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拉奥孔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 8
《拉奥孔》主要内容: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从雕刻和诗的拉奥孔引申出诗与画的二元性。从题材,媒介,心理功能和艺术理想各方面的不同来证明诗的个体性。
间或有些不能同意的观点,但有很多启发。比如他对抄袭和独创的看法,对荷马史诗的精彩解读,对丑,对媚的论证,以及那段关于快感和痛感混合体比纯粹的愉快更有吸引力的陈述
想看荷马史诗了
德国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美学 莱辛
苦恼的叙述者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2017年4月29日 已读
后半部分太精彩了,给了我很多启示
前半部分也很精彩,但感觉有点乱,有些东西总是没讲清楚,对,我说的就是叙述者的定义
关于俗文化的见解真的太棒了
叙事学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赵毅衡
当代叙事学 豆瓣
作者: 华莱士·马丁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范围涉及近年有关(文学中的以及非文学中的)各种叙事理论的方方面面,显示这些理论如何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不仅是虚构作品,而且是诸如传记与历史写作这样的非虚构作品的理解。华莱士·马丁通过对同样几部作品的反复分析比较和评价这些理论。这些例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幸福》、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夫妇的短促幸福生活》和《哈克贝历·芬历险记》以及基于传统民间故主题“失而复得的情人的礼物”的一系列故事。
马丁首先描述了1960年以前英美文学批评中有影响的小说理论,然后综览了其后一代的理论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叙事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和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本书的主要章节刻画了从对情节的结构分析到对叙事话语、读者反应以及解释问题的详尽研究这一转变。马丁在其与传统文学批评和其他可能的阅读方法这一更大语境的联系之中审视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的理论。本书结束于对下述问题的考虑:叙事本身如何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突破被用于分析它们的理论以及批评家们与哲学家们在试图定义“叙述”和“虚构”时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依据主题划分的一组书目为近年对叙事理论的研究著作提供了一个有选择的指导。《当代叙事学》将会受到研究小说、虚构作品和批评理论的学者的欢迎。
诗学 诗艺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亚理斯多德 / 贺拉斯 译者: 罗念生 / 杨周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2017年7月15日 已读
读诗学像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肌肤光滑,肌肉张弛有力,骨骼严密,逻辑清晰,追求和谐与整体,向往高尚和节制。除了少部分因为时代原因带有的性别色彩。和亚里士多德相比,赫拉斯在保守中更加创新,节制中更加追求享乐。但二者还是相同点更多,对自然的摹仿,文学的教育作用,后者在罗马更显难得
文学理论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追随苏格拉底求学。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在讲学进程中写出了四十篇左右的对话集,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豆瓣
作者: 汪洪章 2005 - 5
本书把《文心雕龙》这样一部“体大思精”的最具代表性、理论内容也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著作,与20世纪西方文论进行比较研究,极具典型性,将西方文学批评的主要操作手段,大量的文学批评范畴和术语,从比较诗学的角度作了阐释。使中国的古典文论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内在本质的共性得到了充分凸现。
接受反应文论 豆瓣
作者: 金元浦 1998 - 1
2018年11月8日 已读
本来可以给四星,但校对太不走心了吧。全文所有的文本(text)都翻译成本文。这是什么翻译,还每一页都有,造成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内容上来说,梳理了接受美学的来源(解释学,形式主义,现象学和马克思的社会学);从姚斯开创的“期待视野”的文学解释学到伊瑟尔的审美反应论中暗隐的读者这一接受研究发展到后面变成了读者反应批评(从读者的文学能力到研究解释共同体再到整个读者社会),接受美学坚守文学独立本体外再划定一个明确而模糊的外沿——接受之维,而非纯粹的文本中心范式。最后的新历史主义企图从解决文学自身的问题扩大到解决文学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文学的历史到关注整个社会历史),文学变成了出发点和媒介而非独立本体,突破了接受美学的界域(读者自身性质决定)。最后一章是中国化问题,但是究竟化的主体是谁值得思考
接受反应文论 接受美学 文学理论 美学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 豆瓣
8.8 (5 个评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018年12月14日 已读
所有翻译的通病(叫你不看原版)就不说了。作为导论入门是很通俗易懂的,注重以流派代表性人物为中心,历史性的阐述一个理论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但最后的效果反而并不是清晰明理。最大的价值应该是每一章后面的书单了
拉曼·塞尔登 文学理论 英国
2018年11月16日 已读
论文集,平实易懂,基本围绕海德格尔思想,儒学在当代的发展,现代性和时间性以及比较文学学科方面的问题展开,穿插一些文化现象评论。讲现代性与时间性的那一章私以为最好。因为对最近在写的几篇论文都有所触发,所以给了四星。毕竟这是最难得的
文学理论 论文集
理论入门 豆瓣 谷歌图书
9.4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巴里 译者: 杨建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理论入门》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初涉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学生而言,该书是入门的不二之选。 各种方法、各方大家、各类技术术语,错综复杂,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在《理论入门》中被解说地清楚明白,深入浅出。许多理论类书籍对于所介绍的理论和理论家都有预设立场,与此不同的是,《理论入门》仅仅提供基础的原理,而让读者自己发展观点。 此次修订版包含了当今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并新增了两个全新的章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自由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同性恋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批评、文体学、叙事学和生态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2018年12月12日 已读
作为理论入门书籍,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最大程度地客观全面,体大虑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它还能做到让你有所思有所得,“停下来想一想”环节真的太有趣了,这还没完,作者的文笔和英国式幽默真的很有趣hhhh这是我读得最开心的一本文学理论教科书。部分术语和人名的翻译仍然有些奇怪,但不妨碍阅读。另外,英国视角在最后的大事件选取中体现的很明显,啊,还有随处可见的莎士比亚(该说果然是英国吗)。最后,与其说是文学与文化理论,其实基本就是文学理论。按,讲德里达的“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很好(补充,12.13听周宪讲座,说认知诗学很前沿,而这本十几年前的书最后一个理论就是认知诗学)
彼得·巴里 文学理论 英国
论美术的现状 豆瓣
