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豆瓣 谷歌图书
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the Feminist Imagination: 1905-1948
作者: 颜海平 译者: 季剑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是对现代中国重要女作家所做的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它描述了这些女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生活旅程,从而考察了中国跨文化女性主义的政治与诗学,这种女性主义超越了资产阶级女性主义自我的界限。
与最近那些关注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及其性别效应的话语形成的文学研究不同,颜海平探讨了中国女作家在何种程度上,以显然受到限制而根本上又是革命的方式,重新创造了她们的生活,连同她们的写作。
这本书运用这些女作家卷帙浩繁的作品和戏剧性的生活,阐明了中国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意识的历史和遗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心地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对性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以及表演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本书会非常有益。
2018年11月28日 已读
从秋瑾到丁玲,从清末到建国后,从被统治的到被压抑的,从沉睡到血泪,作者刻画了女性作家在革命的话语脉络中如何对弱质角色这一既天然又人为,既被赋予又主动表现,既反抗又返回的张力运动。现当代的女性作家如满天繁星,用血与泪,从满是杂草的女性平原开拓出了一条道路。我们谈到女性运动时经常脑海里都是英美法的三次女性运动,其实我们自己有着非常庞大的思想资源。今日之女性,倘若能读一二关于秋瑾萧红等前辈的事迹,也会在这荒诞的现实中有所得悟吧。另外,这本书也可以当做外国女性研究的参考书单。
中国现当代文学 女性 女性主义/性别研究 文化研究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商务印书馆 2002 - 5
这本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卡从现代性概念上对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文化历史的考察,但不及福柯的知识谱系学和威廉斯的关键词,稍显混乱。开篇用贝尔纳的巨人侏儒比喻奠定全文的基调——旨在说明现代性的辨证复杂性。现代的开端是与古代相别,与当代同义的,所以司汤达比波德莱尔更早地触摸到了现代,但波地浪漫主义定义却揭示了美学现代性地悖论。而现代主义一词所带有的天然政治性让先锋派独立而出,但先锋性的激进与夸张最后又让位后起的后现代主义。颓废更多的是先锋性的氛围,虽然在尼采和马克思的手中得到了辨证复杂的“真相谎言性”的重生。媚俗艺术则是市民的现代性,只是市民与民间开始分离,消费逐渐成为超越阶级的新的分类登上历史舞台(消费中阶级的面目模糊难辨),西马在这里大展拳脚。对现代化概念的重新思考可以反思现代性
卡林内斯库 文化研究 现代性
现代性的碎片 豆瓣
作者: 戴维·弗里斯比 译者: 卢晖临 商务印书馆 2003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从对碎片化的日常入手,齐美尔从货币理论中生发出的比韦伯更早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合理性的思考,克拉考尔和本雅明则更加关注新媒介尤其是电影在现代性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 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 现代性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9.4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李海燕 译者: 修佳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心灵革命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2019年4月5日 已读
以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概念为核心考察社会意识定型和沉淀前,其形成过程中或在溶解状态下的鲜活经验,情绪又如何体现了思想和价值判断。选取的1900-1950是巨变的五十年,分别用儒家、启蒙和革命作为串联线索,在现代性的萌芽与断裂中,日常性在多重道德资源中被生产。“爱情”作为一种情感共同体的幻想,以亲密原则为前提,通向了民族和革命的社会关系构建道路。公共空间的建立通过唤起个人的情感得到扩展,但是公共的语言表达和个体的身体又是有距离的,于是一串获得公众认可的公式化编码创造出了可能与“真实”情感无关的情感纽带。这个“即兴的实践”冲击着主体。另外,在后毛泽东时代,私有性话语在商品经济中变得空前强大,消费者的欲望转向了新的公众空间纽带。选取的例子都很好,尤其是那个借雷锋的健康负责肖像做广告的海报和丑闻
中国研究 心态史 思想史 文化史 文化研究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豆瓣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娜·哈拉维 / Donna J. Haraway 译者: 陈静 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4
《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和重塑》作者关于猿与猴的科学研究在这一传统传统中可以说是最佳的学术成果。她仔细研究了出版物、论文、通信以及灵长类研究考察和制度的历史,解释可现有社会关系起源的历史构建——种族、性别和阶级的自然化,贯穿全书,她分析了自然创造、现存有机体和赛博格机体:包含有机物和技术成分的系统)的原因、叙述和故事。她还批判地把把免疫系统看做是一种信息系统,并指出我们的文化假设是多么深入的渗透进所谓价值中立的医学研究中。
2019年4月10日 已读
赛博格宣言一篇压倒全书。哈拉维最后喊出“我还是宁愿做一个赛博格,而不是一位女神”,但仍未回答赛博格会成为“谁”这个根本问题。模糊了基本所有的二元对立,抹平了鸿沟一般的差异背后是技术和科学话语的神话。“男神”和“女神”在技术政治的世界中复活。哈拉维试图用赛博格来重建断裂的碎片身份(性别种族和阶级被认为是家长制、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强加的,但其实这里已经透露出了哈拉维的性别对等的是父权制,而她后面对激进派的麦金农的女性非存在的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之间的对立颇有微词),身份危机的解决办法是亲密关系而非同一性,而技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哈拉维还没有进一步阐释,神话和工具相互构成彼此。但赛博格的生命力和活力仍然会一直持续,因为这种网络形象“表明空间和身份的丰富性以及个人身体和国家政体中边界的可渗透性”
