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作者考索晚清知识精英如何措助各种文本,将“国民常识”播植于女界的实践。因此,除了一般国民均应具备的“现今世界公共之常识”外,在此书中,也会有意凸显专为女性群体特设的类项。“男尊女卑”导致的女性各项权利的缺失,晚清以来的先进之士已不断研讨与抨击。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争得与男性同样的权利与地位, 实为“男女平等”的正确释义。尤应注意的是,这一被取法的“男子”,亦属巳经具备“常识”的国民。在此之上或之外,又有西方女杰提供的人格典范,由此构成“中国新女国民”的理想境界。
2019年3月2日 已读
以晚清女报为基础梳理常识何以成为常识。作为学术论文而言每一篇都很规范和严谨。不过还有可以挖掘的地方,晚清的女学堂女报等和当时的男性知识分子难以分割,书中强调女性之间的互动关联很好,但倘若能把知识场域范围更扩大一些就好了。其后西方女杰的输入也是如果能再有如何与传统中国神话意向的互动就好了,正如罗兰夫人对秋瑾的影响固然很大,可是秋瑾的自我隐喻中“精卫”也是不能忽视的底色。最喜欢第五章的乐歌,视角新颖又能落到关键之处
夏晓虹 女性 妇女史 文化史 社会科学
中国妇女史读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邓小南 / 王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近些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土,以及妇女史观的多元化,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重新解读或诠释妇女问题成为热门研究。本书所推荐的19篇论文,分别从妇女地位、性别与身体、书写妇女、妇女形象建构、媒体与性别、恋爱与婚姻六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妇女史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妇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9.4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李海燕 译者: 修佳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心灵革命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2019年4月5日 已读
以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概念为核心考察社会意识定型和沉淀前,其形成过程中或在溶解状态下的鲜活经验,情绪又如何体现了思想和价值判断。选取的1900-1950是巨变的五十年,分别用儒家、启蒙和革命作为串联线索,在现代性的萌芽与断裂中,日常性在多重道德资源中被生产。“爱情”作为一种情感共同体的幻想,以亲密原则为前提,通向了民族和革命的社会关系构建道路。公共空间的建立通过唤起个人的情感得到扩展,但是公共的语言表达和个体的身体又是有距离的,于是一串获得公众认可的公式化编码创造出了可能与“真实”情感无关的情感纽带。这个“即兴的实践”冲击着主体。另外,在后毛泽东时代,私有性话语在商品经济中变得空前强大,消费者的欲望转向了新的公众空间纽带。选取的例子都很好,尤其是那个借雷锋的健康负责肖像做广告的海报和丑闻
中国研究 心态史 思想史 文化史 文化研究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作者几个富有创见的关键词是“接触地带”,“文化互化”和“反征服”。萨义德的东方学奠定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但他的东方主义也一直因为本质主义而被批判。普拉特做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建树,虽然都是关注帝国构建意义的历史,但在帝国遭遇互动的纬度上,以一种“接触”的视角,强调双方共同处于一个关系构成的“化”的过程中。霸权想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化材料进行挑选和配置,将资本合法化,正如普拉特自己所说“你怎样将别人的目的地变成自我的家园?”另外,最后一章谈当下全球化的隐喻词“流动”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表征有所启发。被殖民地的后现代不是来自对现代性的枯竭,而是来自对它的愤怒,分析《百年孤独》十分精彩。全书对帝国构建中女性视角的参与的发现和分析非常到位。另外,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和近乎冗杂的分析非常考验人。。。
2017 人类学 帝国 文化 文化史
吻:唇与身体之密语 豆瓣
LE BAISER:Le Corps Au Bord Des Lèvres
作者: [法] 阿兰·蒙坦东 译者: 蔡文晟 江西教育出版社
从初吻到吻别,从齐心之吻到背信之吻,从激情之吻到致命之吻,人类的身体可以说是经常,甚至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在唇边流连忘返。通过吻,身体得以自我表达,弥补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抒发。
《吻:唇与身体之密语》是“非常文化丛书”之一,作者阿兰·蒙坦东学识渊博,透过对文学作品的旁征博引带领我们追古烁今,探寻吻的起源和发展。吻,作为无言的信息,蕴含了大不相同的意义,或矛盾,或欺骗,或愉悦,或怨恨。作者在书中提出一套迷人的接吻现象学,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男女之间那一千零一种相吻的方式。
2019年4月6日 已读
“吻”的谱系学,但很浅,基本是材料的罗列。最后一章提到雪莱的“山峦亲吻高空,浪涛彼此相拥”让人想起了本科古代文学老师非常喜欢举的一位学长的诗句——“夕阳一吻山河老”
文化史 文化研究 阿兰·蒙坦东
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 豆瓣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概述了身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创新框架来分析具身体现,融贯了有关该主题的古典探讨与当代研究,力主将身体解读为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并在此基础上铺陈一系列具体分析,从经济、文化、社交、工作到运动、音乐、技术,将身体与多个领域联系到一起,为研究者聚焦主题,引初学者进入殿堂。
打造消费天堂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连玲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2019年5月16日 已读