作者: [法]让•克莱尔 译者: 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开始于当今绘画的各种糟糕病态,论及的不仅是美术的“现状”,还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衡量它的尺度。克莱尔批判了各种“先锋”和“现代”:它们筑基于怎样的理论和臆想,又呈现出并终结于怎样的悖谬?面对博物馆里那些如同超级市场的食品一样整齐一致的作品,克莱尔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回归个体和地域的特殊性,回归具体和幽僻的范畴,一如全书末尾埃贡•席勒在狱中的喃喃自语:“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很薄,可快速翻完,虽然叫《论美术的现状》,但中心更多是副标题的“现代性之批判”,封面上引用的席勒“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是全书的结语和落脚点。另外,译者的过度干涉和夹带私货让阅读体验降低了很多。。。
文学理论 现代性 艺术史 让·克莱尔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豆瓣
作者: 罗宗强 中华书局 2016 - 1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文学史能写到框架清晰,见微知著,有真知灼见,尽量不偏不倚,真的很不容易了。李师推荐这套书的时候说当年因为看了罗先生的隋唐思想史去考了博,如今这一套我就差隋唐没看了
文学理论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豆瓣
作者: 周裕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以西方阐释学理论为观照,以中国学术史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内在俱足的阐释学理论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阐释学传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认为“先秦诸子的论道辩名,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魏晋名士的谈玄辩理,隋唐高僧的译经讲义,两宋居士的参禅说诗,元明才子的批书评文,清代学者的探微索隐,各有其标举的阐释理论或阐释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阐释学理论足可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相媲美。《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异,力图建构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网络,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体系的跨文化对话。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没有三星半,想了想还是四星吧。博士论文,虽然后记里也说没写《文心》,《文选》和陆王心学很遗憾,但还是很哀怨。。。私以为这三个不该遗漏的。另,周师说受《道与逻各斯》的影响的很大(研究方法和写作角度的确很像),想到阎师天天吐槽《道》hhhh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理论 阐释学
Critique and Postcritique 豆瓣
作者: Elizabeth S. Anker / Rita Felski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 3
Now that literary critique's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pay-off is no longer quite so self-evident, critics are vigorously debating the functions and futures of critique. The contributors to Critique and Postcritique join this conversation, evaluating critique's structural, method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Following the interventions made by Bruno Latour, Eve Kosofsky Sedgwick, Sharon Marcus and Stephen Best, and others, the contributors assess the merits of the postcritical turn while exploring a range of alternate methods and critical orientations. Among other topics, the contributors challeng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urface and deep reading; outline how critique-based theory has 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examine Donna Haraway's feminist epistemology and objectivity; advocate for a "hopeful" critical disposition;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ding as method and critique as genre; and question critique's efficacy at attending to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experience. In these and other essays this volume outlines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while pointing to new ways of conducting scholarship that are better suited to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2019年1月3日 已读
梳理了当下不论是文学还是文化研究,提到理论就是批判,而这个批判也不脱离三架马车,也就是from American studies to animal studies,from feminist theory to New Historicism。但正如女性主义研究者总是忽视哈拉唯对客观性和自反性的强调一样,批判逐渐从左派激进演变为右派保守的武器,曾今边缘的成为了主流中心,学术和文学批判也就成为了毫无作用的象牙塔研究,研究的意义不过是学者的视域造成。于是,一系列与症候式阅读相反的just read兴起,也就是近年掀起的情感转向和物的回归。文学批评不能超越批判,但要超越批评。按,情感转向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突出和American studies有趣
后批判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理论 英文版
审美现代性批判 豆瓣
作者: 周宪 商务印书馆 2005 - 3
它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构成了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由此塑造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独特面貌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 豆瓣
作者: [美]雷纳·韦勒克 译者: 杨自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9
八卷本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颇多幽默风趣之处,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是一部可与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媲美的宏篇巨制。
2019年3月12日 已读
19世纪后期是法国流派的天下,但在此之外,就理论的后世影响而言,尼采无疑是个中翘楚。和另外那本清晰而又有条理的文学概论不同,没有为了写教科书而特意竖立的中心论点,再加上韦勒克难以企及的阅读量和各种旁征博引,这套书需要极大的知识储备。不过文采和学理一如既往的很好,而且因为是文学批评史,所以侧重点都在文艺理论,很多批评家的哲学思想没有过多涉及。这一点至少减轻了阅读的障碍。( 第一次读的时候被韦勒克的阅读量吓退,没想到两年过去,我的阅读量好像也没多大长进,但为了尼采还是读了。多读这种书有利于认识到自己的浅薄,鞭策自己多读书。。。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雷·韦勒克 韦勒克
论童话 豆瓣
Sulla fiaba
7.6 (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丽媛 译林出版社 2018 - 5
★ 卡尔维诺×非虚构写作,卡尔维诺怎样用想象力驾驭非虚构写作?
