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豆瓣
作者: 多诺万 译者: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闺塾师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高彦颐 译者: 李志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名妓文化能见度的提升、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因此,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作者简介:
高彦颐(Dorothy Ko)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专攻明清社会史及比较妇女史。曾任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历史及妇女研究系,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近作有(步步生莲:绣鞋与缠足文化)(Every Step a Lotus; Shoes for Bound Fe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及(灰姑娘的姐妹:缠足的修正历史)(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等书。
中国妇女史读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邓小南 / 王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近些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土,以及妇女史观的多元化,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重新解读或诠释妇女问题成为热门研究。本书所推荐的19篇论文,分别从妇女地位、性别与身体、书写妇女、妇女形象建构、媒体与性别、恋爱与婚姻六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妇女史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妇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两性 豆瓣
Il y a deux sexes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瓦内特·福克 译者: 黄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这是一本超越“母性”话题,向女性致敬的挥臂呐喊的振奋之作,是继波伏娃《第二性》之后法国女性问题研究的旗帜性著作。本书汇集了安托瓦内特•福克生前关于女性学问题的演讲稿、讲座稿以及访谈材料,本书以精神分析为切入点,界定了女性真正的身份,确立了女性的真正价值,深入探讨了何为女性学,以及这一学科的未来,或者说女性主义的未来又在何方。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我敬佩妇女解放运动中每一位为女性权利而奋斗的前辈。但理论上可探讨的地方太多了。福克坚持和第二性不同的“人生而有两性”;作为精神分析和政治家,福克和拉康等人有过交流,试图用“母神”替代“父神”,将枪口从“父权制”挪到“子权制”,用“子宫嫉妒”对抗弗洛伊德的“阴茎嫉妒”,并以此解释厌女症。在这种思想下,女性的生育被无限上升,子宫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黑暗的大陆,而是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一种孕育新生命的创造性行为,甚至是福克认为的女性“特权”。这固然可以矫正法国女权运动后的部分问题,但本质主义的做法岂不会使女性落入另一个深渊。摧毁一切后要建立的难道是另一个单性化的社会吗?虽然福克本人也说了她的女性学其实也是建立一门生育学,但“把女性从母亲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并不等于“从抑制她生育能力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社会
性别与视觉 豆瓣
作者: 王政 / 吕新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9
由王政和吕新雨所共同编*的本辑《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一书中吕新雨的文章介绍了纪录片导演季丹、冯艳和徐童并讨论了他们的作品《危巢》《秉爱》和《麦收》,其中《麦收》因为以性工作者为主人公成为争议的焦点,也是本次会议引发激辩的导火索。吕新雨讨论了独立纪录片导演力图呈现被主流社会遮蔽的、有时是非法的底层人生经历(让底层发声以抵抗主流霸权话语)的非凡努力,及其与保护纪录片主人公个人隐私之间的伦理冲突,也回溯和检讨了在大会围绕《麦收》展开的辩论和由此延伸的相关讨论,指出中国女权主义*迫切的任务是重新反思中国的现实与女权主义的关系,重新与这个社会中各种批判性力量形成有效的对话与合作;在中国百年以来女权主义发展的历史视野中,性别与女性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各种社会与政治运动互相激荡着向前推进,需要重新检讨这份历史的遗产,并与反思第二波女权主义方兴未艾的新思潮呼应与联合,来面对中国今天的问题与危机。
男性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政 / 张颖 译者: 王政 / 张颖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男性研究》写到,“男性研究”是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学科框架内逐渐发展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将男性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拓展出主题多样、开放的领域。《男性研究》选取“男性研究”领域一系列前沿论文,试图集中呈现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概念、分析视角和框架、方法。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区分了maliness(男人气质),manhood(男人身份),masculinity(男性特质),masculinity的现代性在于被现代科学和文化高度本质化和普适化。中文引进时没有做细致的区分,以至于manhood经常被忽略和误译。思考“霸权男性特质”(hegemonic masculinity)和“男人的霸权”(the hegemony of men)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着眼和立足于intersexuality
女性 性别史 性别研究 王政 男性研究
亲密关系的变革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陈永国 / 汪民安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2
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中阐述的是他所一贯追求的民主观:每个个人都应尊重他人的能力;不滥用权威和武力,以保证决策的协商性;个人参与决定相互联系的条件;个人能有效地实现其目标。
2019年4月2日 已读
从避孕套为女性带来的解放入手,批评福柯只看到身体,话语和权利间的语言游戏,真实主体在史实中消失不见,没有考虑到性别与情感/爱的关系,指出现代技术带来的民主解放和自治性,甚至想把没有压迫而是协商平等的私人纯粹关系由下自上地影响到公共领域政治关系。设想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但很多论点很有意思,吉登斯认为亲密关系归根到底是情感交流的问题,但情感交流本身不足以构成亲密关系,交流与自恋相关,是获得权力的手段。亲密不是被另一方所吸纳,而是向另一方开放却要求有个人的界限。这比起古代哲学家的完全共享式友谊,更像布朗肖的友谊意味着分离,是保持距离而不是共享。吐槽很精准——“异性色情文学表明了对标准化场面和姿势的偏执式关注”,对女性抽泣和颤抖的表现不是为了理解她们的性快感,而是在于驯服和孤立。评价感情就等于建立标准
吉登斯 性别研究 情感 文化研究
技术与性别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馥兰 译者: 江湄 / 邓京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2019年4月9日 已读
3-4星。物质实践活动(技术)与主观形式(社会性别)之间的转化,试图说明科技在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妇女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非边缘地位。但三个部分的选题论意联系并不算紧密,似乎都可以单列出来
人类学 女性 性别 性别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 豆瓣
作者: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 5
當我們回到遙遠的過去,想要尋找中國的女聲時,卻發現絕大多數婦女畢生不曾有過自己的聲音。那些曾在歷史上留下軌跡的少數,發出的聲音也多半是微弱而間斷的。在性別的國度裡,我們如何穿過蜿蜒曲折的羊腸小徑,撥開久不見天日的繁枝密葉,傾聽近代中國歷史上婦女的心聲?本書十位作者通過不同的研究取徑,探討婦女在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表述和被表述等相關問題,這是大家共同的關懷,也是本論文集旨趣所在。
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豆瓣
作者: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 5
1600~1950年的近四百年間,中國女性從傳統跨入近代,無論是傳統女性或近代女性,她們的命運與家庭、社會或國家密不可分,留下的歷史更是曲折多變。這本書收錄的9篇論文,分別從女命批斷、溺女記敘、家庭糾紛、再嫁問題、婚姻策略、婚姻型態、女裝演變、健美觀念與服裝改革運動論述女性歷史,因關注的視角不同,這9篇論文呈現個別差異,也存在著不少共同話題,貫穿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 豆瓣
作者: 羅久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 5
當我們回到遙遠的過去,想要尋找中國的女聲時,卻發現決大多數婦女畢生不曾有過自己的聲音。那些曾在歷史上留下軌跡的少數,發出的聲音也多但是微若而間斷的。在性別的國度裡,我們如何穿過蜿蜒曲折的羊腸小徑,撥開久不見天日的繁枝密葉,傾聽近代中國歷史上婦女的心聲?
本書十位作者通過不同研究取徑,探討婦女在中國從傳統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表述和被表述等相關問題,這是大家共同的關懷,也是本論文集旨趣所在。
"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 豆瓣
作者: 王虹/北海月 2012 - 11
《“近女性”“流”的艺术哲学实践》,本书展开了一个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探索:以非女性主义的方式探讨了女性式的精神和演化方式,并将这种方式与艺术、哲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探寻未来世界的组织结构和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