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
电影研究关键词 豆瓣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作者: [英] 苏珊·海沃德 译者: 邹赞 / 孙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电影学研究必备工具书
如果说电影学的概念异常丰富庞杂,初来乍到者恍若步入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那么本书则是那根导引路径的丝线,近二百个词条涵盖了类型片、电影运动、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各项术语,全面而权威。
本书词条按英文词序排序,为方便中文读者,正文前还提供了汉英对照表,读者可据中文术语名查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关词条。
《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到位地收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词汇,且力求以富于理论色彩的语言,覆盖全球的例证,贴靠当下的文化概念,细致地解析了其内涵外延的学术意义。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正借数码再度羽化重生,变身为巨幕奇观、三维魅影与微屏絮语。在影院、在课堂、在私室,在枕边。爱电影之人,可以观影,可以把玩,可以碎拆,可以重组。影片细读,早已不是电影人的专利。但深入影片与电影工业的腹地,却仍需执利器,善游击,方能开启摄影机暗箱,一窥究竟。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是一座电影研究的微型武库,或助你在电影研究的演武场上酣畅嬉戏,战略纵深,分享别样的表意实践。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 豆瓣
Dictionnaire théorique et critique du cinéma
6.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奥蒙 / 米歇尔·玛利 译者: 崔君衍 / 胡玉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5
电影正式成为大众化演出形式之后,就引起了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兴趣,也引起了一些颇有远见的艺术批评家或新闻记者的关注。不久,电影导演也依据自己的独特视点延续了这类思考,且理论力度往往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十年来,这两批人常常通过提出新语汇或利用翻新的旧概念,使用和确定了一套专门术语。辞典的作者雅克•奥蒙和米歇尔•玛利有意对自始以来的这批新语汇作一番盘点。
辞典收入了近400个单词或专有名词,记入不同作者按照不同研究学科赋予它们的意义。读者如若希望拓展与深化自己的知识,可深入阅读每个词条后标明的和书末列举的诸多参考书籍。辞典还提及那些创造了或激发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批评或理论思考的人物(导演、批评家和理论家)或历史事件(尤其是类型片),所取概念则分属各学科领域:美学、符号学、心理学、艺术和再现形式史,等等。
这部辞典意在见证电影研究的现况、它的丰富多彩和它的已逾百年的历史。这部辞典亦希望见证电影研究的国际性,因为自1910年代始,德国、意大利、英国和北美的作者已经表达了各种见解,只是法国电影癖好的锋芒使它们稍显暗淡。因此,这部辞典不仅面向专攻电影的莘莘学子,同时也更广泛地面向所有希望认真思考自己的心仪之物的电影发烧友。
《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以辞书的形式汇集了电影理论批评的范畴,以全面的阐释展现了电影文化研究的视野,以简练的文字传播了电影学术探索的常识,是培养艺术教育素质的一部值得阅读和值得参考的读物。
——刘利民教授
电影是当今艺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是发展电影艺术的两翼,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电影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引人关注的重要课题。这部辞书用全景式的视野,为我们梳理了电影艺术、技术的理论,并广泛涉及了人文社会学科及电影创作、历史、理论的诸多领域,有助于电影专业人士和电影学习者开阔研究电影的视野。
——张会军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2020年1月6日 已读
作为词典和工具书能够做到这么不方便也是不容易,体例编排上能够修改一下就好了
工具书 电影理论
文化研究关键词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此次增补了赤裸生命、绵延、免疫、空间正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异托邦、人类纪、赛博格、新物质主义等三十多个新词,经过修订和完善,针对文化研究、文化理论领域的226个关键词作出了恰当而扼要的论述,所选词条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理论潮流。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化理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对一些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辨析,对每一概念的理论来源、发展衍变过程和相关重要人物进行了脉络清晰的讲解,是学习西方文化理论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尤其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