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2019年4月6日 已读
表演是生活,伪与它的判断标准——真实究竟又有什么差别呢。只是当下各种社交媒体下,表演的前台与后台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而表演失败则更容易出现,每一个社交平台因为“观众隔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自我。一个人关心多少个不同群体的看法,就会有多少个社会自我。桑塔耶纳说“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隐匿我们的情绪与品行之间所有的不一致,这并不是伪善,因为我们审慎蓄意扮演的角色是比我们不由自主的飘然梦幻更为真实的自我。”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虚假表演之后呈现的伪关系——“例如,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我们的知己对我们自然流露的热情态度是仅仅为我们个人所有的;因此,当他与另一位朋友(特别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亲密交谈时,我们就会生出些许怅然失意之感”。“生活也许不是豪赌,但互动确是如此”
戏剧 欧文·戈夫曼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
文化就是身体 豆瓣
CULTRUE IS THE BODY
作者: [日] 铃木忠志 译者: 李集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5
当代戏剧大师铃木忠志1984至2014三十年文集,收录文章十篇、访谈一篇,全面呈现铃木戏剧理念,解答艺术、人生与时代困惑。
“我的戏剧理念是努力去创造一种永久之花,人们经常拿能剧和歌舞伎来和我在利贺铃木剧团的工作做比较,事实上,我做的是一个混合体,是造一座衔接经 典和当代的桥梁,为的是要在观众的想象中照亮我们时代的问题。这是当代戏剧导演的使命和社会作用。”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文明的发展可以解释为知觉的逐步扩展,随着大众意识的“私生活导向”和“情绪导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自我中心价值观会和依赖合理主义以及产业化的现代社会产生矛盾。而新社会的生活方式则允许和鼓励人们探索各种身体感知,日常生活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表演空间,而剧场里的身体表达方式也得到了解放。谈到如何看待日本传统时,铃木忠志说“传统是我们迈向创造和迈向新事物的阶梯,传统不是受保护的古物——它是创新的跳板。传统就是改变,就是创新,就是不断地跟其他传统格斗出来的新事物”(p190)
戏剧 戏剧理论 文学艺术 日本 艺术
悲剧之死 豆瓣
作者: [美] 乔治·斯坦纳 译者: 陈军 / 昀侠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7 - 5
20世纪30年代以来,欧美戏剧界兴起了一种“悲剧已死”的论调。1961年,乔治·斯坦纳写下了名噪一时的《悲剧之死》,他在书中指出,17世纪前后,西方人的世界观发生了革命,人摆脱了“自然”秩序,不再把自己想象为依附于“由习俗、宗教和政治传统以及社会等级构成的稳固结构”的某种固定形象,而是把其设想为应该而且能够运用理性和智慧来完善、筹划、主宰自己生活的现代人。在斯坦纳看来,这一世界观的转变对于悲剧的衰落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此基础上,斯坦纳分别从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的不可译性、浪漫主义世界观对悲剧的破坏、韵文与散文对悲剧的影响、现代悲剧作家对古典悲剧的继承与革新等几个方面阐发“悲剧已死”的主题。
2019年5月31日 已读
好评在于指出了悲剧衰落的真正关键是从诗变为了散文;译者序言对尼采的说明不同意,尼采的悲剧不过是为他自己的思想服务的一个载体,他的古希腊悲剧和苏格拉底本就不是史实记载中的,以这个为观点批判他是没有意义的
乔治·斯坦纳 乔治斯坦纳 戏剧 文学理论
The Birth of Tragedy 豆瓣 Goodreads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Shaun Whiteside Penguin Classics 1994 - 1
在线阅读本书
Dedicated to Richard Wagner, this book is rich in Nietzsche's enthusiasms for Greek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tragedy, for Schopenhauer and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Its central vision is the idea that "only as an aesthetic phenomenon are existence and the world justified". Making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pollonian and the Dionysian spirit, Nietzsche presses the reader to consider why it is that we derive pleasure from tragic art,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in art. "The Birth of Tragedy", first published in 1871, was the author's first book.
2019年6月5日 已读
“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的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旋涡下川流不息,他们借此对意志随时准备好的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相保持沉默”
哲学 尼采 德国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