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当代叙事学 豆瓣
作者: 华莱士·马丁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范围涉及近年有关(文学中的以及非文学中的)各种叙事理论的方方面面,显示这些理论如何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不仅是虚构作品,而且是诸如传记与历史写作这样的非虚构作品的理解。华莱士·马丁通过对同样几部作品的反复分析比较和评价这些理论。这些例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幸福》、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夫妇的短促幸福生活》和《哈克贝历·芬历险记》以及基于传统民间故主题“失而复得的情人的礼物”的一系列故事。
马丁首先描述了1960年以前英美文学批评中有影响的小说理论,然后综览了其后一代的理论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叙事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和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本书的主要章节刻画了从对情节的结构分析到对叙事话语、读者反应以及解释问题的详尽研究这一转变。马丁在其与传统文学批评和其他可能的阅读方法这一更大语境的联系之中审视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的理论。本书结束于对下述问题的考虑:叙事本身如何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突破被用于分析它们的理论以及批评家们与哲学家们在试图定义“叙述”和“虚构”时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依据主题划分的一组书目为近年对叙事理论的研究著作提供了一个有选择的指导。《当代叙事学》将会受到研究小说、虚构作品和批评理论的学者的欢迎。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豆瓣
8.3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N.凯瑟琳·海勒 译者: 刘宇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深入探究 “身体” 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 “人类” 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 “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 “后人类” ?“后人类” 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2019年1月2日 已读
一二章最为有趣,信息科学部分看的我超级困,但信息论还是给了我很多启迪。文学分析部分没有想象中的有趣,而且其实电影占了很大一部分。整部书海勒想要做的是建立一种区别与“在场”/“缺席”的,名为“模式/随机”的新的认知转换。后者的“反身性”取代了前者的自由人本主义主体的主体心智的失去,虽然二者都在去身体上达成一致,但后者通过“信息”引入了后人类身体这个新的叙事线索。文学的重要性在此凸现,它承担了科学文本没有的道德和文化内涵。按,很喜欢“闪烁的能指”这个术语,以及,能把cyberpunk翻译成计算机科幻小说,译者也是蛮厉害的
后人类主义 文学研究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2019年3月9日 已读
左图右史的对照观看取代了绣像小说的图像对立。花了很多笔墨强调在照相术和传统印刷术之间石印书对画刊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讨好观看者,又为了达到低调启蒙的目的,西学东渐下一切旧与新的事物混杂出现在画刊之上;比起报刊,画刊因为通俗易懂更能让今人贴近历史上日常生活的余温;探讨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和文字互相补充,构造飞车与女学的时代景观,组成传统对现代的想象;其实是论文集,很多文章是发表过的;材料多而广,但论述深度还有可以发掘的地方,适合用作寻找论文灵感
2018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文学研究 晚清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本书不仅着眼于打通近、现、当代,扩大研究的范围,更注重于研究格局与方法的创新。它要求在世界文学的广阔背景下来考察中国最近九十多年小说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及规律。
本书还包括了对正在行进中的小说创作潮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说创作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部分。项目本身即是将历史的研究与现实的研究相结合的尝试。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 豆瓣
作者: 俞晓红 中华书局 2004 - 10
本书以发表于1904年6月《教育世界》杂志的《红楼梦评论》为底本,重新予以标点、校勘,重点注释和辨析《红楼梦评论》中的诸多文史典故,并对以往学界的一些看法提出质疑。书后附录20世纪王国维研究论文论著索引。本书试图对《红楼梦评论》的本真面目作一清晰把握和展示,并为近代文论研究者、《红楼梦》研究者、高校中文系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
性别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 豆瓣
作者: 杨联芬 主编 2017 - 10
本书邀请了数十位海内外长期耕耘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在女性/性别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如夏晓虹(北京大学教授)、钱南秀(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教授)、乔以钢(南开大学教授)、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慧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刘人鹏(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罗鹏(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教授)、李玲、王宇、贺桂梅、张莉等近二十位学者撰稿,共同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女性问题的形态、女性文学的形式及其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意义与关系,讨论当下中国女性的生存与表达,交流新的性别观念与关系,以及对于社会文明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晚清文学”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张春田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本书既收录了传统学科意义上的“晚清文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又笼括了一些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对晚清文学及其历史文化语境进行多角度考察的论文,以体现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双重开放性。