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
德勒兹的ABC (1996) 豆瓣 TMDB
L'abécédaire de Gilles Deleuze
9.8 (9 个评分) 导演: Pierre-André Boutang 演员: 吉尔 德勒兹 / Claire Parnet
其它标题: L'abécédaire de Gilles Deleuze / Gilles Deleuze from A to Z
获首届《电影手册》主办的DVD大奖(Prix DVD des Cahiers du cinéma),Montparnasse制作发行。花絮做的很出色。
2019年5月20日 看过
A as in Animal, B as in 'Boire' (Drink), C as in Culture, D as in Desire, E as in 'Enfance' (Childhood), F as in Fidelity,G as in 'Gauche' (Left), H as in History of Philosophy, I as in Idea, J as in Joy, K as in Kant, L as in Literature, M as in 'Maladie' (Illness),N as in Neurology, O as in Opera, P as in Professor, Q as in Question, R as in Resistance, S as in Style, T as in Tennis, U as in 'Un'/One, V as in 'Voyage'/Trip, W as in Wittgenstein, X,Y as unknown, Z as in Zigzag
deleuze 哲学 德勒兹 法国 法国电影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豆瓣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II: Mille Plateaux
9.3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费利克斯·加塔利 /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完整读之前,对书的印象停留在题目的后半句,也就是最常被引用和论述的becoming,但现在觉得更重要的是串联题目中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modulation,是晚期资本主义作为欲望机器的逻辑所在,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千高原和反俄狄浦斯根茎式的论述中有一个深渊般的隐形核心。btw,也是一本反复续借读完但还需要再读的书
后现代 哲学 德勒兹
运动-影像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谢强 / 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4
《运动-影像》是经典学术系列“实验艺术丛书”的最新产品。这本书研究的不是电影史,它是分类学,一种对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尝试。我们在此讨论第一种影像类型,运动-影像及其主要变型:知觉-影像、情感-影像、动作-影像、符号(非语言学范畴),它们构成了影像的特点。明与暗斗争,明与白色产生关系。质-力量通过面孔表现,它呈现在“任意空间”中,揭示出原初世界,有时在假定为真实的世界现实化。电影大师用各自独一无二的方式创造、创作影像和符号。它们对画家、建筑家、音乐家来说充满对抗性,对思想家亦然。不应抱怨视觉和听觉侵犯了思想,也不应对这种侵犯持乐观态 度;而应当展现出思想如何对既属于运动-影像又属于更深层次的时间-影像的视听符号发生了作用,这样,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2019.12.14重读完毕,太耗时耗力了,然而还是有很多不懂,不过也有一些微小的进步聊以宽慰。年后再读一次吧
——分割线————

奇思妙想,妙语连连,很多地方都让人惊讶,文科学术天才的体现之处大概就是这种对表象的深入透视和总结表达的能力。虽然全书的重点在运动-影像之间的关系,不过最喜欢和受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的剪辑。另外可以看出柏格森、皮尔士和爱森斯坦对德勒兹的影响。并且成功引起了我去读这三人的欲望
哲学 德勒兹 法国 电影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2019年4月6日 已读
培根笔下只有情感,没有感情,也就是自然主义者所说的只有“感觉”和“本能”。感觉是塞尚认为的通向形象的道路。所谓形象,就是被拉到了感觉层面的、可感觉的形状;它直接对神经系统起作用,而神经系统是肉体的。而感觉在某一个时刻决定本能,而本能是从一个感觉到另一个感觉的过渡,是对更好的“感觉”的追求(更好并非是更愉快,而是在肉体落下、痉挛或膨胀时能够充实肉体的力量)。将时间放入形象之中,就是培根画中身体的力量,时间经由培根被画了出来,呈现出塞尚所说的非理性的“各种感官的逻辑”,通过确定的器官的暂时的、临时的和在场而得到定义。在梅洛-庞蒂的“眼与心”,克洛岱尔的“耳与眼”之外提出“手与眼”,德勒兹以手的触觉和眼睛的视觉混同为通感提供物质基础。所以培根的绘画以一种具有触摸能力的视觉取代了纯粹的视觉
弗朗西斯·培根 德勒兹 文化 艺术
生产(第11辑)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5
