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拉奥孔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 8
《拉奥孔》主要内容: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从雕刻和诗的拉奥孔引申出诗与画的二元性。从题材,媒介,心理功能和艺术理想各方面的不同来证明诗的个体性。
间或有些不能同意的观点,但有很多启发。比如他对抄袭和独创的看法,对荷马史诗的精彩解读,对丑,对媚的论证,以及那段关于快感和痛感混合体比纯粹的愉快更有吸引力的陈述
想看荷马史诗了
德国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美学 莱辛
苦恼的叙述者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2017年4月29日 已读
后半部分太精彩了,给了我很多启示
前半部分也很精彩,但感觉有点乱,有些东西总是没讲清楚,对,我说的就是叙述者的定义
关于俗文化的见解真的太棒了
叙事学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赵毅衡
重访新批评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赵毅衡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 - 3
“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上半年在英美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文学理论派别,是现在形式论的第一个重要潮流。新批评的一些主要人物长期在中国执教,对中国现代知识界的成型影响极大。新批评理论至今是当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新批评理论是当代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源头,此书对中国当代文论起了重大影响。
礼教下延之后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 - 3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导语:儒家伦理是一种生殖中心伦理。近年来中国内地赞扬传统文化形成潮流,有一种说法,“先秦儒家创建文明社会新文化的过程,就是努力建设新的人性,彻底唾弃旧的兽性的过程。”从孔子起就强调“只有礼(男女有别)才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①这种老生常谈经不起推敲。人兽之一大别的确是社会人不得不遵从一系列性禁限,但兽只有性(性冲动、性行为),色情化的性却是人类特有的。正是人的仁义良知等社会意识,把生物式的性冲动变为一个人独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混合体——色情。
2017年4月29日 已读
赵老师讲文化比讲叙述学好很多
这本书简直就是惊艳
每一篇文章都有可以琢磨的地方~
文艺理论 符号学 赵毅衡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追随苏格拉底求学。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在讲学进程中写出了四十篇左右的对话集,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艺术问题 豆瓣
Problems of art
作者: [美] 苏珊·朗格 译者: 滕守尧 南京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20世纪西方美学一个重要流派——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作之一。《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是朗格集中阐述其美学思想的主要著作,共同指向她独创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即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问题》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提出艺术应当表现“生命的逻辑形式”,并将这种生命形式的基本特点概括为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进而认为艺术创造应当把握这些特征、自觉运用艺术直觉捕捉艺术形式与生命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创造出“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幻象符号。和《情感与形式》的系统论述不同,《艺术问题》由十篇演讲稿构成,易于理解。
2018年11月2日 已读
苏认为艺术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情感不是个体的,是人类的,是一种较为发达的隐喻或一种非理性的符号,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意识本身的逻辑,即逻辑形式(不是从体现它的艺术品中抽象出来的),也是生命的形式(艺术结构和生命结构有机统一的相似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幻象,是每种艺术自己的幻象而非材料和技巧决定了艺术的分类。比如音乐是时间的幻象,而绘画是空间的幻象。但这些幻象都体现了矛盾而混融的情感。情感与表现是本书的核心。书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我觉得是“某种艺术之所以会在全盛期促进文化的发展,基本原因是它为情感赋予了新的形式”,而我对新的形式如何产生以及背景表示很有兴趣
文艺理论 符号学 艺术理论 苏珊·朗格
主体的退隐 豆瓣
Das Verschwinden des Subjekts. Eine Geschichte der Subjektivität von Montaigne bis Barthes
作者: 【德】彼得.毕尔格 译者: 夏清 2004
关于主体死亡的言说,如果将之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而不是一路时髦的话,那就会引起不安。毕尔格认为,应对这种不安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关注主体的历史。因此,在本书中,毕尔格追索了法国从蒙田到罗兰·巴特这段历史时期内主体的变迁。
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主体都不假思索地被视作讨论的立足点。然而,这种不假思索性自现代以来逐渐丧失,人类为自己设计未来图景的框架似乎已经动摇,而一个新的框架又尚未出现。
2018年11月4日 已读
可能我的现象学和语言学基础不好,所以有关部分有点吃力。但看完总体上相关概念清晰了许多。虽然叫主体的退隐,但其实应该是(现代性)(写作)主体的退隐,前现代因为是本体论所以没有涉及,而之后迷雾重重的主体之死也没有讨论到。但书中梳理出了一条独特的脉络,从帕斯卡尔式的主体——这个现代主体被发现时——就决定了主体的退隐,所以主体的退隐先于其形成。而整本书的主体不是审美过程中读者的主体性,而是创作者的主体性,是写作的主体。这个现代主体透过自己的特殊性来感知自己为普遍性的代表。但首次启发想到的是,作为读者而言,如今我们是否是由普遍性来感知特殊性呢
主体 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美学 豆瓣
