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 豆瓣 谷歌图书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赵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一本专题论集,主要围绕法兰克福学派,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为问题框架展开相关思考。全书主要由三辑内容组成:第一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再思考",是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成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拓展性研究;第二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旅行"到中国之后的影响研究;第三辑名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下",是对与法兰克福学派有关联的本雅明、萨特或无关联的毛泽东、伯明翰学派等方面的平行研究。本书中西结合,视野开阔,资料扎实,论述深入,是一本很见功力的学术著作。
2019年8月6日 已读
强推!!!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梳理条例之清晰,对争议论点阐释之清楚,对每个人思想把握之关键,不仅是知识,这种写作也很值得学习;对中国学派尤其是文艺学的一些关键问题的陈述和看法非常中肯,尤其是对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的妥协转型的指出(内部“吐槽”部分真的看得很欢乐),是近期阅读中最快乐的;但最令我惊叹的是将本雅明的讲演和毛泽东的讲话放在一起阐释出知识分子化大众和知识分子大众化两种“艺术政治化”的表现,是真的将西方理论进行了再语境化
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整合与颠覆 豆瓣
作者: 赵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却存在着种种怀疑、误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个案分析,并通过对生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存在着两种模式和两套话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构想了一种“整合”模式,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建立了一套“颠覆”模式。前者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补充论证、甚至通过本雅明的反证(他对传统艺术消亡时的怀恋)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流;后者同样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书写润色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宝贵资源。与此相对应,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也就形成了否定性与肯定性两套话语。两套话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都有其理论盲点,因此,二者扬弃其片面性进而沟通对话很有必要。中国的大众文化方兴未艾,大众文化理论却乏善可陈,本书对于思考、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关于阿多诺和本雅明以及马尔库塞的部分在《法兰克福学派内外》中已经有了更好的论述,这本书的更大价值其实在于对洛文塔尔思想的介绍
文化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豆瓣
Critical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6.5 (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 译者: 孙晨旭 译林出版社 2019 - 5
【内容简介】
批判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工作中,这群德国的犹太人学者试图诊断,甚至还想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特别是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在本书中勾勒了批判传统的代表人物(如西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于尔根•哈贝马斯等)的主要思想,以及这一传统的许多重要文本和经验研究,并解释了诸如异化和物化、文化产业和压迫性宽容、非同一性和乌托邦等概念。此外,书中还揭示了一系列概念和主题,正是它们将批判理论与更为传统的哲学理论区分开来。
【名人推荐】
布朗纳教授的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聚焦于与批判理论紧密关联的异化、物化、工具理性、文化产业等概念,不仅追溯了这一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来龙去脉,而且突出了批判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进入这一主题的理想读物。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创始院长、法兰克福学派及批判理论资深研究专家 陈振明
启蒙辩证法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 西奥多·阿道尔诺 译者: 渠敬东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2019年9月16日 已读
文化工业神话背后的大众与启蒙的关系是最经典的,但这次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阿多诺从神话文本入手到现代文化工业的分析路径和意义赋予(却又不同于尼采的范例翻转)
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 阿多诺 霍克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