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乡愁 (1983) 豆瓣 TMDB
Ностальгия
9.1 (362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 厄兰·约瑟夫森
其它标题: Ностальгия / 怀乡
俄国诗人安德烈(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饰)在美丽的女翻译尤金伲亚(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饰)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寻访一位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温泉的古老小镇停留。 此时他遇见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疯人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村民因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认为他神经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疯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时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伲亚的示爱。此时的安德烈,游走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境中不能自拔。他对祖国的思念、与家人的分离……种种情愫混杂在一起,彼此纠缠,化为终生的乡愁。
本片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普通评审团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2019年8月21日 看过
高调摄影和三一律,“我想讲述俄罗斯人对本民族的根、历史、文化、故乡和亲朋的宿命般的依恋——那种无论被命运抛向何方,都生死相随的依恋”,一种哈姆雷特式的发问,一个人如何在自我与世界中寻找分离与回归的平衡,生命之火如何在孱弱之中燃烧。“当命运尾随在我们身后,像疯子受众拿着剃刀”,“我与一切告别,告别我曾是的。还有蔑视的,厌恶的和爱过的。我开始新鲜的生命,告别昨日的皮肤。不再期待来自我的消息,我与我彻骨地道别。终于,站在了我的上空,割绝我厌弃的灵魂”。有必要再多刷几次
1983 俄罗斯 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文艺
雕刻时光 豆瓣
ЗАПЕЧАТЛЕННОЕ ВРЕМЯ
9.5 (88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译者: 张晓东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5
★ 首次由俄文原著翻译出版
★ 他一生都在雕刻时光,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尚未拥有的时间
★ 只要你热爱电影,我们一起雕刻时光
他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他创造了崭新的、忠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镜像、如同梦境。他并不诠释什么,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格玛•伯格曼
倘若我们能将《雕刻时光》浓缩成一则单一的讯息,那么,它必然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洛杉矶时报》
---------------------------------------------------------------------------------------------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
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
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
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2019年8月21日 已读
雕刻时光这本书比同名纪录片好太多了,从电影理论到创作心得,从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差别到电影发展的未来,你可以通过这本书浮光掠影地领略俄罗斯艺术工作者们对世俗最深沉的爱与恨,对宗教最坚定的信仰与怀疑,也可以借由这本书深入电影肌理剖析影像与镜头之间的生命节奏。“我认为理想的电影是纪实:不是拍摄手法,而是重新建构和追述生活的方式”,所以手持摇晃并不代表纪实,考古人类学地再现也不是真实。完整的作品体现在最小的构成元素中,在这一点上老塔和德国思想达成了微妙的共鸣。“导演应当在剪辑零散的片段中捕捉时光的流动,并把它记录在镜头中。正是雕刻在镜头中的时光,决定着导演所采取的剪辑原则”,这种诗意思维来自于陀氏和托氏带给他的强度与广阔。另外这句也太温柔了“不能责怪观众品味糟糕。生活没有给我们完善审美的平等机会”
俄罗斯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电影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