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Jihad: A Story of the Others (2015) 豆瓣
导演: Deeyah Khan 演员: Abu Muntasir / Alyas Karmani
An unflinching but sensitive and personal examination of jihadism and radicalisation, its causes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s.
2019年2月13日 看过
视角很难得,迪雅汗作为同宗的记者才能进行这种采访,而更难得是这些已经脱离的人愿意接受采访。一群人幡然醒悟,不论男女,原因多是因为孩子,猛然发现下一代的面目越来越像那个曾经讨厌的自己,所以意识到自己被蒙蔽,意识到所谓的捍卫不过是特权上层腐朽的酒杯,意识到宣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寄托只是互相残杀。但生活不如意时真的只是JIHAD给予了他们信任而让他们感受到力量吗?给予的恐怕是一种名为圣战的幻觉权力,血腥和暴力需要高尚遮蔽。最后谈到原谅这个话题时,阿布·蒙塔西尔作为鼓动过数千穆教人去国外作战的创始人认为自己原谅了别人所以别人也该原谅他,但最终也还是在是否原谅了自己这个问题面前败下阵来,崩溃痛哭的时候不知道他脑海里浮现的是谁的面孔
2015 documentary 宗教 纪录片 英国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2007) 豆瓣 TMDB
The Man from Earth
8.3 (1175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沙因克曼 演员: 大卫·李·史密斯 / 托尼·托德
其它标题: The Man from Earth / 地球不死人(港)
一个普通男人的秘密在他的辞职事件中开始显示出端倪。历史教授约翰奥德曼(David Lee Smith饰)说自己身上有一个让大家都匪夷所思的秘密,而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不能在一个地方超过十年。他的朋友们试图去发掘他的故事中的秘密,这一举动让约翰非常生气,而他的朋友却发现约翰的故事是无法被否定也无法查证的,究竟约翰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一幕幕碎片联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故事高潮。
2019年5月2日 看过
作为电影很独特,但是话唠式地通过对话将科学与宗教对立讨论,有这个时间可以去看书呀~而且这也暴露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了不让长时间发生在一个小房间里的叙事显得太无聊,会制造一些不算顺畅和高明的人物关系冲突。但是思考本身令人沉迷,所以加一星~其实很好奇的是,作为经历了这么多的远古人,比起有绅士般的同理心和体贴能力,似乎更容易出现的是吸血鬼般的冷漠和游离,因为生死离别与悲欢离合已经是常态和常识,类似于人渴了就会喝水的日常
2007 剧情 宗教 科幻 科幻与未来
空海 (1984) 豆瓣
8.1 (8 个评分) 导演: 佐藤纯弥 演员: 北大路欣也 / 加藤刚
其它标题: Kûkai
《空海》是导演佐藤纯弥于1984年拍摄完成的电影,描述了日本平安时期遣唐学者弘法大师的故事,这部影片是为了纪念这位在日本文化史上留下过重要足迹的高僧坐化一千一百五十周年而摄的。年轻时代的空海为了求取真经,学习艺术真谛,曾不避风险,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学习密教和书法,回国后创立真言宗密教,并丰富了日本的艺术内容。影片斥资达12亿日元,并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来到中国取景,是当时少见的超大制作;《空海》上映后,日本全国票房收入超过30亿日元,位列1984年票房排行榜第七位,获得极大成功。
2019年6月21日 看过
空海得青龙寺惠果大师传承,把《金刚顶经》和《大日经》带回日本,开创了真言宗,电影拍出了《金刚经》的六偈的感觉,“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从这一点看就很不错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密宗第一层的场景莫名和道教从汉代开始就有的过度仪,以及那首《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契合;关于唐密的传承电影主要侧重金刚经,至于大日经让我想起了徐皓峰的《大日坛城》;唐密作为将禅宗义理与密宗方法圆融的法门在失去禅宗义理后成为神通,这种“迷信”其实对民间影响似乎更大,术与道的传承似乎总是需要这么一个拥有超人意志的天选之子; 这种知行合一想起了王阳明,就连悟道都很相似;当然作为电影,构图和运镜都不错,入灭前的雪中寺庙很美;结尾的轮回其实没有必要,美中不足的画蛇添足之举
1980s 1984 传记 佛教 佛教电影
盲国萨满 (1981) 豆瓣
Shamans of the Blind Country
7.7 (20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奥普茨
其它标题: Shamans of the Blind Country / Schamanen im Blinden Land
《盲国萨满》是一部神话史诗纪录片,片中记叙了一个尼泊尔西北部边远地区的宗教治疗。为记录当地宗教习俗的基本特征,电影跟踪拍摄的时间超过十八个月。在宗教精神上,该特征见于北亚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广大喜马拉雅地区,与大内亚地区典型萨满教传统的多种形式一脉相通。
