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布洛赫
希望的原理(第1卷)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布洛赫 译者: 梦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 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阿多诺说哲学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说理,另一种是表现,布洛赫无疑是后一种。而本雅明评论布洛赫是可以和卡夫卡和布莱希特相比,并能将德语散文推向完美境地。把乌托邦作为二十世纪的基本哲学概念,试图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期待什么,什么东西在迎接我们?”,是向前的梦,是具体的乌托邦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过去—未来形式。(散文化意味着中间有一大段实在忍不住跳了,然而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这书三卷也只出了一卷。。。
哲学 布洛赫 德国 恩斯特-布洛赫 新左派与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