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吴增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尼采是一位极富争议性的西方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对当代西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有关他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大抵而言,这些争论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尼采的哲学究竟有没有某种统一性?假如有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尼采一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为彻底颠覆两千多年的西方柏拉图主义或行而上学传统,并且克服它所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后果:正是这一基本意图,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为此本书一方面通过以尼采经典文本的诠释勾勒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把尼采放到二十世纪的争论语境中最大程度地凸显其哲学思想的复杂性。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雷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尼采立足于人生谈审美和艺术,著述颇丰,除了《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专著外,大量论述散见于他各本著作里。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美学文选》回击了这方面的专著和论述,由于篇幅较大,分做两本书出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早中期。《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前书还收入了译者早年所写《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学概要》二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美学思想。后书则收入了译者晚近所写《尼采美学导论》一文,是一篇近7万字的长文,对尼采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全文第一次完整发表。专此说明。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豆瓣
Nietzsche’s the Birth of Tragedy: A Reader’s Guide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伯纳姆
/
(英) 马丁·杰辛豪森
译者:
丁岩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7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针对尼采最重要著作——19世纪哲学的关键文本——的导读性作品。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最具争议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一个经典文本,它对那些试图理解和发展尼采思想的人而言仍是必读书目。本书对这一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简洁、易于进入的指引,它是特别为那些第一次接触尼采的学生而写就的。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剧的诞生》一书,而是帮助读者深入阅读原著。我们希望读者将原著与本书同步阅读。读者可以一边阅读尼采如迷宫一样的论证,一边参考本书的评论。本书对原著所有的章节,及其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评论。在不同章节之间,我们尽量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以便读者阅读。我们不仅对尼采的论证以及文本风格进行解析,同时也提供背景信息。我们不希望本书抹杀原文,理解原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原文,体验原文的魅力。
如果要问,读者(包括一般读者以及对尼采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在阅读尼采发表的第一本著作时,能够得到什么益处,最简短的答案将是: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它简明扼要地将19世纪思想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此书不仅为尼采其他的作品做了铺垫,也为19世纪后发生的文化及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1章和第2章,我们将论述对尼采影响最大的几个事件,其他的影响会在本书主体章节(第3章)陆续提到。在第4章,我们会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发表后的反响,被读者接受的情况,以及它的长远影响。
这是一本针对尼采最重要著作——19世纪哲学的关键文本——的导读性作品。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最具争议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一个经典文本,它对那些试图理解和发展尼采思想的人而言仍是必读书目。本书对这一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简洁、易于进入的指引,它是特别为那些第一次接触尼采的学生而写就的。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剧的诞生》一书,而是帮助读者深入阅读原著。我们希望读者将原著与本书同步阅读。读者可以一边阅读尼采如迷宫一样的论证,一边参考本书的评论。本书对原著所有的章节,及其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评论。在不同章节之间,我们尽量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以便读者阅读。我们不仅对尼采的论证以及文本风格进行解析,同时也提供背景信息。我们不希望本书抹杀原文,理解原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原文,体验原文的魅力。
如果要问,读者(包括一般读者以及对尼采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在阅读尼采发表的第一本著作时,能够得到什么益处,最简短的答案将是: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它简明扼要地将19世纪思想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此书不仅为尼采其他的作品做了铺垫,也为19世纪后发生的文化及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1章和第2章,我们将论述对尼采影响最大的几个事件,其他的影响会在本书主体章节(第3章)陆续提到。在第4章,我们会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发表后的反响,被读者接受的情况,以及它的长远影响。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商务印书馆
1994
- 7
本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
1873年左右。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专论前苏格
拉底哲学的作品只有这一部,仅此就足以表明本书对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义了。
本书译自德文版《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一卷
(Friedrich Nietzsche,Sa Cmtliche Werke,Kritische StuB die
1873年左右。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专论前苏格
拉底哲学的作品只有这一部,仅此就足以表明本书对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义了。
本书译自德文版《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一卷
(Friedrich Nietzsche,Sa Cmtliche Werke,Kritische StuB die
Nietzsche on Tragedy (Cambridge Paperback Library) 豆瓣
作者:
M. S. Silk
/
J. P. Ster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 7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ietzsche's earliest (and extraordinary) book, The Birth of Tragedy (1872). When he wrote it, Nietzsche was a Greek scholar, a friend and champion of Wagner, and a philosopher in the making. His book has been very influential and widely read, but has always posed great difficulties for reader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 way Nietzsche brings his ancient and modern interests together. The proper appreciation of such a work requires access to ideas that cross the boundaries of conventional specialisms. This is now provided by M. S. Silk and J. P. Stern in their joint study of Nietzsche's book. They examine in detail its content, style and form; its strange genesis and hybrid status; its biograph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ontroversy engendered by its publication; its value as an account of ancient Greek culture and as a theory of tragedy and music; its relation to other theories of tragedy; and it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 ideas and in Nietzsche's own philosophical career.