所收论文以中文写作和发表的论文为主,也包括少数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以尽量呈现晚清文学研究在中英文世界的学术发展近况。大部分选文发表于2000年以后,代表了研究的前沿,但也保留了一些此前发表的、经过岁月淘洗已经“经典化”了的论文,以见研究的渊源和承传。
推敲“自我” 豆瓣
作者: 黄梅 三联书店 2003 - 5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张英进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为选题加一星,但是行文结构偏松散,以可视性作为连接纽带勾连二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时空和性别塑造的效果。果然把文学和电影放在一起论述的还是戴锦华写的最好,也算侧面说明了文化研究比起其他更加包容以及更加具有可阐释性和穿透性
中国电影文化 张英进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更多的是在挖掘半殖民地中除了殖民性一直被忽略的另一半,即主体性或者说能动性,甚至这种殖民性下生发的资本消费现代性隐隐有了盖过革命现代性的趋势(难怪现当代专业的同学不喜欢,我看着还蛮好玩的hhhhh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研究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豆瓣
作者: 彭小妍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浪荡子是世界现代文学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直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本书立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海新感觉派入手,研究从现代浪荡子的源头巴黎,到作为中西方交流中介的日本,再到上海的浪荡子美学和跨文化现代性。作者将浪荡子视为跨文化现代性的推手,探究他 们在跨文化场域中对各种体制界限的逾越突破和创造性转化,并带出对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日本及中国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本土转化的探讨。
每个男人里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里面也都有一个男人。浪荡子创造并定义了摩登女郎的特质,浪荡子也因摩登女郎而彰显了自我。典型的浪荡子包括三个要件:
(1)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
(2)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
(3)努力不懈的跨文化实践,在跨文化场域追求现代性。
2019年7月19日 已读
环球与此同热的比较视野是亮点,但早在零几年周蕾就带着其他国家的学者做过二三十年代的环球摩登女郎现象,取的也主要是中日法,兼顾朝鲜和台湾等地,明显周蕾她们的研究虽然更早但更深入,把摩登女郎现象放在殖民地的近代化过程中,以性别为切入点考察跨国消费文化和流动的消费欲望,论述资本的消费欲望和视线凝视的政治以及殖民帝国中个体的生存。这本书将摩登女郎作为浪荡子的凝视的产物就忽略了摩登女郎的能动性,摩登女郎的符号背后是种族争议,国族主义,殖民情结,社会改革,优生学,资本主义和爱国主义潮流的交错,是种种现代性在不同地区文化脉络的现身。与之相比,全球现象下的这种浪荡子现象并没有做好勾连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海外中国研究 跨文化研究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商伟 译者: 严蓓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本书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2019年11月29日 已读
感兴趣的是研究路径和学术关怀。展现和揭露了《儒林外史》作为“外史”在正史和与正史相对的其他历史之间的位置,一种历史想象,反讽反抗和虚无结局。在现代性分野来临前的考据行为与仪礼规章下,在野的和官场的知识分子在对戏仿规范和文本实践中生发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与当下密切关联的是,同处于一个祛魅后的世界,文人的主体性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无法在诗意中政府世俗,无法将世俗整合进同一性中,诗意“只属于自我耽溺的那一刻,缺乏起码的持续性。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礼仪世界与日俱增的怀旧乡愁”,但后世俗的当下与世俗世界入侵的清末相比是更加分裂的。很多地方会唤起读《世俗时代》和《记忆之场》的感受。(文本分析中提到的季苇萧通过对乌托邦的至福喜悦状态的沉浸而兴奋到手舞足蹈很有趣,“这样妙事,何不早说!可不要把我乐死了!”)
历史 商伟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朦胧的七种类型 豆瓣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作者: [英] 威廉·燕卜荪 译者: 周邦宪 / 王作虹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 10
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说的“朦胧”,既指诗之为诗的根本,又指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这两个层次的含义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燕卜荪超越形式主义的努力,也体现了燕卜荪理论的困境。它启示我们,在文学研究中,“美”这一价值尺度是不可忽视的。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豆瓣
作者: 李长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7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主人公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