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安提戈涅 (1961) 豆瓣 TMDB
Antigone
8.2 (9 个评分) 导演: Yorgos Javellas 演员: 艾琳·帕帕斯 / 马诺斯·卡特拉基斯
其它标题: Antigone / Antigone
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底比斯,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后,生了二个儿子——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刻斯,以及两个女儿——安提戈涅(艾琳·帕帕斯 Irene Papas 饰)和伊斯墨涅。波吕涅刻斯借岳父的兵力回国来和他的哥哥厄忒俄克勒斯争夺王位,结果两兄弟自相残杀而死。克瑞翁以舅父资格继承了王位,他为厄忒俄克勒斯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宣布波吕涅刻斯为叛徒,不许人埋葬他的尸首。克瑞翁下令,谁埋葬波吕涅刻斯就处以死刑。安提戈涅遵循神律,尽了亲人必尽的义务,把她哥哥埋葬了,因此她被克瑞翁下令处死。随后,底比斯城的先知告诉克瑞翁,说他冒犯了诸神。克瑞翁赶去救安提戈涅,却发现她已死去。克瑞翁的儿子海蒙,是安提戈涅的未婚夫,他拔剑刺杀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儿子已死,也跟着自杀。克瑞翁最后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悲剧下场。
2019年4月12日 看过
黑格尔将克瑞翁与安提戈涅之间的冲突视为城邦的"善"与家庭的"善"两种伦理的冲突,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合法性。伊利格瑞认为安提戈涅是反对中央集权和反对独裁主义的女性代表,着重分析了那段超越了身份的演说。巴特勒提出安提戈涅代表亲缘和国家之间的阈界区域,一种过渡区间的亲缘关系。电影在前二者之间调合,赋予了安提戈涅女权色彩,又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克瑞翁身上,但默片沉重的阴影和剧作的气质实在太搭了,演员也很不错~另外歌队用旁白来解释是很有趣的不同文本形式之间的叙事转换
1961 antigone 古希腊 名著改编 安提戈列
傲慢与偏见 (2005) 豆瓣 TMDB Min reol IMDb
Pride & Prejudice
8.1 (1233 个评分) 导演: 乔·赖特 演员: 凯拉·奈特莉 / 马修·麦克费登
其它标题: Pride & Prejudice / 傲慢与偏见2005
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 饰)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格来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马修·麦克菲迪恩 饰)打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宾格来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班纳特互生情愫;达西对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难料,宾格来和简·班纳特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达西的种种作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丽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渐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两对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班纳特姐妹们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简·奥斯汀笔下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社会风貌,重新展现在大银幕上。
2019年4月20日 看过
再看还是很无感,除开原著,究其原因是小说的傲慢与偏见变成了两个傲娇。女主太好看了,好看到超越了角色的限制,所以lizzie独有的虽然外貌不如姐姐但完全不自卑的气场没有了,达西先生仿佛也是和Lizzie一见钟情。不过最后雾中原野上,彼此缓缓朝对方走来又有了些原本的婉转回味,但也归功于荒野和雾气,说起荒野,还是更喜欢《呼啸山庄》
2005 傲慢与偏见 名著 名著改编 文学
年月日·朝着东南走·横活 豆瓣
作者: 阎连科 2014 - 3
“我一直以为,现代没有神话。然而,读过阎连科的《年月日》,才知道他正在讲述的就是一个如同史诗般厚重深沉、恢弘磅礴的现代神话。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很新奇,很感伤。我记忆最深的,是老人用秤去称太阳的重量,他说,日头也是有重量的,中午时最重。阎连科的大多数作品都这样。他的作品更多的源于生活,所以才狠狠地高于生活。”