Nietzsche and the Spirit of Tragedy 豆瓣
Keith Ma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frequent mis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 explaining the insights of Nietzsche in "The Birth of Tragedy". He looks at its history from the early Greek playwrights, to Renaissance drama, up to more modern writers of tragedy such as Ibsen and Hardy.
The Birth of Tragedy 豆瓣 Goodreads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Shaun Whiteside
Penguin Classics
1994
- 1
在线阅读本书
Dedicated to Richard Wagner, this book is rich in Nietzsche's enthusiasms for Greek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tragedy, for Schopenhauer and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Its central vision is the idea that "only as an aesthetic phenomenon are existence and the world justified". Making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pollonian and the Dionysian spirit, Nietzsche presses the reader to consider why it is that we derive pleasure from tragic art,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in art. "The Birth of Tragedy", first published in 1871, was the author's first book.
Dedicated to Richard Wagner, this book is rich in Nietzsche's enthusiasms for Greek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tragedy, for Schopenhauer and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Its central vision is the idea that "only as an aesthetic phenomenon are existence and the world justified". Making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pollonian and the Dionysian spirit, Nietzsche presses the reader to consider why it is that we derive pleasure from tragic art,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in art. "The Birth of Tragedy", first published in 1871, was the author's first book.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9.6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1
- 8
《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内容简介: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唯一一部专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著作。尼采认为,长久以来,前苏格拉底哲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尼采试图依靠残篇断简并且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复原希腊悲剧时代哲学家的群像,从而重现“哲学的原型”。
尼采思想传记 豆瓣
作者:
(德)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尼采生于1844年。但早在1858年,即他才十四岁的时候,就尝试着为自己作传(可参见此书的“编年史”),也就是说,他少年时似已预感自己生为奇才,会受后人感念。在以后的生命旅途中,他病魔缠身,婚姻不顺,而恰恰这种人生困境,更促使他宵旰操劳,极自觉地充当生命哲学的殉道士。他早熟聪慧,以后也明白真理是个“可怕的事物”,他进行的工作,是能致人毁灭的思维冒险。他的哲学前辈康德其实早已洞察此事,在“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前止步,以避危趋安。而尼采却心怀抉心自食的勇气,又挟带着决堤奔腾的热情,义无返顾地接受了冒险的挑战,走上他那探索生命之奥秘的不归路。同时,对于自己将来会博得后世喝彩这点,直到理性生命结束之前,他一直坚信不渝。1887年,即精神崩溃前的一年多,因为在尼扎的房子不得不被拆除,他就曾这么说:“这对后代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少参观一个朝圣点”。这是近乎魔鬼般的自信。他没料到的可能是,他那锐利的文化批判锋刃,尤其在20世纪和一直进入21世纪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批判中,寒光迸现,震烁学界。看一下福柯如何探究知识和权利的关系、追溯疯狂和理性的由来,即可在尼采逝世一0四年整的今天,告之尼采亡灵,他的思维精神未灭,研究方法尚存。
书作者萨弗兰斯基是当今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13种语言。众多著述中的两本也已有中译,一是他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二是他的《恶——或者自由的戏剧》,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尼采——他的思想传记》是他又一部用心之作。它从尼采的酷爱、即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与上述研究专著相比,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闻,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利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这些尼采学说中的要点,无不被他以自己独到的叙述点拨出。
书作者萨弗兰斯基是当今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13种语言。众多著述中的两本也已有中译,一是他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二是他的《恶——或者自由的戏剧》,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尼采——他的思想传记》是他又一部用心之作。它从尼采的酷爱、即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与上述研究专著相比,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闻,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利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这些尼采学说中的要点,无不被他以自己独到的叙述点拨出。
狄俄尼索斯颂歌 豆瓣
