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2004年6月第1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6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最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课程强调读书时的个人体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夹叙夹议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讲坛”丛书,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闲文与穿插。
由于采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显了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在作者看来,自周作人、林语堂始,直到当下仍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独抒性灵,轻巧而倩丽;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则大都属于“学者之文”,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
2017年4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的引言是“借助明清文章,呈现三百年间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起学生对这一古老问题的兴趣,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后面那一样这本书真的达到了,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喜欢陈平原老师这种带有关怀和体贴的讲解与文字
文学史 明清散文研究 陈平原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9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2019年3月25日 已读
通过碎片化的日常(那一天是谁带头将游行的学生队伍引向了赵家楼,又是谁放了第一把火)试图还原出一个真实有活力的五四现场,这个五四是陈平原所说的政治(运动)的五四,即1919年的那一天或者那一年。随后,陈开始分析作为文化的五四,即1917年新文化运动,这其中又以《新青年》研究为核心和主干。把章太炎单列一章能看出陈从《现代学术之建立》就有的学术思考——对话五四更多地要回到传统内部,强调晚清和五四的合力与竞争。围绕这个思想展开的是新白话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学术与舆论,兼论老北大所象征的现代中国大学理想的生成。不过陈自己也承认避免“宏大叙事”也会有“一地鸡毛”的危险,但他也的确还原出了五四的一个侧面,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侧面,不是启蒙科学和理性,是青年五四,那个复杂却又喧嚣,富有生气的时代
五四 学术史 文学史 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本书不仅着眼于打通近、现、当代,扩大研究的范围,更注重于研究格局与方法的创新。它要求在世界文学的广阔背景下来考察中国最近九十多年小说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及规律。
本书还包括了对正在行进中的小说创作潮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说创作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部分。项目本身即是将历史的研究与现实的研究相结合的尝试。
“晚清文学”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张春田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本书既收录了传统学科意义上的“晚清文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又笼括了一些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对晚清文学及其历史文化语境进行多角度考察的论文,以体现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双重开放性。所收论文以中文写作和发表的论文为主,也包括少数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以尽量呈现晚清文学研究在中英文世界的学术发展近况。大部分选文发表于2000年以后,代表了研究的前沿,但也保留了一些此前发表的、经过岁月淘洗已经“经典化”了的论文,以见研究的渊源和承传。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 豆瓣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館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武田雅哉 / [日]林久之 译者: 李重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馆》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合著的有关中国科学幻想文学(Science Fiction)的专著。上半部分由武田雅哉撰写,回顾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神话、传奇、小说、戏剧中的科学幻想萌芽,从《山海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科幻作品的引进,着重爬梳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和创作情况。下半部分由林久之撰写,讲述了1949年以来“科学文艺”这一文学类型在中国大陆的确立,旁及了港台科幻小说的创作情况,更对日文原版中所未遑涉及的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再次繁荣进行了跟踪,展望了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全书资料翔实,作者笔触风趣,既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力作,也可足休闲阅读之乐,可视作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史的必读之书。
才女彻夜未眠 豆瓣
作者: 胡晓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弹词是明清以来江南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弹词小说在清代的南方,是与白话章回小说分庭抗礼的叙事文学形式。本书以17世纪以降,尤其是18到19世纪女性创作的弹词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两方面的主题:一是女性的阅读、书写、出版与自我心灵世界中的私密欲望之间的关系;二是现实中面临着世代、变局的弹词女作家在文字世界中所表达的焦虑、困惑 以及 她们由此而构筑的自己的诠释系统与对应方式。全书通过对那些中夜不眠的才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爬梳、整理、描述,与现代女作家所面对的类似的心灵问题遥相对应,在探寻中国最早的女性创作小说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改写了清代小说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