哈拉维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科学哲学 赛博格
审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1
《审美现代性》内容简介:近百年来,发轫于美学批评的现代性思潮,作为一种风头强劲的世界性学术景观,已从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全面辐射到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美学、文艺学等人文学科。今天,在当代审美文化领域,审美现代性“几乎垄断了我们关于美学这个学科的知识,也统治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审美意识的觉醒,到90年代文化商品化潮流冲击下的市场转向,再到新世纪文艺数字化生存的媒介转型,审美现代性已悄然转化成一种为现代性补弊纠偏的批判与救赎力量。
2019年1月17日 已读
论文集,基本都可以在知网下到。。。前两章基本是脉络梳理,堆人名和书名,可以辅助列一个书单,或者直接看周宪的书。最后一章是专论,齐美尔和席勒与现代性。但感触最深的是陈晓明的《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另外,水平良莠不齐,其中有一篇说“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学者 鼓吹 审美独立、艺术自治和建立中国现代美学”,这个用词一言难尽
审美现代性 文化研究
现代性基本读本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陈永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 5
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这是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发、科学和自由的过程,一个充满进步和乐观气氛的过程。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现代性,在摆脱专制、迷信和愚昧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的专制、愚昧和迷信。现代社会,活在现代性的传统中,同时也饱受这种传统的折磨。乐观和进步的光环如今已经消逝殆尽,现代性重新将世界拉入到悲观、怀疑和恐惧之中。
本书是围绕“现代性”这一关键词汇,从不同角度论及此概念的专题文献集。本书收有曾在或正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专论60余篇,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科学的大多数领域,编排上力求史论结合,既体现了史的纲要,又有各家论的争鸣。
空间的语言 豆瓣
作者: 劳森 译者: 杨青娟 建工 2003
《空间的语言》介绍了:这部独特的理论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事的建筑空间理念论述。布莱恩·劳森用最精炼通俗的语言对这个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打破了以往许多设计理论家们复杂而抽象的专业术语的禁锢。从前“空间”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寻求激发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途径来进行设计:建筑和城市空间被视为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现象;空间亦能容纳、分离、构成、促进、提高甚至褒扬人类的行为。布莱恩·劳森 谢匪尔德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系主任,曾著有《头脑中的设计》《设计师的思考》等书。
分殊正典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译者: 胡桥 / 金影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7
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进入艺术史的女性主义视角如何解读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的差异?通过重读正典化的男性大师和女性艺术家——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马奈、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玛丽•卡萨特、贝尔特•莫里索,波洛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图像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问题。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本书重读经典化的现代大师——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和马奈,以及重读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经典化”的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和玛丽•卡萨特。作者引入精神分析与解构来评测阅读“女性化记载”的工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女性主义题材不错的美术史论读物。
2019年3月5日 已读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实例分析太精彩了,但最喜欢第二章,享受被理论轰炸倾轧。“正典”作为从过去保留到现在,经过社会与文化鉴别的传统不仅构建了过去更组成了当下,在这个“选择性”的历史中,女性建立起了混合的主体。在这种复杂性中再审视话语所产生的客体,在动态的社会历史中有别于一般的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概念,拓宽性别的暂时性和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改变的可能。这个差异性的分歧立于现代性的潮流之上。由此又引出城乡中乡村成为一个幻想的健康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和自然的解码呈现,画作的身体是一种性别的地形学。而家庭中重要的亲密关系则被福柯和弗洛伊德指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映射。没有故事,只有讲述,每一次讲述打开不同的意义和可能性
女性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 艺术 艺术史
电影研究关键词 豆瓣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作者: [英] 苏珊·海沃德 译者: 邹赞 / 孙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电影学研究必备工具书