2019年7月20日 看过
关于人-物-灵。这个世界是一个时空混合体,生命之树需要动物之血的浇灌,有许多非常直接的血腥镜头。萨满之间的交流用一种虚构的藏语,以区分获取合法性。灵魂与物质是二分的,也是统一的,肉体只是暂时的居住所,叫魂与轮回产生于其中。物有自己的意义链条和世界。灵魂与物质之间的人类世界是一个黑暗世纪,普通人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构,唯有萨满被赋予部分权力。这份权力来自于先祖和辅助神(动物)。人与动物是“灵”之下的平行世界。滑稽的仪式与性和狂欢相关,男女嬉戏被视作日常生活恢复正常的象征。导演有意呈现身体的不洁。电影镜头内的人经常会直视镜头,目光神情很像民国照片,但映后交流时导演说双方都有一个默认的共识,就是保护拍摄。最后新萨满的再生仪式其实是旧萨满的认同仪式。但是是否应该更加克制使用特写镜头呢
1981 人类学 宗教 德国 民族志
乡村牧师日记 (1951) 豆瓣 TMDB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8.0 (104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演员: 克罗德·莱杜 / Jean Riveyre
其它标题: 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 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
一个青年牧师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年轻的牧师(Claude Laydu 饰)初到村庄,感受到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怀着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众生,令人们更加虔诚,但和村人接触之下他才发现,他们浅薄、功利,有的村民连妻子葬礼都不肯花钱,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质疑他的献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纾解丧子之痛,找来牧师长谈,从而得到开解。但在村子的大环境下,他仍时时感到徒劳无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连上帝都解救不了。长期抑郁之下,牧师渐渐吃不下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终于孤独地死去。
2019年9月20日 看过
巴赞说“这部影片最动人的时刻恰恰是语言与画面描述同一件事的段落,但是,这是因为语言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述的”,展示了“救赎与盛宠的现象学”;虽说是牧师,但却很像陀氏说的俄国人——赌徒,理性与情感在神秘天命的平台上经受无限生活经验与丰富情感体验的筹码互博;属于我理性认为好的电影,但有隔
1951 宗教 法国 罗伯特·布列松
但丁的地狱 (1911) 豆瓣 TMDB
L'inferno
7.0 (9 个评分) 导演: Francesco Bertolini / Adolfo Padovan 演员: Salvatore Papa / Arturo Pirovano
其它标题: L'inferno / Dante's Inferno
诗人但丁迷失在一片黑暗阴暗的森林中。在山顶上,他看到了救赎之光。他努力攀登,但他的路被三只野兽挡住了,这三只野兽象征着贪婪、傲慢和欲望。贝阿特丽丝看到了他的困境,从天堂来到地狱边缘,在那里她请求诗人维吉尔拯救并指引但丁。维吉尔知道另一条路,但这条路直接穿过整个地狱,然后继续通往天堂。维吉尔把但丁带到了地狱的入口。卡戎把他们渡过阿克伦河,然后他们开始穿过地狱的不同层级向下旅行。但丁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罪人,看到了他们必须经历的永无止境的惩罚。不同的惩罚根据不同的罪过而调整。在这些罪人中,但丁认出了他在佛罗伦萨遇到的许多人,当时他们还活着。他们向他讲述了他们悲惨的故事,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最后但丁和维吉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8.8 (39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于晓、陈维纲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2019年7月1日 已读
这个译本把德注和英译注都标出来了,算是很不错了,不过虽然注释很大一段但能随页标就更好了。韦伯在这本书中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出现前后日常生活究竟有什么根本变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什么。以资本化精神和宗教精神作为主要论述点,认为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功利主义的根源是博爱的超自我,和清教徒借把现实世界排除在”上帝的神圣荣耀“之外来否认神圣化的做法。而韦伯洞见的宗教运动通过信仰形式和实际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对资本主义文化(物质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总的方向的影响,能够直接看到对之后的西马尤其是卢卡奇的影响。
哲学 宗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