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
闺塾师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高彦颐 译者: 李志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的要旨是改写五四史观对传统妇女史的论述。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名妓文化能见度的提升、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因此,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的江南闺秀远不是受压和无声的。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存方式。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作者简介:
高彦颐(Dorothy Ko)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东亚历史系博士,专攻明清社会史及比较妇女史。曾任教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及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历史及妇女研究系,现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分校历史系教授。近作有(步步生莲:绣鞋与缠足文化)(Every Step a Lotus; Shoes for Bound Fe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及(灰姑娘的姐妹:缠足的修正历史)(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等书。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我一直觉得汉学家治学较国人更好的地方是材料的收集整理取舍的能力,虽然我喜欢看汉学研究也是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论视角有趣而生动,很多时候角度决定成败,材料决定质感。作为对艺术史中的物质层面的研究,前面几章的文献与材料看似轻薄实则最见功底。但到了最后的理论部分,海外汉学的天然隔膜又会渐渐显现,再现与摹仿本是西方柏拉图开始的逻各斯道路,中国绘画艺术一开始并不是聚焦主题和再现,想到阎师的答案,是“随物赋形”(还是东坡厉害)。但高居翰同样看到了许多有趣的点,比如以宋为分界线的绘画题材的缩小和儒家的关系,庄子中的理想画家和神话。另外虽然国内对古画的市场机制研究还没有西方的赞助人体系热门,但想看到关于绘画上的印象研究。以及,我对那个一笔带过的慈禧让两名宫女代笔很感兴趣《墨林今话》卷6.7.12(待查)
海外中国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绘画 艺术评论&理论&艺术史 高居翰
如何读中国画 豆瓣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慕文 译者: 石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中国赏鉴书画的方式被称为“读画”。那么我们如何去读一幅画作呢?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仅靠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出画作所呈现的意境。《如何读中国画》一书,力图通过对36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视觉解析,以揭示其成为杰作的缘由。
何慕文先生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深入探讨每幅作品的丰富意蕴。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神”,表达其内涵。作者以大量的彩色局部详图伴以详实的解说,带领读者深入到每幅作品最重要的层面来赏析。
作者以图文相结合,逐步展示中国画的多种主题和特征。“读”一幅中国画就如同在与历史对话。细细阅读一幅画卷或一本图册,人们共享了一种重复了几百年的私密体验。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作品的内涵得以逐渐被揭示出来。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细节部分清晰地让人落泪。画为主,文字为辅,讲解简明扼要还能让人有所启发,科普与启迪并行,有几个选题很有新意。
何慕文 海外中国研究 绘画 艺术史
跨越闺门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加】方秀洁 / 【美】魏爱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本书通过对明清时期女性文本的研究,展示了闺阁之内女性经验的丰富性,以及闺门之外女性如何应对国家与社会的挑战。本书所收论文,展示了明清女性写作文类之多样,题材之丰富,如战争、行旅、疾病、爱情、友情、英雄主义、宗教,都在其列。所提出的论点挑战了对传统女性生活与能力的成见,为中国文学史开辟了新的批评空间,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提出新的角度。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11篇论文,从闺门内的传统女性角色到对闺门外的想象参与,最开始只能借助疾病书写与哀哭表达私人情感体验,在明代出版繁荣的情况下,女性开始介入编辑。这其中也有男性和士大夫的预设,以及女性如何挣脱和为伍的张力。明清之际,汉家天下的被取代让文人将对过去的怀旧寄托在女性这个“弱质而坚强”的群体之上,造神行动开始。清末,整个国家和民族都陷入动荡以后,女性真正地登上了舞台,弹词里都是女英雄,变法里活跃着女才子的身影。这些19世纪的闺秀也正是20世纪新女性脉络的起源。切入点都各有其好,有几个尤其有趣和准确。虽然水平不一,但大抵都不错,理论稍弱的在文史考证和描写论述方面也是取长补短the minor can't be the major , but minor is becoming 另:数据库真的好用
女性 明清 海外中国研究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4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2月2日 已读
被遮蔽的与被伤害的历史,田野劳作中女性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党和国家曾经承诺过的平等和庇护在家庭劳动和婚姻中是否真的得到了实现,家庭和农村田野这两个领域中鲜明的社会性别要素让女性拥有了与男性截然不同的记忆经历。而在这些领域里,不同身份的女性又遭受过什么,难民时期的童养媳流动,领导作为寡妇彰显的“美德”,《婚姻法》实施背后的积极分子,农民身份下的性别,接生员和旧产婆的冲突,母亲身份背后的话语,女模范如何被创造而非挖掘以及大跃进恶果下田野劳动的女性化。口述史自然有其商榷的地方,但它提供了不同于官方的活的档案。并且这种讲述和记忆因何种感觉结构和记忆组织形态而诞生,想象和“历史记载”中的女性,个人和集体中的自我,50年代新妇女(而非女性)的诞生叙述。内在真相难以探寻下,她们创造出了自己的历史连贯性
历史 女性 妇女史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豆瓣 谷歌图书
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the Feminist Imagination: 1905-1948
作者: 颜海平 译者: 季剑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是对现代中国重要女作家所做的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它描述了这些女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生活旅程,从而考察了中国跨文化女性主义的政治与诗学,这种女性主义超越了资产阶级女性主义自我的界限。