“《年月日》是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被誉为“中国的《老人与海》”。其实内容很简单——阎连科也说,要给读者讲一个故事很容易,故事的内容要出人意料也很容易,但是主要靠的是描写与叙事的手法。在《年月日》,作者刻画的是先爷这样一个传统的老农的形象,如果没有大旱灾,如果没有那棵玉蜀黍,如果没有那条盲眼的黑狗,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偏偏有了这些。故事讲的是,倔强的老头放弃跟随讨饭的队伍,凭着一腔热血带着盲狗“瞎子”,守着一棵出苗的玉蜀黍。阎连科对旱天的描写也是独树一帜:“千古旱天那一年,岁月被考成灰烬,用手一捻,日子便火炭一样粘在手上烧心。”“取出那杆秤,在阴处校了秤盘是一两,可到日光下以校,秤盘却是一两二。……原来日光酷烈时,晒在秤盘上是能晒出斤两的。”毒烈的旱天变得有模有样,狰狞的样子跃然纸上。虽说面临干旱、老鼠入侵、与狼抢水等绝境,先爷总能化险为夷渡过难关,但人总归是渺小的,熬不过这日日残酷的岁月。最后,先爷和盲狗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养活了一株饱满绿油的玉蜀黍。这棵象征着生命不息的玉蜀黍在人狗的滋润下抗争了大旱凝结成熟。仿佛先爷无声地在说,看,娘的日头,你赢不了我。”
2017年12月1日 已读
只读了年月日这一章。心中的震撼就像先爷心中偶尔苍茫得漫山遍野的惶恐,但终归是先爷手中沉重的日光,最后平静于先爷和瞎狗的土坑,不远处两面绣字的铜板在生锈,玉蜀黍棵颤颤地抖着自己的根须,年月里传来先爷的声音,“你能熬过我吗?我是谁?我是你的先爷哩。”
我可以研究它其中蕴含的神话母题,探讨人的生命力和性的力比多的联系,但我最后沉迷于文学最初给予我的这份惊颤,大抵这就是好的作品。
“岁月被烤成灰烬,用手一捻,日子便火炭一样粘在手上烧心”
“最终留下的,是这个村落中七户人家的七个男子”
(最开始以为又是屎尿屁的时代作品,我错怪了)
当代文学 文学 阎连科
新石头记 豆瓣
作者: 我佛山人 译者: 王杏根(校点) / 卢正言(校点) 花城出版社 1987
续《红楼梦》故事。
《新石头记》最初标为“社会小说”,后又改标为“理想小说”的晚清长篇科幻小说《新石头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梦》续作,遗憾的是,它们大都“托言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甚至众女共事一夫,家族兴旺,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之类。而《新石头记》与此迥然不同,承继了《石头记》的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目睹了大量火车,轮船,电灯等电气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这些东西。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说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社会和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与远迈常人的想像力,如飞车,电炮,潜艇等,放到今天犹能给人遐想,而这一点,应该与吴趼人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莫大关系——冥冥中命运的安排,确实有令人难以深究之处。
生生死死 豆瓣
作者: 鲁迅 / 周作人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6
《生生死死》收集了由陈平原选编的周作人、鲁迅、梁实秋、冰心、俞平伯等42位名家的60篇谈论“生”与“死”话题的文章,大致区分为“生死意义”“丧祭仪式与生者”“关于自杀的种种”和“人到中年”四个部分。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书中作者对于生死各自不同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总结让我们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生死观的同时,也提醒每个人“好好的活”“好好的死”,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
2019年3月9日 已读
选的挺好的,不过编排很有意思,基本分为三个部分,他杀,自杀和中年,可见中年危机之厉害真的名不虚传。选文风格兼采各家风格,论自杀部分多与当时时局有关,私以为写的最好的是鲁迅论“人言可畏”,聂绀弩的柚子一篇实在太汪洋自恣了,和鲁迅的差距骤显。最喜欢的几处,是鲁迅的“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是冯至的山村无名村夫墓碣,是郁达夫想象中《金瓶梅》西门庆的快乐的情死,是周作人略显刻薄的“目如鱼眼四时开,身若悬旌终日挂”,以及最后令冰心感到心惊的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
中国 散文 文学 生死
诗性正义 豆瓣
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作者: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丁晓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努斯鲍姆教授在本书中论证了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使人们对于异于自己的他者生活的体味与同情,扩展勒那种有助于公共生活决策的想象力。本书传达的核心观念是,对于适当的公共话语和一个民主社会来说,文学想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了文学与人文教育对于公共生活和国家的重要性。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切入点非常好,但论证不如后面的那本欲望的治疗。文学如何作为一种重要元素对公共理性规范进行虚拟构建,并提供一种指引。文学和情感密切相关,而情感有时候会和感性尤其是“女性的”相联系,导致慎思的公民和良好的判断拒绝情感。但是从柏拉图开始驱逐文学艺术家开始,情感和公共理性便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不过努斯鲍姆也强调文学作品不是全然可以信赖的,但她辩护文学体验本身是具有政治价值的并不意味一部小说在所有方面都政治正确。小说阅读并不能提供关于社会正义的全部故事,但它可以成为通向正义图景和实践图景的桥梁。
