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
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 豆瓣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译者: 邢春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3
“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
1880年前后,分别代表声学、光学和文字储存技术的留声机、电影和打字机相继问世,打破了活字印刷术长达四个世纪的书写垄断。这不仅开启了用数据流记录人类记忆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影响至今。
留声机第一次成功复制下人类生活中的白噪音,电影特技变成了灵魂的模型,操作不便的书写球造就了尼采的简洁风格……
在本书中,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带我们亲历了这三种技术从发明到接受,再到相互关联的历史,回顾了与之相关的轶事、文学文本和哲学断片,并在其中展开对记忆与书写、技术与意识、媒体与艺术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2019年4月3日 已读
留声机、电影、打字机(书写的机械化)以及后来的计算机对于文学书写的解构性意义,以拉康想象/象征/实在的三界理论为基础的“媒体话语理论”(Media Discourse Theory),强调媒介及其技术的物质性对于文学书写和文本生成的决定性意义。讲尼采和打字机的部分是意外收获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基特勒 媒介 媒介考古学
技术垄断 豆瓣 Goodreads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9.0 (8 个评分) 作者: Neil Postman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认为,“信息革命”经历了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广播和电脑等五个阶段。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帮助人驾驭技术,这些机制有: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到了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驭、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揭示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2019年5月6日 已读
可能是27年前的许多观点和现象放今天已经很普遍了的原因,而且对现象的罗列和分析而非理论式的架构和穿透也让它少了一些穿越时空的振聋发聩。但对“人与人关系的一切领域,无不被技术化,无不拱手让给专家控制了”背后建立在道德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矛盾之上的技术统治论相关观点还是很有启发(虽然书名是技术垄断,但工具使用,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这三个阶段里技术统治似乎讲的更好,最后的垄断归为了符号流失,但这方面鲍德里亚等人又走的更加坚定和长远)
传播 传播学 媒介 媒介批评三部曲 技术垄断
网络效应 豆瓣 Goodreads
The Net Effect: Romanticism, Capitalism, and the Internet
作者: [美]托马斯•斯特里特(Thomas Streeter) 译者: 王星 / 裴苒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 ,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绝对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本书讨论了互联网的社会建构发展史,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互联网脱胎自20世纪的战争实践活动,一出世便被打上了军事-工业烙印;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浪漫主义部分重塑了计算机/互联网文化的品格;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浪漫化的互联网文化重新被资本收编,业界聚焦于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实则是文化信念与资本力量在塑造互联网文化过程中的相互博弈。
作者最后的观点认为,文化信念在形塑当代互联网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立的作用,人们对新技术系统的接纳与使用,甚至系统本身的构成,不只受到经济等结构因素影响,同时亦受到文化趋势与信念惯习的影响。因此,新技术及其制度本身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被人的观念改变的。
【编辑推荐】
●一部互联网兴起与发展的编年史与观念史,兼具历史叙述与文献分析。将科学、技术、思想、观念、资本与人在塑造整个现代网络性格中的复杂博弈过程,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打破流行互联网传奇的固有偏见、个人英雄主义与意识形态陷阱,勾画技术爆发时刻的整体图景。
【媒体评论】
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政治,斯特里特完整讲述了整个互联网的故事:60年代的发端,90年代的氛围以及当下的机制和观感。不论你是否亲历这场奇异而漫长的旅途,《网络效应》都因其清晰明辨而令人信服。它讲述了共同分享的知识经验、阴差阳错的志趣相投以及潜移默化的造神运动,这些一同塑造了互联网。
——Lisa Gitelman,纽约大学。
《网络效应》对任何一个研究技术社会学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必读物。
——Choice
《网络效应》为我们理解网络技术中的劳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国际传播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ciation
即便(或说尤其)在面对高科技时,我们也是浪漫主义者。斯特里特如此写道。针对技术与欲望间的相互关联,斯特里特提供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并揭示出,那些对于互联网的相互冲突的看法,与其说反映出某项新技术取得了应有的胜利,不如说塑造了我们是谁、我们会成为谁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Peter Stallybrass,宾夕法尼亚大学
2020年7月4日 已读
追溯现代生活的感觉来源到60年代的反文化和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兴起,主要考察计算机如何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工程师群体中诞生,进而为互联网和可视化计算机创造了条件。这个过程里个人的浪漫主义构建了名为“自我驱动的愉悦”的情感结构,而个人浪漫主义与市场的结合却引向了新自由主义的重生。虽然阅读过程不断勾连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但本书里的浪漫主义更接近于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实用个人主义相对。本书的两个遗憾就是,一为论述中论还是少了些,不过思想史和媒介变化的梳理本身也非常值得一读。第二个遗憾就在于英文版最后的notes 和index呢?
2020 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