如果说电影学的概念异常丰富庞杂,初来乍到者恍若步入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那么本书则是那根导引路径的丝线,近二百个词条涵盖了类型片、电影运动、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各项术语,全面而权威。
本书词条按英文词序排序,为方便中文读者,正文前还提供了汉英对照表,读者可据中文术语名查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关词条。
《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到位地收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词汇,且力求以富于理论色彩的语言,覆盖全球的例证,贴靠当下的文化概念,细致地解析了其内涵外延的学术意义。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正借数码再度羽化重生,变身为巨幕奇观、三维魅影与微屏絮语。在影院、在课堂、在私室,在枕边。爱电影之人,可以观影,可以把玩,可以碎拆,可以重组。影片细读,早已不是电影人的专利。但深入影片与电影工业的腹地,却仍需执利器,善游击,方能开启摄影机暗箱,一窥究竟。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是一座电影研究的微型武库,或助你在电影研究的演武场上酣畅嬉戏,战略纵深,分享别样的表意实践。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艺术社会学 豆瓣
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
9.0 (8 个评分) 作者: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 译者: 章浩 / 沈杨 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9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
《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
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本版为2009年《艺术社会学》的再版,收录在集团凤凰文库丛书下。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作者几个富有创见的关键词是“接触地带”,“文化互化”和“反征服”。萨义德的东方学奠定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但他的东方主义也一直因为本质主义而被批判。普拉特做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建树,虽然都是关注帝国构建意义的历史,但在帝国遭遇互动的纬度上,以一种“接触”的视角,强调双方共同处于一个关系构成的“化”的过程中。霸权想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化材料进行挑选和配置,将资本合法化,正如普拉特自己所说“你怎样将别人的目的地变成自我的家园?”另外,最后一章谈当下全球化的隐喻词“流动”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表征有所启发。被殖民地的后现代不是来自对现代性的枯竭,而是来自对它的愤怒,分析《百年孤独》十分精彩。全书对帝国构建中女性视角的参与的发现和分析非常到位。另外,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和近乎冗杂的分析非常考验人。。。
2017 人类学 帝国 文化 文化史
表征 豆瓣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徐亮 /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表征是生产意义的方式。主要运用两种理论,一派是索绪尔和巴尔特的语言学和符号学,一派是福柯的话语权利的生产。中间提到了葛兰西的霸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相关。从能指与所指的移动中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实物如何成为表征的范例。但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中存在差异性,一种差异性吸引其他差异,共同构成关于“他者”的景观。而差异的标志又是表征实践定型化产生的权利的幻象。理论其实不难,但霍尔通过一步一步地教你写论文,告诉你同样的理论和分析对象,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剖析面以及自己最后的文章完成度之精彩。前四章最佳。第三章利奇的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分析最能体现物与意义之间的转化
传播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符号学
享受你的症状!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尉光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是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症状”——为什么一封信总抵达它的目的地?为什么女人是男人的一个症状?为什么每个行动都是一次重复?为什么菲勒斯会出现?为什么总有两个父亲?为什么现实总是多重的?齐泽克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融于一炉,在影像和影像背后的大众文化肌理处,有其独特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他用黑格尔和康德来说明拉康,同时也用政治和大众文化来证明拉康。本书中,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
2019年3月11日 已读
“我们公开地假装自由,而私下里服从。在两个情形中,当我们以为自己玩弄了权威的时候,我们恰恰成了它的牺牲品:犬儒主义的距离是空洞的,我们的真正位置是服从的仪式”。大他者被瓦解的今天,众多小他者成为提供身份认同的部落。拉康的实在界在齐泽克看来是模糊的,康德的物自体不是被察觉的客体,而是凝视本身,是一个存在但却空洞的位置。杜尚的小便池,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成为艺术品不是为什么而是在哪里的问题。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者中,实在界是一个被回溯性地建构的象征,抹去和掩盖无法承受的真实,是主体作为一个存在需要的淫荡的幻想。(事实上,还有比齐泽克更混乱的存在吗)
心理学 文化研究 精神分析 雅克·拉康 齐泽克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 豆瓣
