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
新石头记 豆瓣
作者: 我佛山人 译者: 王杏根(校点) / 卢正言(校点) 花城出版社 1987
续《红楼梦》故事。
《新石头记》最初标为“社会小说”,后又改标为“理想小说”的晚清长篇科幻小说《新石头记》。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梦》续作,遗憾的是,它们大都“托言林黛玉复生,写不尽的儿女私情”,甚至众女共事一夫,家族兴旺,皇恩浩荡,兰桂齐芳之类。而《新石头记》与此迥然不同,承继了《石头记》的迷幻时空框架,小说中,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游历,目睹了大量火车,轮船,电灯等电气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潜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极到北极绕地球一周,为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并自信将来有一天中国也能制造这些东西。对于这部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小说,通常的评价是说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对乌托邦式的社会和国家制度模式的向往,但我认为它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它的科幻色彩与远迈常人的想像力,如飞车,电炮,潜艇等,放到今天犹能给人遐想,而这一点,应该与吴趼人当年在江南制造局的经历有莫大关系——冥冥中命运的安排,确实有令人难以深究之处。
晚清文人妇女观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以晚清女性的生活思想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描绘出女性的命运是如何同历史融合在了一起。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下编为分论。作者勾勒出晚清妇女生活中的新因素,如不缠足,兴办女学堂、女报、女子团体,这些行为的后面,是平等观念、女权意识等西方观念的东渐与落实。在历史的陈述中,作者注意到旧势力旧观念与新因素间的消长,区分出革新派中的激进派和温和派,指出正是由于二者互为对立和补充,支持着妇女运动的发展。这样一种对历史的叙述,使夏著在理清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这次新版,补充了初版未完成的晚清女性的妇女观研究,篇幅上增加了五章又一节。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文学作品里大家可以“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来”,可以“踏破范围去”,“万里快乘风”,但现实生活中狂如秋瑾也无奈出嫁,虽然这也是她从家庭革命走向社会革命的重要动力。整本书比起“论”的确更像“史”,而且文字之中多有感情,但和动荡的时代意外的很贴合,并且注重对传统和激进之间的中间派的分析。读晚清民初女性相关的书会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会有“他日笑相逢”的激荡飞扬
夏晓虹 女性 晚清 近代中国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2019年3月9日 已读
左图右史的对照观看取代了绣像小说的图像对立。花了很多笔墨强调在照相术和传统印刷术之间石印书对画刊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讨好观看者,又为了达到低调启蒙的目的,西学东渐下一切旧与新的事物混杂出现在画刊之上;比起报刊,画刊因为通俗易懂更能让今人贴近历史上日常生活的余温;探讨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和文字互相补充,构造飞车与女学的时代景观,组成传统对现代的想象;其实是论文集,很多文章是发表过的;材料多而广,但论述深度还有可以发掘的地方,适合用作寻找论文灵感
2018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文学研究 晚清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试图通过进入报刊,实现阅读视角从官方到民间的转移,并由此返回现场,这种努力在本书中具体落实为通过对十个个案的剖析,对史料进行精细处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并由此揭示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上篇“女性社会”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对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各异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的歧出的意义指向的解说。作者认为,由此构成的晚清社会的图景,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
本书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精细地操作向不被学界看重的报章史料,以此生气淋漓地重现了晚清社会的诸般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