《生产》第11辑专题是“情动”(Affect)。“情动”源自拉丁语Affectus,意指激情(passions)、情绪(moods)、感受(feelings)、情感(emotions)等,是西方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为摆脱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局限,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一场以此概念为核心的“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可以说,这一转向有两条线索,一者以“情动”为研究对象,一者以“情动”为研究方法,二者时有交织,如今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内也生机勃勃。本专题选入了哲学层面对“情动”的讨论,同时也选入了从情动出发对当代文化、政治、身体等的批判研究。 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当代德国极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从其大量著作中选择了论生活方式、犬儒主义、“人类技术学”和全球化的数篇重要文章,并收录了相关学者的评论文章,借此可以展现其思想的大致轮廓以及学界对其思想的认识和接受状况。“访谈”栏目与人物栏目呼应,收录了彼得·斯劳特戴克的两次访谈,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其核心思想的“内视角”。“文献”栏目收录了德勒兹为吉尔伯特·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写的书评。
2019年5月1日 已读
为前四篇打满分,需要重看,后面偶有所得吧,尤其是第一篇德勒兹讲斯兵诺莎身体与思想两种“力”之间既富有因果性又超然复杂具有流动性的“情动”与“观念”,还有第三章迦塔利将斯兵诺莎“情动”的“及物性”与伯格森的绵延和巴赫金的形式相联系,把“情动”的丰富性赋予为对时间的战胜——“迭奏化”(在可感的维度与表述的问题之间交汇的普鲁斯特的“逝去时间的迭奏”),“情动”成为物质媒介,审美实践和价值伦理之间的洞察。另外那两篇Affect theory的导论看了以后感觉原书也没有必要看了。情动的未来里面将“情动”和威廉斯的感觉结构,霍加特的“可感性存在”以及马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放在一起考察提供了这种文化研究上的“情动”途径。巴特勒那篇不如去看她后面专门写安提戈涅的书
2016 《生产》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勒兹
批评与临床 豆瓣
Critique et clinique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刘云虹 /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斯兵诺莎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决裂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批判,也就是德勒兹所说的四大门徒——尼采,劳伦斯,卡夫卡,阿尔托。尤其是前三者,书基本是围绕他们而写。但其实比起他们,写莎士比亚那章意外的非常精彩,大概西方文论有个检验标准就是看他的莎士比亚研究怎么样hhhhh最后讲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部分精华,在物与物的力的作用中,在他们残存的痕迹中,发现状态和影响,这种偶然性秩序导致的力量变化,是过度和生成,也是上升和坠落,是德勒兹的affects。另外,用啪嗒学来指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大转折,意外的可爱
deleuze 吉尔·德勒兹 学术 德勒兹 批评与临床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2019年5月10日 已读
更喜欢运动影像那本;塔柯夫斯基的“镜头的时间压力”,将时间凝固在痕迹之中;对伯格森时间理论的分析引用,不只是最初的绵延是主观的并构成我们的内心生活,更是后期的我们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不是相反——时间在每一刻被分为现在与过去,即过去的现在和保存的过去;对电影叙事的论述有一部分精准预见了超级英雄类商业片的叙事效果,“叙事不再是真实的,亦即它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成为虚构的。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内容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的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现在的共时性或者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deleuze gilles_deleuze 哲学 影像 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0
《尼采与哲学》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尼采的哲学思想,清晰地再现了尼采哲学形成的线条、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是研究尼采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目。全书分为“悲剧”、“能动与反动”、“反叛”、“从怨恨到内疚”、“超人:反辩证法”五部分。