伦理学 努斯鲍姆 政治 文化研究 文学
新的一天 豆瓣
8.0 (68 个评分) 作者: 许立志 著 / 秦晓宇 编选 作家出版社 2015 - 3
2014年9月30日下午近两点,九零后许立志从深圳龙华一座大厦的十七层一跃而下,10月1日0点0分,他预设了定时发送的一条微博“新的一天”,准时发布于他已辞别的这个世界的新的一天。诗集之名即来自于他写给人间的这最后一句话。
本书汇集了许立志2010年以来所写的近200首诗,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富士康打工期间内完成的。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在劳碌的流水线生产操作之余,他一直坚持颇具水准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朴素、斩截而又强烈,兼具抒情性与批判性,常以荒诞的或令人震惊的笔触书写悲辛的底层生活与幽深的死亡诗意,以此来为两亿多命运的同路人立言,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论童话 豆瓣
Sulla fiaba
7.6 (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丽媛 译林出版社 2018 - 5
★ 卡尔维诺×非虚构写作,卡尔维诺怎样用想象力驾驭非虚构写作?
★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编写《意大利童话》的全面总结。
★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献给世界童话的一首情诗。
因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才能成为比肩《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的经典,而一手缔造这一奇迹的卡尔维诺,他眼中的经典童话有着怎样的基本规律和范式?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意大利童话编写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他献给世界童话的一首情诗。卡尔维诺研究了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把它 们的奇妙、质朴、趣味和寓意都吸收到意大利童话的整理和改写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意大利童话之父”。
找卡尔维诺编写《意大利童话》,这个选择不仅是英明的,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意大利没有任何其他作家更适合这一角色,接下来的许多年也不会再有。
——马里奥•拉瓦杰托,意大利文学评论家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卡尔维诺反对将民间传说理想化,而是认为童话在时空中穿越世纪和各大洲,在重重阶层间经历起伏的旅程,在周而复始的讲述中被俘获,在叙述和听众之间被改造。想读他提到过的所有的童话文本
伊塔洛·卡尔维诺 儿童文学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学
诱惑者日记 豆瓣
Forførerens Dagbog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京不特 译林出版社 2014 - 1
约翰纳斯爱上了陌生姑娘考尔德丽娅,他设法“偶然”地遇上她、接近她。他以奇妙的修辞和晦涩的思想吸引了她,使她由厌恶、畏惧而至迷恋。然而,约翰纳斯从不打算让婚姻的形式成为这场恋爱的结局,而是试图使考尔德丽娅同样放弃、厌恶婚姻,使他们的关系停留在永恒的恋情阶段。
《诱惑者日记》是克尔凯郭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在书中探索审美的界限,洞察人性的裂隙,在文学与哲学的边界上行走。
2019年4月7日 已读
正如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区分成审美、伦理和宗教三阶段一样,他将性爱也进行了类似区分:唐璜式的感性审美/绝对的肉欲;浮士德式伦理性爱/世俗婚姻;约翰纳斯则是宗教的爱/绝对的“反思性爱欲”。“去爱一百两百个其他女人吧,我还是你的,甚至在死亡的时刻我都是你的……我是你的,你的,你的,你的诅咒”,诱惑和纠缠是双向的,只是双方对痛苦的承受能力不同,因为痛苦的来源是一种伦理价值,而引诱者和被诱惑的人背负着不同的伦理道德。克尔凯郭尔所追寻的是“年轻女孩所独有的具备的青春重焕的力量”,“爱你难道不是爱世界”的背后是将“你”作为自我存在与不可抵达的世界之间的“他者媒介”,“女人是并且继续是思虑的取之不尽的材料”,正如蓝胡子新婚之夜不断的杀戮和唐璜不断的背叛逃离。“我的灵魂如同一条爱你的河”,但河流奔腾不止
丹麦 丹麦文学 克尔凯郭尔 哲学 存在主义
说部之乱 豆瓣 Goodreads
Chaos of Fiction
7.9 (89 个评分) 作者: 朱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4
他们想在那一切不外是谜的地方找到答案。
——帕斯卡尔
本书收入朱岳24篇未曾结集出版过的小说。
小说控制人类造成的末日危机;文学阅读可以转化为战斗力的 微型宇宙;词语之间的战争与玄秘境界;迷宫制造大师之间的疯狂竞争……稀奇古怪的发明、志趣诡异的怪人、子虚乌有的历史事件, 小说以独特的风格,丰沛的想象力,创造出—个个怪诞而富有诗意的世界。
..........................
※2015获得荣誉※
★ 豆瓣读书2015年度榜单/中国文学
★ 荒岛图书馆岛民选出的2015年度书单
★ 方所2015年度十大好书
