明女性本身就是低一个等级的,这也为后面的部分女性主义对他的批判埋下伏笔。另外,这句“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竟然是用来描写两性的
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豆瓣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娜·哈拉维 / Donna J. Haraway 译者: 陈静 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4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和重塑》作者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传统中可以说是最佳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解释可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把免疫系统看做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的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
2019年4月10日 已读
赛博格宣言一篇压倒全书。哈拉维最后喊出“我还是宁愿做一个赛博格,而不是一位女神”,但仍未回答赛博格会成为“谁”这个根本问题。模糊了基本所有的二元对立,抹平了鸿沟一般的差异背后是技术和科学话语的神话。“男神”和“女神”在技术政治的世界中复活。哈拉维试图用赛博格来重建断裂的碎片身份(性别种族和阶级被认为是家长制、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强加的,但其实这里已经透露出了哈拉维的性别对等的是父权制,而她后面对激进派的麦金农的女性非存在的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之间的对立颇有微词),身份危机的解决办法是亲密关系而非同一性,而技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哈拉维还没有进一步阐释,神话和工具相互构成彼此。但赛博格的生命力和活力仍然会一直持续,因为这种网络形象“表明空间和身份的丰富性以及个人身体和国家政体中边界的可渗透性”
哈拉维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科学哲学 赛博格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整本书最出名的还是第二章,对“妇女”一词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但无论是儒家以婚嫁生育为标准,还是左翼政党以国家话语建构为目的,“妇女”都是一个被选择的词汇,一个富有政治权利的词汇,谁才能是“妇女”隐含着谁是“我们的同志”这样的政治正确和路线选择问题。而与妇女相对的则是“女性”这个概念,妇女/女性的背后含有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二元对立关系。“词语误用”和“过去的未来”是核心观点,但我觉得更大的贡献在于对“人格”这一沟通男/女叙事,个人/国家话语的历史关键词的发现和提出。对丁玲的分析很精彩,当然也得益于丁玲本身的复杂和多维。李小江的专立一章放在国内的女性理论著作中都是不常见的。最后以戴锦华作为结尾很恰当。另外,虽然翻译有很多问题,但这个打分是认真的吗。
女性 女性主义 性别.身体 汤尼-白露 海外中国研究
两性 豆瓣
Il y a deux sexes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瓦内特·福克 译者: 黄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这是一本超越“母性”话题,向女性致敬的挥臂呐喊的振奋之作,是继波伏娃《第二性》之后法国女性问题研究的旗帜性著作。本书汇集了安托瓦内特•福克生前关于女性学问题的演讲稿、讲座稿以及访谈材料,本书以精神分析为切入点,界定了女性真正的身份,确立了女性的真正价值,深入探讨了何为女性学,以及这一学科的未来,或者说女性主义的未来又在何方。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我敬佩妇女解放运动中每一位为女性权利而奋斗的前辈。但理论上可探讨的地方太多了。福克坚持和第二性不同的“人生而有两性”;作为精神分析和政治家,福克和拉康等人有过交流,试图用“母神”替代“父神”,将枪口从“父权制”挪到“子权制”,用“子宫嫉妒”对抗弗洛伊德的“阴茎嫉妒”,并以此解释厌女症。在这种思想下,女性的生育被无限上升,子宫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黑暗的大陆,而是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一种孕育新生命的创造性行为,甚至是福克认为的女性“特权”。这固然可以矫正法国女权运动后的部分问题,但本质主义的做法岂不会使女性落入另一个深渊。摧毁一切后要建立的难道是另一个单性化的社会吗?虽然福克本人也说了她的女性学其实也是建立一门生育学,但“把女性从母亲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并不等于“从抑制她生育能力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社会
内闱 豆瓣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胡志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内闺: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2019年3月16日 已读
新中国妇女社会史研究的开创和代表性作品。性别在宋代唐中如何帮助了新地主贵族阶级巩固统治地位,比如政治联姻。但最大的特点是宋代的妻子享有其他时代都少有的财产权和经济地位,而有宋一代,伊佩霞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相互关联。比如父亲没有儿子时,女儿可以合法继承财产,并按照风俗入赘,另外新娘能依法控制处理自己的嫁妆。但也正是此时,缠足开始作为一种区分贵族与百姓的手段出现
伊沛霞 女性 女性主义 宋代 宋史
性别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 豆瓣
作者: 杨联芬 主编 2017 - 10
