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增订版) 豆瓣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汤姆逊 译者: 徐家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5 - 5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第一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照片的清晰度很不错,排版也很好。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外国人来华摄影,目前觉得其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他们留下影像的基本是两种类型,一种是满族贵胄上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种是走卒百工下层贫民的神情捕捉。而金字塔的中间或者说处于新旧交界处的人们则很少见,相反这类形象多出现在国人自己办的杂志报刊中。前者是外来者入华的景观取向,后者是国人对外来“洋”生活的期待向往,两种价值取向很有意思。当然这些西方目光下的中国百科全书是有非常独特的影像资料意义的,而这本也是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很多画面是历史书上已经遗忘了的边角,比如马快和盗贼之间有关公共行政和人情传统的关系,活死人墓里的苦行僧,掀起轿帘对这个世界匆匆一瞥的闺秀和她能行走闹市却卖身一世的女仆
历史 摄影 晚晴 理想国 约翰.汤姆逊
影像民国 豆瓣
作者: 秦风老照片馆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的覆亡,中国历经了巨大的变动,战乱频仍,民生多艰。时代的影像体现了这个过程,诸多瞬间记录着历史的重要节点。《影像民国1927-1949》列为人物篇、时代篇、风土篇民国人物的特色在于其多元性,这是一个多种思想、多种势力共处一室的时代。时代节奏的自然铺陈,再现了主导国家命运的力量,战争也改变着中国的重心。在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神州的山川名胜及庶民生活是历久不变的,其影像足以作为民国时期大背景的参照。
秦风老照片馆编辑影像历史的初衷,不烧香不媚俗,只回眸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诚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所有的奋斗、背叛、牺牲、求存的故事自然呈现,交织成中国人的生命之歌。
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章光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这是一本在诸多收集旅游回忆的方法中,谈论有关摄影的书。面对我心怡的风景,我感觉我确曾在那儿,或者,我应当去那儿。罗兰・巴特说,“对我而言,风景相片(城市或乡野)应是可居,而非可访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可以居住在巴涂、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2019年3月27日 已读
题目拯救一切但也会让内容显得有些不足。选图倒都是挺不错的,排版设计再加一星~虽然是三人的各种论点杂糅,但也能体会到一种瞬间的火花。但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闭上眼睛的卡夫卡和那个发光的蜥蜴和橘子树的故事
图文 城市 巴特 摄影 文化
摄影与电影 豆瓣
Photography and Cinema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David Campany 译者: 陈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2019年4月27日 已读
“停止与流动”和“批判性的缓慢”两小节非常好,尤其是讲先锋电影如何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和快速剪辑的时间“凝视”和运动影像中摇摆。摄影在电影的冲击下从转向捕捉“决定性的瞬间”和“孕育性瞬间”到因为对速度的不信任而对瞬时摄影的逐渐冷落,摄影放慢脚步后不再依赖快门的冲动而是镜头的沉着感,刻画事件的后续和痕迹,犹如德勒兹所描写的电影镜头下绵延的静物,象征着接踵而至的变化中那永恒的存在。提到了很多次罗兰巴特,巴特分析《甜姐儿》很有意思,说嘉宝是人们渴望的永恒的柏拉图式的美,她宁静的面容是一种“理念”;赫本无穷无尽的表情则是一个“事件”,而嘉宝脸部周围的镜头具有凝视感,赫本则将各式各样的事件隐含于事件之中。另外巴特提出电影只有脱离运动才能展现真正的本质,对爱森斯坦的“第三种效果”赋予“第三层意义”
南京大学出版社 摄影 未知 电影 电影理论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2019年5月6日 已读
文论加评论集,再次感叹伯格的文笔真好啊,墓地是持久永恒的存在对稍纵即逝的存在的表彰,“在个体生命里,那些无视时间流逝的瞬间就好像是透过一扇窗户的一瞥;这些窗户会嵌入生命,远眺变化缓慢的历史,朝向从不改变的永恒时刻”
2018 摄影 理想国 约翰·伯格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