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光在建築中的安居 豆瓣
作者:
徐純一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2009
- 8
光與空間在某些特殊情況中,的確有可能達到「瞬間詩意」氛圍的生成,或許可稱此為光對空間的極限表意作用。在此一瞬間,不斷流逝、一去不復返的隱藏記憶被凍結隱沒了,轉而出現的是一種超越線性延伸,可被換置壓縮、並存、恆久,可一再臨現的時間。
從很多面向來看,為數眾多的現代人都生活在不適於「安居」的建築環境裡,現代人的生活好像已經不是在土地上的生活,多數建築空間都滲雜著選擇性矯飾的風尚,或是為了「不一樣」而不同;一切皆吸食著虛偽表象的僅存養分,而我們卻仍繼續追求表象的迷魅魔力,有意地逃避表象複製的去差異化力量。
當代建築空間中的光現象透過各種形態的光而被喚醒。光永遠不會受縛於空間造型之下,它會凝凍空間實體的形貌。看似不動的建築空間往往能透過光的轉向而變異。光在當代建築中不是為了迎合喜新厭舊式的酷炫,也不是為了營造迷魅幻見,而是藉由讓事物滑入「曖昧不明」,在日復一日的稠密泥沼中開闢一處暫時的「相遇之所」,對抗支撐事物表面意義的幻見,指向「觀念的可感呈現」,把感性從觀念的限制裡解放出來。
從很多面向來看,為數眾多的現代人都生活在不適於「安居」的建築環境裡,現代人的生活好像已經不是在土地上的生活,多數建築空間都滲雜著選擇性矯飾的風尚,或是為了「不一樣」而不同;一切皆吸食著虛偽表象的僅存養分,而我們卻仍繼續追求表象的迷魅魔力,有意地逃避表象複製的去差異化力量。
當代建築空間中的光現象透過各種形態的光而被喚醒。光永遠不會受縛於空間造型之下,它會凝凍空間實體的形貌。看似不動的建築空間往往能透過光的轉向而變異。光在當代建築中不是為了迎合喜新厭舊式的酷炫,也不是為了營造迷魅幻見,而是藉由讓事物滑入「曖昧不明」,在日復一日的稠密泥沼中開闢一處暫時的「相遇之所」,對抗支撐事物表面意義的幻見,指向「觀念的可感呈現」,把感性從觀念的限制裡解放出來。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豆瓣
How Paris Became Par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Cit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若昂·德让
译者:
赵进生
译林出版社
2017
- 7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近几百年来,新的城市诞生,旧的城市消亡,许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却无法撼动巴黎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将城市规划提炼成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品格。巴黎激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潜能,他们的发明令这座现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令他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近几百年来,新的城市诞生,旧的城市消亡,许多地方孕育出文化和金融首都,却无法撼动巴黎作为最伟大的现代城市的地位。巴黎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城市理念,将城市规划提炼成一种思想,甚至一种品格。巴黎激发了城市规划师的潜能,他们的发明令这座现代城市落地生根;巴黎也给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令他们遐想现代城市的无数种可能性。
场所精神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
施植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建筑氛围 豆瓣
Atmosphere
8.7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彼得·卒姆托
译者:
张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9
《建筑氛围》会使读者洞察,“氛围”在卒姆托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对他意味着什么。有一种交流,一种相互予求,存在于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房子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专注。充实。当面对卒姆托的建筑时,像“氛围”和“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立刻就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因此,解读某处场所,介入其中,订出纲要性的用途、意义及目标,起草、筹划、设计出一件建筑作品,这是个曲折旋绕的过程,并非一条笔直的坦途。 对彼得•卒姆托来说,氛围属于美学范畴。
建筑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比利时] 希尔德·海嫩
译者:
卢永毅
/
周鸣浩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思考建筑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皮特·卒姆托
译者:
张宇
中国建筑工业
2010
- 9
《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内辑录的多篇文字曾被译为中文,并刊载在国内建筑专业杂志上。《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思考”一词没有用静时态的“thought”,而使用显示着动态过程的“thinking”,卒姆托在此意指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所有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为彼得•卒姆托建筑思考的沉思品质提供了证明,这种品质有材料的美感、尺度的精确模制化、抽象构图的纯粹性、完美细部的快感、以及建筑与自然之间动态的联系共同构成。卒姆托的建筑将色彩范围控制到光与影的尾差之中约束了光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通过增强建筑的形体与体谅的感觉强调了建筑物固有的严密与精确。这些照片所展现的建筑抽象的美感恰到好处地解说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简洁’修饰着美!” 为了设计一幢与生活感性相联的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远远超出形式和构造的层次来考虑。《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自第1版脱销数年以来,在此第2版中增加了三篇新论文:“美是有形式的吗?”,“现实的魔力”和“景观中的光线”。《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不仅由Hannele Graulund重新排版,还新增了卒姆托在哈尔登斯坦新家和工作室的彩色照片,由Laura Padgett本人亲自为此书摄影。在文中,彼得•卒姆托表达了他设计这些建筑的动力,是出于我们自身多方面的感受和理解,并拥有了强大和正确的表现方式和人格。同样的宁静平和的感觉也同样体现在《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的姊妹篇《氛围——建筑环境》一书中。
想象与真实 豆瓣
作者:
李翔宁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 8
本书试图提供一种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问题和解读城市文本的价值视野,并从四种角度看待和认识城市:一是建筑和城市领域内对城市价值观念的变革,将城市视为一种人工建造的实体环境加以认识;二是将城市理解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三则是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市场”的模型,四是将城市视作人的集合体。