作者: 朱狄 1984 - 1
本书第一章列举的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象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早就已经去世,鉴于他们目前还有为人们所公认的巨大影响,也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我们这里就没有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即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看来还是切实可行的。黑格尔说过:“哲学史的外表形象是由个别人物构成的。”既然哲学史可以这样写,当代的美学流派当然也可以这样写。
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我仍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我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我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近因其内容过分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有些问题如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和艺术的起源问题,因我已写过论文和专著,所以这里就不再涉及了。
本雅明文选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本雅明 译者: 陈永国 / 马海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前言: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
一、批评概念/内在批判/寓言: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节选)(1920)/歌德的《亲和力》(1911-1922)--献给尤拉.科恩/德国悲剧的起源(节选)(1928)
二、诗歌/小说/新闻:超现实主义(1929)--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景/卡尔.克劳斯(1930-1931)/弗朗茨.卡夫卡(1934)
三、语言/翻译/叙事: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1916)/翻译者的任务(1921)/讲故事的人(1936)--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什么是史诗剧(1939)
三、律法/文化/历史:暴力的批判(1921)/单向街(1928)/历史哲学论纲(1940)
译后记
2020年1月17日 已读
重读《历史哲学论纲》和《德国悲剧的起源》部分,二者合二为一是本雅明的自然历史观,永远缺席/不在场的历史不再被过去与未来束缚,不会因为理性被总体化,在自然/废墟的瞬间中,在破碎的意象中抵抗总体性和虚假的表象,救赎历史。这种涌动于不可言说性之中的时间性是本雅明独特的时间观,也是他反省现代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路径所在
文艺理论 本雅明
审美教育书简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席勒 译者: 范大灿 / 冯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经典名著。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现代性基本读本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陈永国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 5
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这是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发、科学和自由的过程,一个充满进步和乐观气氛的过程。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现代性,在摆脱专制、迷信和愚昧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的专制、愚昧和迷信。现代社会,活在现代性的传统中,同时也饱受这种传统的折磨。乐观和进步的光环如今已经消逝殆尽,现代性重新将世界拉入到悲观、怀疑和恐惧之中。
本书是围绕“现代性”这一关键词汇,从不同角度论及此概念的专题文献集。本书收有曾在或正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专论60余篇,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科学的大多数领域,编排上力求史论结合,既体现了史的纲要,又有各家论的争鸣。
艺术的共谋 豆瓣
Le complot de l’art
7.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杨全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收入了让•波德里亚关于当代艺术的重要文章和发言,包括《审美的幻觉与幻灭》《艺术的共谋》,其后期重要的社会学长文《沉默大多数的阴影》,长篇访谈《忘记阿尔托》,以及一组对波德里亚的访谈。
《艺术的共谋》昭示了艺术界“受抑方的回归”。当然,它被替代了,但症状历来如此。而它 确凿无疑。然而没有人——尤其是那些大力经营弗洛伊德的人——承认以下真相:波德里亚只不过是以艺术界之道,还治艺术界之身。真正的丑闻并非他竟然攻击艺术,而是艺术竟然认为这种攻击是丑闻。
——西尔韦尔•洛特兰热
唯一还能运转的指称,便是沉默大多数的指称。所有当前的体制都在这种星云般的实体上运行,在这种漂浮着的物质上运行,而这种物质的存在不再是社会的存在,而是统计数据的存在,其唯一的出现方式便是民意测验的方式。这是社会事业视野上的拟真,或者说在拟真的视野上,社会事业已经消失。
——《沉默大多数的阴影》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波德里亚在他的拟真概念上更加激进地往前走了一步。他仍然嘲讽当代艺术中的种种乱象,嘲讽一些资本包装下的艺术共谋,犀利地指出世界的迪士尼化。反对符号,反对概念,包括自由,在他看来自由是对自己的奴役。也反对所谓的生活审美化,那时艺术自负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来看,鲍德里亚和伊格尔顿很像,都喜欢玩弄术语的游戏,并且都在偏激之处有所得,只是这种锋利也就造成了对一些有待商讨区域的损伤。世界或者社会固然是在符号化的,资本和政治将社会上的个体以能指和所指进行分离,只是这种批判理论是经验性的,无法兼顾个人体验
2015 文艺理论 法国 波德里亚 艺术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本书成书于1997年7月,于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专家和学者也赞誉有加,是此领域的重要书籍。本书主要是想以静安先生之性格及其所生之时代作为两条主要的线索,尝试着以静安先生之心为心,来做一种还原式的探索。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叶先生不喜欢批评的批评,而她的文字也的确不擅长这方面,谈词品诗的那几本书要比这本好看多了。论证王国维之死是文化激变时代知识分子的矛盾痛苦,而非殉清,探讨如何在“体会”与“超脱”之中执中