★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编写《意大利童话》的全面总结。
★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献给世界童话的一首情诗。
因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才能成为比肩《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的经典,而一手缔造这一奇迹的卡尔维诺,他眼中的经典童话有着怎样的基本规律和范式?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意大利童话编写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他献给世界童话的一首情诗。卡尔维诺研究了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把它 们的奇妙、质朴、趣味和寓意都吸收到意大利童话的整理和改写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意大利童话之父”。
找卡尔维诺编写《意大利童话》,这个选择不仅是英明的,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意大利没有任何其他作家更适合这一角色,接下来的许多年也不会再有。
——马里奥•拉瓦杰托,意大利文学评论家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卡尔维诺反对将民间传说理想化,而是认为童话在时空中穿越世纪和各大洲,在重重阶层间经历起伏的旅程,在周而复始的讲述中被俘获,在叙述和听众之间被改造。想读他提到过的所有的童话文本
伊塔洛·卡尔维诺 儿童文学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学
传统的幻象 豆瓣
作者: 罗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3
本书运用比较诗学的视角,从中西学术的大背景下考察王国维诗学的特质,在对王氏诗学的来源进行了细致梳理和辨析后,认为:王国维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尤其是德国近代美学的中国变体,而非一直以来几乎已在学术界形成定论的植根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重寻传统”的问题,对于人文学科的反思与再造均颇具启发性。本书的研究不落俗套,发前人所未发,对王国维诗学研究是一个新的推进。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扣一星是应该把标题的“王国维诗学”改为“《人间词话》的意境观”。是关于近年吵得很厉害的意境是中还是西的讨论著作,认为叶嘉莹之后,“中国古代意境说”传统在八九十年代开始被系统地建构。而罗通过材料梳理和理论分析认为王国维吧意境是现代的发明,传统的幻象。与其将之奉为国学,龙榆生等人的抵抗中才是传统的生命脉动。个人而言,我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这一当代文论研究范式也很不感冒,这种方法来于整理国故时将传统看成“异己的世界”的胡适,但传统我更同意是伽达默尔的渊源,虽然西学东渐后中国思想文化有了断裂和矛盾,从罗志田所说的传统中变走向了传统外变。最后,余论部分的第二节很好,谈到了文艺学学科的一些历史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文学理论 王国维 王國維 罗钢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译者: 陈清侨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为詹明信的学生张旭东所选编,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2019年5月4日 已读
上编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和下编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最佳,但最受启发的是德国批评传统和魔幻现实主义这两篇。全书的理论趣味在前言的采访中就可以知道了,“在我眼里,有关后现代的理论最终是一种经历理论”,“如果你总把自己局限于阶级,你就会很快陷入有关权力的政治考虑,这反而会让人丧失同经济结构的联系”。对许多有争议的部分都搁置或者居中了,比如阿多诺对本雅明的历史观和时间观的不同意,福柯和哈贝马斯的分歧。在“文物研究”,“存在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和“尼采式反历史主义”中更倾向存在历史主义,讲现实主义看做规范解体,现代主义看做规范重建,后现代则是精神分裂地想要回到原始。而这种原始不是origin,是beginning。在后现代部分涉及到最多的是德勒兹的千高原,现代部分则是萨特
后现代主义 哲学 政治学 文化 文化研究
推敲“自我” 豆瓣
作者: 黄梅 三联书店 2003 - 5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