★ 新京报2015年度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上半年好书榜
★ 凤凰好书榜2015年度优秀小说30种
★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15年度百本好书
★ 金华晚报2015年好书榜
★ 百道好书榜2015年榜/文学类TOP100
...........................................
※作者 × 书评人 × 媒体推荐※
“幻想”是博尔赫斯小说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而在想象力方面,朱岳无疑是一位高手,大概用“惊人”二字形容也并不为过。他在小说里描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志趣诡异的怪人、子虚乌有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令人兴趣盎然的杜撰和想象常常又被涂抹上一层幽默色彩,其效果十分有趣。
——著名书评人,比目鱼《刻小说的人》
我很喜欢朱岳的文字,简练、轻快,且充满自信以及对读者的信任,这些恰恰都是短篇小说弥足珍贵的品质。
——青年文学批评家,张定浩《批评的准备》
朱岳小说中的潜规则常常建基于高度的智性或超凡的想像,对于读者而言,它是一种邀请,也是一种挑战——读者有时不得不如侦探一般,翻译这些潜规则。
——著名书评人btr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真正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文字是无论读过多少次都会为它惊叹叫好,最喜欢前五篇,尤其是《原路追踪》里的文字刀客hhhhh“等待我的那片海岸已经在我眼前晃动了,浑浊的海浪拍击着礁石,发出轰鸣声,提醒我要一直凝视它们”
2015 中国 中国文学 奇幻 小说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雷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尼采立足于人生谈审美和艺术,著述颇丰,除了《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专著外,大量论述散见于他各本著作里。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美学文选》回击了这方面的专著和论述,由于篇幅较大,分做两本书出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早中期。《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前书还收入了译者早年所写《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学概要》二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美学思想。后书则收入了译者晚近所写《尼采美学导论》一文,是一篇近7万字的长文,对尼采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全文第一次完整发表。专此说明。
推敲“自我” 豆瓣
作者: 黄梅 三联书店 2003 - 5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 豆瓣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館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武田雅哉 / [日]林久之 译者: 李重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馆》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合著的有关中国科学幻想文学(Science Fiction)的专著。上半部分由武田雅哉撰写,回顾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神话、传奇、小说、戏剧中的科学幻想萌芽,从《山海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科幻作品的引进,着重爬梳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和创作情况。下半部分由林久之撰写,讲述了1949年以来“科学文艺”这一文学类型在中国大陆的确立,旁及了港台科幻小说的创作情况,更对日文原版中所未遑涉及的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再次繁荣进行了跟踪,展望了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全书资料翔实,作者笔触风趣,既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力作,也可足休闲阅读之乐,可视作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史的必读之书。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豆瓣
作者: 罗岗 2014 - 9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结项成果。以“世界”视野中的“强国”梦想: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危机;左翼、革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展开;从“文革”到“改革”: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市场社会”的来临与文学生产方式的转换等专题呈现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深层关系。
