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意志的胜利 (1935) 豆瓣 TMDB
Triumph des Willens
8.0 (150 个评分) 导演: 莱妮·里芬施塔尔 演员: Adolf Hitler / 马克斯·阿曼
其它标题: Triumph des Willens / Triumph of the Will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 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意志的胜利》被称为“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它荣获1935年威尼斯电影节和巴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19年8月20日 看过
本雅明所说的大众是缺席的在场的代表,也是他所反对的政治审美化的代表。政治审美化说明了在意识形态之外,整部影片在美学上的造诣,哥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让人想起克拉考尔的《大众装饰》,对纳粹进行的理性和非理性双重美化不是简单的人海战术,虽然其中也有俯拍和横摇的关键作用。第一次完整刷完其实最大触动是希特勒的演讲部分,意识形态的话语语术他驾驭地非常轻车熟路,就算为了演讲部分也值得至少四星
二战 德国 德国电影 战争
你逃我也逃 (1942)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To Be or Not to Be
9.3 (404 个评分) 导演: 恩斯特·刘别谦 演员: 卡洛·朗白 / 杰克·本尼
其它标题: To Be or Not to Be / 生存还是毁灭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of Poland, an acting troupe becomes embroiled in a Polish soldier's efforts to track down a German spy.
2019年3月11日 看过
关于喜剧文本最精彩的呈现。刘别谦式的黑色幽默在于当你笑过后,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夸张的电影语言已经出现在了真实生活中,无论是被戏谑的犬儒主义,还是那对无法分离的情侣所呈现出来的婚姻
1942 战争 经典 美国 黑白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62)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Lawrence of Arabia
8.8 (375 个评分) 导演: 大卫·里恩 演员: 彼得·奥图尔 / 亚历克·吉尼斯
其它标题: Lawrence of Arabia / 沙漠枭雄(港)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
2019年4月2日 看过
从Nothing is written的理想主义者到I'm none of those things的自我怀疑再到最后的滑铁卢归乡,不知道是时代造就了劳伦斯,还是他影响了那片土地。但喜欢这部电影纯粹是因为镜头,而且剪辑出身的导演在转场方面真的顺畅到无以复加,犹如电影里被风微微吹起褶皱的浩瀚沙海在空气中向远方蔓延。开头阿里出场镜头真的太惊艳了,还有海边,没有大特写和虚幻的音效,纯粹凭借中远景和剪辑便能呈现出喜怒哀乐。这部电影的画面会让人感叹电影银幕的真正魅力,没有多余的台词,电影用镜头讲述故事(但是真的好长,好久没看这么长的电影了
1962 传记 史诗 奥斯卡 战争
尤里西斯的凝视 (1995) TMDB IMDb 豆瓣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9.2 (111 个评分)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演员: 哈威·凯特尔 / 厄兰·约瑟夫森
其它标题: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 尤里西斯的生命之旅
本片开始回顾了一战时第一部反映巴尔干半岛的默片,内容是描述纺织女工生活的场景。主人公(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是个希腊裔美国人,在经历战争洗礼后,他怀着感慨的心情重归故里,寻找电影开始的地方。他跟同伴讲述着曾经在这里度过的岁月,怀旧而伤感。特别是看 到教徒手持火把游行的情景,勾起了他对残酷战争的回忆。最后,他决心逃离。大雪漫天,他要了辆出租车,并答应送一位老人回家乡看看。然而,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让老人无家可归。汽车在雪地里抛锚,他只能登上了列车继续前行。在萨拉热窝,他在电影馆馆长的陪同下,寻找那部默片未果,却和馆长的女儿一见钟情。他高调地进入社交圈,却发现这里已经被前苏联的文化浸染,到处吟唱着喀秋莎的旋律。他曾目睹列宁的雕像被卸开,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感情……
本片获得1995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索尔之子 (2015) 豆瓣 TMDB
Saul fia
7.6 (164 个评分) 导演: 拉斯洛·奈迈施 演员: 盖佐·罗赫里格 / 列文特·莫尔纳
其它标题: Saul fia / 天堂无门(港)
身为纳粹集中营“特遣队”队员的犹太人索尔(Géza Röhrig饰),是一名被迫负责处理死尸的囚犯,某日在例行清理毒气室遇难者尸体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儿子”的遗体,他从此改变了苟且度日的生活,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拼死夺回“儿子”的尸体,并找到一位犹太牧师为“儿子”下葬。
2020年7月18日 看过
浅焦除了氛围刻画以外,更多也是在考量道德的距离,毕竟如何在镜头里呈现那些苦难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镜头下,那些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很容易彻底成为被窥视的客体和景观符号。但倘若浅焦是为了保持审慎的反思,又为何用长跟拍和摇晃塑造浓烈的主观视角?这种两难境地对这部电影而言并没有产生张力。更何况浅焦在保持距离的同时本身就是一个过滤,那些被忽视模糊的背景和被突出的主体都是导演经过思考后选择出来的,这种选择下做出的第一视角我也持保留意见。另外,在尼斯利的报告中毒气室里活下来的不是小男孩,而是小女孩,这个细节改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至于索尔为何反常又执着,我更认同于贝尔曼在《走出黑暗》里的分析:像一个标准的临终之人的手势(geste),叙事力量和残酷性是因为融合了传统寓言故事和现代道德幻灭的痛苦
2015 伦理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