本书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城市,如何从不同的价值视角评判城市的优劣得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醒我们拓出专业视野的局限进行这些关于城市的哲学思考。同时,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世界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非常有益的咨讯,对于从事和城市有关的学习者、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城市,如何从不同的价值视角评判城市的优劣得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醒我们拓出专业视野的局限进行这些关于城市的哲学思考。同时,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世界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非常有益的咨讯,对于从事和城市有关的学习者、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肉体与石头 豆瓣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建筑、空间与哲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这本哲学文集,精心选编、翻译了列斐伏尔、齐泽克、德里达、鲍德里亚等当代著名哲学家论现代建筑与空间概念的若干理论文章。列斐伏尔谈及“走向享乐的建筑”;哈贝马斯讨论“现代与后现代建筑”;齐泽克从“建筑视差”概念入手,围绕建筑学侃侃而谈,并对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闪灵》、科波拉的《对话》、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和《迷魂记》等加以独到的解析。荷兰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雷姆·库哈斯(封面人物)则展示了“‘大都市的生活’或‘拥挤文化’”。美国学者莫里奇奥·马里内利的《中国空间中的对话》通过福柯和本雅明历史理论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艺术家张大力的作品,着眼于主观表现与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万神殿堂 豆瓣
8.2 (22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5
- 3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万神殿堂》是该系列的开篇之作,原载于《读库1303》。王南用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看得入迷的文字,把古罗马建筑奇迹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采用舞台剧的写法,让罗马众多经典建筑依次粉墨登场,透过这些巨石营造的结构空间,遥想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事件。
在配角们的精彩演出后,主角万神庙低调而华丽地出场。万神庙是整个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受其影响的建筑不计其数。
本书初版于2015年,现已售罄。现在的版本是2018年9月加印版。
《万神殿堂》是该系列的开篇之作,原载于《读库1303》。王南用普通读者都能看得懂、看得入迷的文字,把古罗马建筑奇迹条分缕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采用舞台剧的写法,让罗马众多经典建筑依次粉墨登场,透过这些巨石营造的结构空间,遥想古罗马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事件。
在配角们的精彩演出后,主角万神庙低调而华丽地出场。万神庙是整个古罗马建筑的巅峰之作,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受其影响的建筑不计其数。
本书初版于2015年,现已售罄。现在的版本是2018年9月加印版。
Between Silence and Light 豆瓣
作者:
路易斯·康
/
John Lobell
Shambhala
2008
- 9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no one has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than Louis I. Kahn, whose many buildings include the Salk Institute, the Yale Study Center, and the Exeter Library. He is remembered, however, not only as a master builder, but also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eative think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r Kahn,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was the study of human beings, their highest aspirations and most profound truths. He searched for forms and materials to express the subtlety and grandeur of life. In his buildings we see the realization of his vision: luminous surfaces that evoke a fundamental awe, silent courtyards that speak of the expansiveness and the sanctity of the spirit, monumental columns and graceful arches that embody dignity and strength.
Updated with a new preface, this classic work is a major statement on human creativity, showing us Louis Kahn as architect, visionary, and poet.
For Kahn,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e was the study of human beings, their highest aspirations and most profound truths. He searched for forms and materials to express the subtlety and grandeur of life. In his buildings we see the realization of his vision: luminous surfaces that evoke a fundamental awe, silent courtyards that speak of the expansiveness and the sanctity of the spirit, monumental columns and graceful arches that embody dignity and strength.
Updated with a new preface, this classic work is a major statement on human creativity, showing us Louis Kahn as architect, visionary, and poet.
Atmosphere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瑞士] 彼得·卒姆托
Birkhäuser Architecture
2006
- 6
In neun kurzen, illustrierten Kapiteln erzahlt Peter Zumthor - gleichsam in Form einer Selbstbeobachtung - was ihn umtreibt, wenn er die Atmosphare seiner Hauser zu erschaffen versucht. Dabei sind Bilder von Raumen und Bauten, die ihn beruhren, ebenso wichtig wie bestimmte Musikstucke oder Bucher, die ihn inspirieren.
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 豆瓣
作者:
伊東豐雄
译者:
謝宗哲
田園城市
2008
- 3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提供閱讀伊東豐雄的新方式,有別於過去單靠建築作品來認識伊東豐雄的模式,試圖自伊東創作建築以來所寫的無數文章中,選粹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八篇來刻畫伊東在建築思想上的輪廓。在他如此奔放的形式操作背後理解到我們所未能察覺的、 超越繼承建築秩序的新價值。
「少一點純粹之美,多一些充滿活力的樂趣」可以說化約了我在2000年後面對建築的感情。我的文章,對於社會可以說遠遠地比以前來的正面多了。—伊東豐雄
「少一點純粹之美,多一些充滿活力的樂趣」可以說化約了我在2000年後面對建築的感情。我的文章,對於社會可以說遠遠地比以前來的正面多了。—伊東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