古典文学 叶嘉莹 国学 文学批评 文艺理论
推敲“自我” 豆瓣
作者: 黄梅 三联书店 2003 - 5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2019年5月10日 已读
更喜欢运动影像那本;塔柯夫斯基的“镜头的时间压力”,将时间凝固在痕迹之中;对伯格森时间理论的分析引用,不只是最初的绵延是主观的并构成我们的内心生活,更是后期的我们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不是相反——时间在每一刻被分为现在与过去,即过去的现在和保存的过去;对电影叙事的论述有一部分精准预见了超级英雄类商业片的叙事效果,“叙事不再是真实的,亦即它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成为虚构的。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内容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的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现在的共时性或者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deleuze gilles_deleuze 哲学 影像 德勒兹
亚洲类型电影:历史与当下 豆瓣
作者: 周星 / 张燕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6
《亚洲类型电影:历史与当下》是对亚洲主要电影生产国家电影生产创作的梳理和总结分析,涉及韩国、日本、印度、越南、伊朗等国家的电影,围绕电影产业发展、电影创作生产以及电影发展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试图从整体上反映亚洲电影当下的生状况。
2019年6月19日 已读
三星未满;看完发现是本科教研专项资金资助就想开了很多;但还是有些选题很有意思的;竟然有一篇是和动画纪录片相关的,可惜太浅了;没有一篇有参考文献实在不应该
文艺理论 电影 艺术史
开端 豆瓣
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章乐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是萨义德早期(1975年)颇有理论含量且相对晦涩的重要代表作,体现了早期萨义德即开始坚持批评的人文性、现实性和社会政治关怀,“开始”不同于“源始”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此,它既是一种现代思想,也是一种方法。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比起名声大噪的东方学,越来越觉得他的真正天赋不在政治哲学,而是在文学批评上。读的非常过瘾,架构很清晰,但最好结合英文本,翻译有时增加了阅读难度,比如那句非常重要的from the beginning,despite any one beginning,还有把文学背后的certain翻译为“确”? begin作为一个含有being的不断生成过程,不同于origin和start只是一个point,作为一个another既是对之前的断裂(所以引了许多尼采,维柯),也是后来文本的一个authorize(福柯),但又有不及物的self-contained wholes和暗含turn的可能。开端是一个intentional act,在洞见和盲点中间游牧,但是是基于个别主体的替换而非我思主体的生成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爱德华·w.萨义德 萨义德
反对阐释 豆瓣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8.5 (33 个评分) 作者: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反对阐述》是苏珊·桑塔格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也正是它奠定桑塔格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今天读者来重温这部将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的论文集,一定能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东西,这些与自己的艺术细胞相碰撞,很可能会有新的灵感火花。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重看部分章节,有些观点有偏见,比如指责科幻电影的浅薄的道德观,认为“科幻电影中绝对没有社会批评”。但无论是桑塔格自己还是科幻电影,60年代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篇文章预见并揭示了科幻电影背后的潜流和文本。桑塔格的科幻是科幻类型片的几种,怪人和灾难片为主。灾难片作为一种景观,要求观众以一种不带感情冲动色彩的、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毁灭和暴力。科幻是关于灾难的艺术,先呈现再遭到毁灭(流浪地球)。并且她也看到了科幻片和其他类型片的互动影响。分析落脚点是整本书相关的感受力,科幻电影富有“详尽的直感”sensuous elaboration,但灾难意象只是对生存焦虑的inadequate response。但utopia fantasy背后也是一种新的sensibility。另有对风格和总体性的讨论
文化批评 文艺理论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
文本、对话与人文 豆瓣
作者: 巴赫金 译者: 白春仁 / 晓河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 6
本书涉及的基本上还是文学话语的问题。巴赫金对文本进行一种分析的、术语化的论证。其中,他的关于民间笑文学的狂欢精神的论证在西方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在巴赫金的著作当中,语言学、符号学、哲学、美学都能够很好的为他的文艺学理论服务。他的著述在结构上是开放的、为完成的,然而却是深刻的。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巴赫金是我心中的天才。“在对话发展的任何时刻,都存在着无穷数量的被遗忘的涵义,但在对话进一步发展的特定时刻里,它们随着对话的发展会重新被人忆起,并以更新了的面貌(在新语境中)获得新生。不存在任何绝对死去的东西:每一涵义都有自己复活的节日。长远时间的问题。”
巴赫金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朦胧的七种类型 豆瓣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作者: [英] 威廉·燕卜荪 译者: 周邦宪 / 王作虹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 10
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说的“朦胧”,既指诗之为诗的根本,又指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这两个层次的含义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燕卜荪超越形式主义的努力,也体现了燕卜荪理论的困境。它启示我们,在文学研究中,“美”这一价值尺度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