本书邀请了数十位海内外长期耕耘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在女性/性别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如夏晓虹(北京大学教授)、钱南秀(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教授)、乔以钢(南开大学教授)、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慧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刘人鹏(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罗鹏(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教授)、李玲、王宇、贺桂梅、张莉等近二十位学者撰稿,共同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女性问题的形态、女性文学的形式及其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意义与关系,讨论当下中国女性的生存与表达,交流新的性别观念与关系,以及对于社会文明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周蕾 译者: 蔡青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9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2019年5月7日 已读
核心出发点是第一章提出来的族裔观者理论,观看者不是只有其族裔背景,而是其本身即被形塑以族裔身份,集体性的身份认同伴随着个体主体化的过程,而个体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对身份召唤的回应。这种国族建构之间的矛盾与张力通过“细节”构建出来,现代化涉及两个朝向,一个是对“新”的实验和追求,另一个则是对”旧“的延续。而这种”细节“的层铺虽然以物质表现出来,但却没有揭露其中的物质性,而是被外在化为中国的现代性。妇女和中国的现代性结合并不算紧密,其实更多是围绕后者在谈论,有些理论应用略显生硬和硬搬,不过也有一些启发
周蕾 女性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林芳玫著 巨流 1996 - 3
媒體如何雕塑女性形象? 頗值得玩味! 這種再現的過程又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 誰是令人敬佩的女人? 誰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誰是可信/不可信的女人? 誰又是清純/不清純的女人? 本書由傳播學社會學 女性主義三個面向來探討女性與媒體再現的關係. 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婚姻暴力與強暴的新聞報導及報紙讀者反應; 第二部份以連續劇(阿信)及其觀眾為研究對象. 經由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二者的交織,本書對性別不對等的社會運作機制提出批判,並思索建立女性自我力量的途徑
Feminist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豆瓣
作者: Sue Thornham 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2001 - 5
The interaction of feminism with cultural studies has revolutionised both fields. Here, Sue Thornham trac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examining the ways in which feminism has affected the key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for the last thirty years and has influenced - and contested -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 It examines the engagement of feminist theory with psychoanalysis and structuralism, with ethnographic research, with theorie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with concepts of technology, the body and modernity. It offers an invaluable survey and assessment of the rich and varied literature around each of these topics,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n admirable overview of the field and a firm basis for developed study within both areas.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5 (35 个评分) 作者: 孟悦 /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2019年5月31日 已读
比旧版多了一个后记,后记里对当下文化环境进行了一个总结回望,一边是好莱坞电影工业邯郸学步式追逐全球“卖腐”新时尚,这种曾经属于女性的隐秘文化被收纳为全球娱乐和流行工业的经济增长点;一边是Me Too运动下和20世纪60年代那次风云运动相比下滑和徘徊的女性生存状态。在阶级、性别和种族以外,“于今,需补充的维度,或许是年龄”。人作为一个现代发明,同时也宣布了何为“非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女性 女性主义 孟悦 戴锦华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佩吉·麦克拉肯 / 艾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论文集.这些精选出来的论文从不同的哲学观和不同的学科视角展现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最新思潮,涉及社会组织的政治学,种族、族裔和妇女的问题,女性气质的讨论以及关于性的研究等。在理解这些观点对西方女权主义者的重要性之上,读者可以思考它们在中国的诺境下将如何发挥作用,并思考这些观点将如何帮助我们看待新问题或以新的方式定义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