作者: 腾讯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开始,知识分子在中国就一直处在国之栋梁和酸腐书生的两极摇摆中。民国至今的百年间,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从群星灿烂到集体失语,再到众声喧哗的巨变。当下中国,大师罕见而公知名污,知识分子处在上难达高层、下难抵民意的尴尬语境。
周国平、杜维明、许纪霖、杨奎松、谢泳、马勇、雷颐、西川、周濂……10多位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直抒胸臆,对于从屈原开始的知识分子定位,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内在的精神追求,士族的没落和传统继承问题,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当下的发声环境、话语权,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以及公众对“公知”的妖魔化等各种大众关注的问题,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回答和反思。作为最有话语影响力的这个群体,他们的思考和声音值得被重视。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2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019年6月17日 已读
诚如作者所说,他以一种肯定粉丝文化的心态在拥抱和研究其中的种种现象;文本的盗猎不是误读,而是一种拼贴挪用以标明自身身份和文化意义的实践,打破后再组装的文本;游猎式阅读区别于霍尔的编码和解码中稳定而单一的阅读立场;除此之外,情感现实主义是一个有趣的概括;还有以弹性橡胶比喻页边书写中对人物的抟捏;具体分析参照的是巴赫金的众声喧哗;对于耽美文本中的情色书写一如作者开头指出的立场一样,多是肯定性的,算是对文化工业式批判的反拨,但这种目的也遮掩了姿势之下的躯体
亚文化 传播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危機時代與主體建構 豆瓣
作者: 張慧瑜 / 张慧瑜 秀威資訊科技 2014 - 1
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之中,誰才是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主體?新世紀之交,「新中產」及「農民工」這兩個社會主體,同時在中國大眾文化的書寫中被突顯:前者被認為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民主化的推動者,而後者則是在社會想像中佔據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及「差異性」存在。如果說「新中產」是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獲益階層,那麼農民工/新工人就是九O年代以來,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成為消費社會的「主人」,後者則隱藏在消費主義舞臺背後,是不可見的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者。這兩個社會群體都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人」,他們如何被突顯,又是如何佔據了各自舉足輕重的位置?本書從多個在電視節目、雜誌、報紙上「火紅」的現象切入,深入探討大眾傳媒如何把「新中產」/「公民」想像為社會主體、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想像為被救助對象的意識形態,並從而論證新主流文化如何重塑自身的內在意涵。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2014 台版 大众文化 张慧瑜 当代中国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豆瓣
作者: 劉紀蕙 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0 - 5
觀看我們的症狀演出,穿梭於層層覆蓋的文字或是視覺符號之間,我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情境與感受,迷戀、騷動、挫折、嫌惡、憤怒、摧毀、恐懼、哀傷、憂鬱、無語。我發現,我些牽動其實都與作者以及我自身的個人歷史與時代脈絡息息相關。因此,透過閱讀與書寫,我企圖完成的工作是要了解我自己以及我所面對的歷史。在研究與書寫的過程中,我重新回到了歷史與記憶,整理我自幼到成長的體驗,我所看到與聽到的蛛絲馬跡,以及我今日持續面對的問題。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1.台湾文学艺术中的“中国符号”与“台湾图像”
2.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系统+克里斯蒂娃的approaching abjection is the fundation of culture,而这个推离物是父亲代表的超我的要求+齐泽克用“多余的快感”与“创伤性”的真实解释“他者之谜”,暴力执行与受虐泛转中的本能愉悦是本能愉悦
3.广告是历史之理想销售给观者,使观者拥有“我是我所拥有”之想象
4.台湾的两种文化认同建构比喻:故宫博物院模式(凝视模式)与超现实拼贴模式(瞥见模式),即符号系统中的故宫古物与西方现代绘画
5.通过召唤女神实现文化新生,但女神文化在展开的同时也因为凝止于神龛之上而失去生命动力,被恋物固著(这一部分的分析绝佳)。由此引申出本土文化意义与历史位置和负面书写之间的关系
刘纪蕙 台湾文学 学术 文化研究 藝術批評
诗性正义 豆瓣
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作者: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丁晓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努斯鲍姆教授在本书中论证了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使人们对于异于自己的他者生活的体味与同情,扩展勒那种有助于公共生活决策的想象力。本书传达的核心观念是,对于适当的公共话语和一个民主社会来说,文学想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了文学与人文教育对于公共生活和国家的重要性。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切入点非常好,但论证不如后面的那本欲望的治疗。文学如何作为一种重要元素对公共理性规范进行虚拟构建,并提供一种指引。文学和情感密切相关,而情感有时候会和感性尤其是“女性的”相联系,导致慎思的公民和良好的判断拒绝情感。但是从柏拉图开始驱逐文学艺术家开始,情感和公共理性便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不过努斯鲍姆也强调文学作品不是全然可以信赖的,但她辩护文学体验本身是具有政治价值的并不意味一部小说在所有方面都政治正确。小说阅读并不能提供关于社会正义的全部故事,但它可以成为通向正义图景和实践图景的桥梁。
伦理学 努斯鲍姆 政治 文化研究 文学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