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空间的语言 豆瓣
作者: 劳森 译者: 杨青娟 建工 2003
《空间的语言》介绍了:这部独特的理论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事的建筑空间理念论述。布莱恩·劳森用最精炼通俗的语言对这个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打破了以往许多设计理论家们复杂而抽象的专业术语的禁锢。从前“空间”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寻求激发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途径来进行设计:建筑和城市空间被视为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现象;空间亦能容纳、分离、构成、促进、提高甚至褒扬人类的行为。布莱恩·劳森 谢匪尔德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系主任,曾著有《头脑中的设计》《设计师的思考》等书。
享受你的症状!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尉光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是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症状”——为什么一封信总抵达它的目的地?为什么女人是男人的一个症状?为什么每个行动都是一次重复?为什么菲勒斯会出现?为什么总有两个父亲?为什么现实总是多重的?齐泽克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融于一炉,在影像和影像背后的大众文化肌理处,有其独特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他用黑格尔和康德来说明拉康,同时也用政治和大众文化来证明拉康。本书中,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
2019年3月11日 已读
“我们公开地假装自由,而私下里服从。在两个情形中,当我们以为自己玩弄了权威的时候,我们恰恰成了它的牺牲品:犬儒主义的距离是空洞的,我们的真正位置是服从的仪式”。大他者被瓦解的今天,众多小他者成为提供身份认同的部落。拉康的实在界在齐泽克看来是模糊的,康德的物自体不是被察觉的客体,而是凝视本身,是一个存在但却空洞的位置。杜尚的小便池,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成为艺术品不是为什么而是在哪里的问题。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者中,实在界是一个被回溯性地建构的象征,抹去和掩盖无法承受的真实,是主体作为一个存在需要的淫荡的幻想。(事实上,还有比齐泽克更混乱的存在吗)
心理学 文化研究 精神分析 雅克·拉康 齐泽克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2019年3月26日 已读
自我的感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抵抗现实世界中使事件和体验充满意义。和病痛,情感,身体一样,自我的体验和话语也存在文化建构的问题。身体作为承载自我体验,交流情绪和社会问题的场所,它所产生的含义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生理组成的一部分。思考身体是如何被体验的,我们是如何被社会化来体验自己的身体的,考察中国人对身体的体验相对于西方的独特性,是我们思考现代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的重要纬度。唯一的缺点大概是书中那么多引用,竟然没有脚注也没有参考文献
人类学 凯博文 医学 医学人类学 心理学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性情气质”的公理法则的现象学探究+历史中具体的“性情气质”的批判考察;“羞感”作为积极的价值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不敌作为消极的价值情感的“怨恨”;引用的那句“羞感是身体的遮蔽物”很妙;最有启发的是对羞感作为一种自我感觉形式的阐述,是一种“转回自我”和保护性功能;参编里提到的“市民阶层的尊严”很有意思,可惜只剩下了只言片语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心理学 政治哲学
同情感与他者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最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第一篇《同情现象的差异》非常好~区分了再感知/体验性生活/共同感知三个概念;同感的四种类别里专门列出了单纯的感情传感;“同感性权力分享”;不同于一般认为人是群体性的观点,认为人越是群体的一员则越具有动物性,人之为人是精神上的个体化发展;用雅鹿斯之头隐喻“牺牲”
maxscheler 哲学 宗教伦理 德国 德国哲学
性趣探秘 豆瓣
Why Is Sex Fu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贾里德·戴蒙德 /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郭起浩 / 张明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
《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