………………………………………………………………………………………………
从“现代国家想象”的角度来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将会根本上丰富和扩大“国家”与“文学”的内涵,有可能在一个新的讨论空间中,贡献出具有双重意义的创造性学术成果:一是在思想史和当代理论的意义上,向当代中国及思想文化界提供从自身历史中爬梳出来、因而是它迫切需要的、比西方理论更能切中中国问题关键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二是在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开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价值的新视野,促进“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主流研究范式之后的新研究范式的形成,为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打开一个新的远景。
——罗岗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张英进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为选题加一星,但是行文结构偏松散,以可视性作为连接纽带勾连二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时空和性别塑造的效果。果然把文学和电影放在一起论述的还是戴锦华写的最好,也算侧面说明了文化研究比起其他更加包容以及更加具有可阐释性和穿透性
中国电影文化 张英进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更多的是在挖掘半殖民地中除了殖民性一直被忽略的另一半,即主体性或者说能动性,甚至这种殖民性下生发的资本消费现代性隐隐有了盖过革命现代性的趋势(难怪现当代专业的同学不喜欢,我看着还蛮好玩的hhhhh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研究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18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2019年5月27日 已读
“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经验只有在体验之后才会有繁复的意义增殖
中国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尼采:生命之为文学 豆瓣
Nietzsche: Life as Literature
作者: [美] 亚历山大•内哈马斯 译者: 郝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11
在《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中,内哈马斯将尼采的作品与其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尼采将生命视为文学作品,写作本身则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通过写作,尼采将自己的人生转化为一个用以承载其价值观的、特立独行的文学形象。在研究尼采的著作中,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论述精辟的作品,澄清了尼采思想研究中的诸多疑点,采用近乎文学批评的方式,从另一个层面向读者完整展现出尼采的思想脉络。
这个新的研究是引人入胜的,它在双重意义上将尼采的思想描绘为“文学”:第一,内哈马斯认为,在尼采看来,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文学的文本;第二,他断言,尼采作为一位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特定的文学角色……其研究的根据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它为我们对尼采的理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它为当代“文学”研究时常对尼采做出的肤浅引用增添了实质性的内容。——《今日诗学》
任何对尼采感兴趣的人都肯定想阅读这本书……内哈马斯运用他自己的解释理论,推论出一个完整而又融贯的“尼采”。尼采今后的读者无法对这个“尼采”无动于衷。——《伦敦书评》
哲学家与任何对哲学感兴趣的人都应当……欢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对这个“作家特质最强的哲学家”所做的简练而又有挑战性的解释……我们必须关注这本魅力非凡的著作。——《纽约时报书评》
朦胧的七种类型 豆瓣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作者: [英] 威廉·燕卜荪 译者: 周邦宪 / 王作虹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 10
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说的“朦胧”,既指诗之为诗的根本,又指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这两个层次的含义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燕卜荪超越形式主义的努力,也体现了燕卜荪理论的困境。它启示我们,在文学研究中,“美”这一价值尺度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