2019年5月15日 已读
享受德勒兹把尼采的格言和术语当做褶子梳理的过程,对“权力意志”这个关键词的梳理非常详细和深刻,“不能以斗争的结果和成功与否作为评判强弱的标准。因为弱者获胜本来就是事实,它甚至是事实的本质。”“我们暂时纵情于生活,是为了在另一时刻以静默的态度关注生活”,存在为生存所肯定,关于爱和虚伪,痛苦和懦弱的解释也非常精彩,邪恶的行为也胜于卑微的思考是最近的解药
deleuze 哲学 哲学研究 哲学-哲学 尼采
导读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8.3 (27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 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嘛,五星是给德勒兹的,翻译虽然问题很多,但可爱的地方在于有问题的地方都附上了原文,也算一种解决方案。读德勒兹会有一种罕有的快感,类似于毛绒绒的动物被顺毛,心里的一声满足的喟叹。德勒兹对各个概念举重若轻的梳理,在知识脉络中万花从身过片草不沾身,当然最后还是拾了几枚拈花一笑。不过捋清打结缠绕的思想话语诸面貌的同时也会看到地下诸层更加错综复杂的千高原,反俄狄浦斯的风险就在于承担差异中没有本源的身份认同,但在生成和流动中,欲望开启了生命的冲动。千高原的生命力其实不是藤蔓似的疯狂外延,而是一种从地表向历史深处渗透的强度。渗透之中的枝蔓是对主流的逃逸和对边界的解域,一种新的感知向感受发出召唤。书很薄,但细读可以读大半天,收获不少
deleuze 哲学 德勒兹 德勒兹研究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荒岛》及其他文本 豆瓣
L'îlle deserte et autres textes: textes et entretiens 1953-1974
8.9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著 / [法] 大卫·拉普雅德 编 译者: 董树宝 / 胡新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这是吉尔·德勒兹的第一本文集,几乎辑录了他从1953年至1974年在国内外发表的全部文本,从他的第一部专著《经验主义与主体性》的出版,一直到他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 《反俄狄浦斯》问世后所引发的各种争论。主要包括德勒兹已经发表的文章、报告、序言、谈话、会议论文,这些文本从未收入德勒兹已经出版的任何一本著作之中。
2019年8月9日 已读
借用了地理学的概念,荒岛是一个由有机体生成的自发性、始源性岛屿,但又脱离了大陆板块。德勒兹和加塔利对谈那一篇二人直接提到《千高原》产生是基于一种政治语境
德勒兹 法国
哲学的客体 豆瓣
作者: (法) 德勒兹 / G. Deleuze 译者: 陈永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读本通过六个方面的主题全面反映了德勒兹的思想:一、差异与重复;二、经验主义哲学;三、 游牧空间与机器;四、批评与欲望生产;五、逃逸的文学;六、内在性与存在的单义性
2020年1月6日 已读
看各种二手阐述不如看这本二手读本
德勒兹
德勒茲與藝術理論 豆瓣
作者: 陳瑞文 五南 2018 - 10
德勒茲哲學脫離不了多元的現代藝術。回顧他的著作,可以立即看到,不僅持續注解十七(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茲)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康德、柏格森與尼采),而且投注大部分時間分析文學、音樂和戲劇、繪畫和電影。顯然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是四個主要研究對象。
德勒茲藝術理論由三種視野組成,貫穿在他前、中與後期著作:現代藝術、單義性(l’univocité)哲學與先驗(transcendantal)哲學的爭端、互文性(l’intertextualité)。他的藝術理論問題之處理都是跨越單一著作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一些特別現象:例如前、中與後期的著作之間某些概念突然不再使用,有些觀點在某階段修正了,有些問題貫穿其間始終討論著,有些概念不斷變化著,以及有些只在中間出現,乃至有些藝術家或哲學家始終離不開德勒茲的眼睛等等。
然而什麼是作品、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一直是德勒茲藝術理論不斷提問的問題。對德勒茲而言,除了現代藝術這個重點之外,整個生涯對單義性哲學的評閱從未中斷,對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尼采三位單義性哲學家,德勒茲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尤其是幾個核心思考點,對作品、藝術、藝術家觀念,乃至對互文性操作影響巨大:斯賓諾莎的單義性、萊布尼茲的非共同可能性與尼采的永恆輪迴。這些觀點正是進入他的藝術理論必須知道的。
2020年3月5日 已读
写的好好,清晰明了且又能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迷失在块茎的迷宫中
德勒兹 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