核心和作者零几年发的那篇关于百货公司的论文其实差别不大;最值得学习的是对材料的运用和研究方法;看完更想看《霓虹灯外》了
上海 历史 城市史 文化史 社会学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豆瓣
Mesmerism and the End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France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周小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弗兰克·安东·麦斯迈尔(Frank Anton Mesmer,1734—1815)与以其命名的催眠术(mesmerism)或“动物磁性论”(animal magnetism)是启蒙运动科学史研究中饶有趣味的一个领域,但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个主题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科学史领域,学者普遍对它缺乏兴趣,而且评价不高。丹皮尔认为,麦斯迈尔及其继承者的研究是“电在生理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庸俗化”。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2019年8月1日 已读
有三种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以及作为距离的记忆。历史—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转向个体—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的过程是记忆私人化的过程,但对过去理性的批判重构与在当下具象的情感体验是互相交融又对立,历史学家防止历史仅仅成为历史,挖掘距离感知下被抛弃的民族记忆中常见之物(记忆之场)。记忆作为一个场所,是实在的、象征地和功能的,是诸多事件的集合第,召唤过去,感触现在最后转换成集体的未来,一种用来自我界定的共同体。虽然面临无所不包就会一无所指的窘境,但也正因此能够捕捉那些被遗忘的真实联系,能够斜目而视断裂的历史(有机会二刷吧,太厚了,这还只是很少的几篇)
史学理论 文化史 文化研究 法国 法国史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4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上海繁華 豆瓣
作者: 葉文心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6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 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2019年6月28日 已读
发掘消费史和共产党史之外的上海,在左与右的革命中以物质为媒介考察新儒学如何对商业和家庭产生影响,或者说新伦理在新物质下对经济的影响。所以全书开章是从明清儒学和商人之间的关系谈起,然后是民国开始的商学(这个现代化学科的背后是知识结构的革新)。叶文心将商业公司中的老板和家庭中的父亲相联系比较,于是金权和父权被放上台前,二者之间的迭变又经过诸如城市空间的变化,现代时间的改造等等。不过材料过多,论述不够,正如结尾而言,深入到具体的经验之中,但经验是碎片化的。不过整本书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上海 叶文心 城市史 城市研究 文化史
铸以代刻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苏精 中华书局 2018 - 5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渐次被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 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的过程,也即是一幅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直至发展成熟后被广泛采用的完整而清晰的全景图。这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西式出版印刷从落地到成熟过程的精细之作,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了解近代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作。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不轨之举 豆瓣
Immodest Acts: The Life of a Lesbian Nun in Renaissance Italy
8.5 (19 个评分) 作者: 朱迪丝·布朗 译者: 王挺之 商务印书馆 1995
从欧洲人对女性同性恋关系存在的可能性的认识来看,他们在法律、神学和文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忽略,都显示出一种极为不想承认的欲望。
总之,无论是普遍还是罕见,妇女之间的性关系只能由一个目的,增进真正的性关系,亦即与男人的性关系。这是为什么那些时代的人认为最好是避而不谈女性同性恋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在于认为女性在模仿男人。
……罪行没有名称,在历史记载中也几乎没留下痕迹。西欧人关于妇女性关系相互矛盾的见解又使得人们根本不可能公开谈论。沉默孕育出混乱,混乱则产生恐惧。在这个基础之上,西方社会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道屏障持续了两千年。
————-作者接着引入本文论题——这就是为什么教会对圣母修道院院长贝内代塔·卡莉妮生平的审查有那么重要的原因。这是极为罕见的实例之一,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相当详细地从具体事件中窥见西方对女性同性恋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能够重新建构并考察这些观念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知识考古学家的任务,即在于,讲述一个故事。因为,“生前是一个引人注目而众说纷纭的人物,而在死后,她的事迹又使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这种对她的注目当初官方是极力想要消除的。”
正文内容:从家庭到女修道院到修女,接着第一次审查和第二次审查,然后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