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德雅
论新 豆瓣
Über das Neue.Versuch einer Kulturökonom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 译者: 潘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 内容简介 -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2019年4月13日 已读
什么是“新”意味着什么是价值,也就是“新”究竟有什么意义。“新”不是一种发现和创造,而是某些人们经常见到喝想当熟悉的东西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所以科技相关的不是创新,而是改进(各种功能上的变化)。但是艺术品可以在世俗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直接获得新的定义。这本书的可贵之一就在于格罗伊斯提出了创新交换理论,不再创造新的术语和理论神话,强调“新”是文化喝世俗世界之间界线的变化。创新首先总是对传统的重复,到创新交换种个体的特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薄而精的一本书,第一章“新”与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很精彩
2018 哲学 当代艺术 拜德雅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