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
危機時代與主體建構 豆瓣
作者: 張慧瑜 / 张慧瑜 秀威資訊科技 2014 - 1
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之中,誰才是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主體?新世紀之交,「新中產」及「農民工」這兩個社會主體,同時在中國大眾文化的書寫中被突顯:前者被認為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民主化的推動者,而後者則是在社會想像中佔據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及「差異性」存在。如果說「新中產」是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獲益階層,那麼農民工/新工人就是九O年代以來,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成為消費社會的「主人」,後者則隱藏在消費主義舞臺背後,是不可見的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者。這兩個社會群體都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人」,他們如何被突顯,又是如何佔據了各自舉足輕重的位置?本書從多個在電視節目、雜誌、報紙上「火紅」的現象切入,深入探討大眾傳媒如何把「新中產」/「公民」想像為社會主體、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想像為被救助對象的意識形態,並從而論證新主流文化如何重塑自身的內在意涵。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2014 台版 大众文化 张慧瑜 当代中国
唯一的希望 豆瓣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冯文 译者: 常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9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看完发现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开始看这本书的动机,即独生子女政策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叙事对性别平等话语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很薄弱,就是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文化模型”(现代化不仅只是经济发展规划,更是人们渴望到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顶端的被内化的文化模式),但可以当做人类学材料文本。政策规划和跳跃式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三世界中的第一世界青年,独生子女所背负的爱与责任,情感结构在经济投资与孝道崩溃下的重组。其实从严谨程度和分析深度而言,只有三星,但正如书中所说“生命史叙事应该让读者从中看到主体怎么描绘和构制体验”,所以加了半颗星,选题和原始材料真的很不错。另外,虽然不是独生家庭,但许多经历都有。以及,书中基本所有类型的受访者都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遇到过,勾起了不算好的回忆
2018 中国 人口学 人类学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