Dionysos-Dithyramben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孟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狄俄尼索斯颂歌》是尼采精神崩溃的前几天,亲手编定的最后一部文稿, 令尼采忧虑的是某种“世纪之交”的症状再次来临,继宗教改革和“思想界的平民主义”之后,“现代性”旗号下前呼后拥的文化“世界主义”大有把知识界弄成“五光十色印象”大卖场的危险。现代人对“真理”的理解离希腊人奠定的基础已经太远了。
尼采认为诗不可没有韵,但主张用韵自由,并批评普拉滕和荷尔德林的诗韵律过于齐整,缺少飘逸之气。尼采诗艺娴熟,至少《狄俄尼索斯颂歌》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不让人觉得复古,而大胆以概念入诗,雅词俗词一起登堂入室,令人想到希腊抒情诗第一人阿基罗库斯不拘一格的诗风。
尼采认为诗不可没有韵,但主张用韵自由,并批评普拉滕和荷尔德林的诗韵律过于齐整,缺少飘逸之气。尼采诗艺娴熟,至少《狄俄尼索斯颂歌》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不让人觉得复古,而大胆以概念入诗,雅词俗词一起登堂入室,令人想到希腊抒情诗第一人阿基罗库斯不拘一格的诗风。
尼采与古典传统 豆瓣
作者:
奥弗洛赫蒂
译者:
田立年
2007
- 5
本书采用这样一种做法,好处昭然。通过将尼采关于古典传统的解说与另一种往往同样天才的解说平行对置,我们对他的所思所感就有了一种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那些与他的思想加以对置的所思所感也有了一种理解。由于尼采的批评兴趣惊人广泛,涵盖古典传统中的一系列主题,便为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这种比较研究提供了超乎寻常多的机会。必须承认,在这样一种选编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任意性和主观性。一些读者会希望看到与尼采有关的这位或那位作家的讨论,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希望可能是完全正当的,但编者只能在某种局限的实践下工作。本书将这些研究汇集起来,提供给读者,但并不官称它们已经完全将一个如此广大的多重主题囊括无遗,无论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完全”意味着什么。
本书包括涉及下述时期的论文:教父时期、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颓废文学。在本书收集的15篇论文中,5篇曾以某种形式发表过:一篇曾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德文发表(第7篇);一篇增订甚多(第6篇);一篇曾经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英文印行(第15篇);一篇基本未加改动地重印(第8篇);一篇虽然是为本文集写的,但曾经较早面世,现经出版者许可,多少作了些变动后出现于此。因此,论文中有11篇是专为本书创作的。
本书包括涉及下述时期的论文:教父时期、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颓废文学。在本书收集的15篇论文中,5篇曾以某种形式发表过:一篇曾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德文发表(第7篇);一篇增订甚多(第6篇);一篇曾经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英文印行(第15篇);一篇基本未加改动地重印(第8篇);一篇虽然是为本文集写的,但曾经较早面世,现经出版者许可,多少作了些变动后出现于此。因此,论文中有11篇是专为本书创作的。
视读尼采 豆瓣
Introducing Nietzsche: A Graphic Guide
作者:
[英]劳伦斯·吉恩
/
[英]皮埃罗
译者:
蒯乐昊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 1
《视读尼采》多层面深度地剖析了这位19世纪的伟大思想者,作为对虚妄和错误信仰的大无畏的批评者.尼采被弗洛伊德推崇为“所阅读过的自我认知最完善的哲学家”。上帝已死?传统的教义不过是一个有用的错误?是不是“权力意志”导致了纳粹大屠杀?科学知识的局限是什么?人类的真正解放是否才刚刚开始?弗里德里希的哲学提出了综上所述的所有命题。
尼采对于现世的意义难以估价,他对人类心理、道德、宗教以及权力的超凡洞见。在今天看来依然带有敏锐的前瞻性: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清楚地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以及后现代主义。
尼采对于现世的意义难以估价,他对人类心理、道德、宗教以及权力的超凡洞见。在今天看来依然带有敏锐的前瞻性: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清楚地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以及后现代主义。
尼采:生命之为文学 豆瓣
Nietzsche: Life as Literature
作者:
[美] 亚历山大•内哈马斯
译者:
郝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11
在《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中,内哈马斯将尼采的作品与其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尼采将生命视为文学作品,写作本身则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通过写作,尼采将自己的人生转化为一个用以承载其价值观的、特立独行的文学形象。在研究尼采的著作中,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论述精辟的作品,澄清了尼采思想研究中的诸多疑点,采用近乎文学批评的方式,从另一个层面向读者完整展现出尼采的思想脉络。
这个新的研究是引人入胜的,它在双重意义上将尼采的思想描绘为“文学”:第一,内哈马斯认为,在尼采看来,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文学的文本;第二,他断言,尼采作为一位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特定的文学角色……其研究的根据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它为我们对尼采的理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它为当代“文学”研究时常对尼采做出的肤浅引用增添了实质性的内容。——《今日诗学》
任何对尼采感兴趣的人都肯定想阅读这本书……内哈马斯运用他自己的解释理论,推论出一个完整而又融贯的“尼采”。尼采今后的读者无法对这个“尼采”无动于衷。——《伦敦书评》
哲学家与任何对哲学感兴趣的人都应当……欢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对这个“作家特质最强的哲学家”所做的简练而又有挑战性的解释……我们必须关注这本魅力非凡的著作。——《纽约时报书评》
这个新的研究是引人入胜的,它在双重意义上将尼采的思想描绘为“文学”:第一,内哈马斯认为,在尼采看来,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文学的文本;第二,他断言,尼采作为一位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特定的文学角色……其研究的根据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它为我们对尼采的理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它为当代“文学”研究时常对尼采做出的肤浅引用增添了实质性的内容。——《今日诗学》
任何对尼采感兴趣的人都肯定想阅读这本书……内哈马斯运用他自己的解释理论,推论出一个完整而又融贯的“尼采”。尼采今后的读者无法对这个“尼采”无动于衷。——《伦敦书评》
哲学家与任何对哲学感兴趣的人都应当……欢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对这个“作家特质最强的哲学家”所做的简练而又有挑战性的解释……我们必须关注这本魅力非凡的著作。——《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