与最近那些关注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及其性别效应的话语形成的文学研究不同,颜海平探讨了中国女作家在何种程度上,以显然受到限制而根本上又是革命的方式,重新创造了她们的生活,连同她们的写作。
这本书运用这些女作家卷帙浩繁的作品和戏剧性的生活,阐明了中国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意识的历史和遗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心地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对性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以及表演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本书会非常有益。
2018年11月28日 已读
从秋瑾到丁玲,从清末到建国后,从被统治的到被压抑的,从沉睡到血泪,作者刻画了女性作家在革命的话语脉络中如何对弱质角色这一既天然又人为,既被赋予又主动表现,既反抗又返回的张力运动。现当代的女性作家如满天繁星,用血与泪,从满是杂草的女性平原开拓出了一条道路。我们谈到女性运动时经常脑海里都是英美法的三次女性运动,其实我们自己有着非常庞大的思想资源。今日之女性,倘若能读一二关于秋瑾萧红等前辈的事迹,也会在这荒诞的现实中有所得悟吧。另外,这本书也可以当做外国女性研究的参考书单。
中国现当代文学 女性 女性主义/性别研究 文化研究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流动的图像 豆瓣
Visu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radigms and Shift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小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唐小兵教授长期在国外从事中国现代版画研究,并从版画史研究转向当代版画艺术的搜集、策展与阐释,在该领域发出了权威的声音。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影响与审美价值,涉及当代电影、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西方语境下,与西方媒体及中国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有益多元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著作。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仅抽丝剥茧地解读了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而且把这些视觉秩序与新中国创造新文化的宏伟规划联系起来。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国观者对当代中国视觉文本的“文化偏见”的同时,尝试建立一种历史化地阅读新中国版画、电影、先锋艺术等视觉媒介的“观看之道”。这对更加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史及其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当代中国纷繁的艺术创新和视觉环境,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和逻辑?“视觉文化”这个概念,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以富于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追溯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书中所展开的“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当代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中收获认同与震撼的“再发现”。
2019年10月25日 已读
书的装帧真的很不错,核心概念其实是书中谈王广义用的“社会主义视觉经验”或者说“社会主义经验化的视觉因素”;《建国大业》部分很有意思的是认为献礼片的高票房不仅仅是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国庆档,更重要的是电影搭建了一个虚拟的公共广场,明星们邀请观众进入广场一起狂欢,参加一个视觉盛宴。视觉经验之间到底是朗西埃所说的感性世界层面的明显裂缝,还是一种虚假的复数历史
2018 唐小兵 海外中国研究 视觉文化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9.4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李海燕 译者: 修佳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心灵革命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2019年4月5日 已读
以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概念为核心考察社会意识定型和沉淀前,其形成过程中或在溶解状态下的鲜活经验,情绪又如何体现了思想和价值判断。选取的1900-1950是巨变的五十年,分别用儒家、启蒙和革命作为串联线索,在现代性的萌芽与断裂中,日常性在多重道德资源中被生产。“爱情”作为一种情感共同体的幻想,以亲密原则为前提,通向了民族和革命的社会关系构建道路。公共空间的建立通过唤起个人的情感得到扩展,但是公共的语言表达和个体的身体又是有距离的,于是一串获得公众认可的公式化编码创造出了可能与“真实”情感无关的情感纽带。这个“即兴的实践”冲击着主体。另外,在后毛泽东时代,私有性话语在商品经济中变得空前强大,消费者的欲望转向了新的公众空间纽带。选取的例子都很好,尤其是那个借雷锋的健康负责肖像做广告的海报和丑闻
中国研究 心态史 思想史 文化史 文化研究
五四运动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周策纵 译者: 周子平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6
本书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对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书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成为海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不断引用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2019年3月8日 已读
副标题就是最后对五四的定义,即比起30年代以来共产党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周将五四看做一场以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体,与社会政治运动结合的思想革命。这个主体集合体是混合的,而非单一的具有阶级意识。所以整本书围绕这个中心,梳理五四前后,各界学生,教师,报刊以及受影响的实业家和工人们的反应,以及五四对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影响和他们反过来对这场运动的态度。因为学生和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所以这场运动激进而富有活力,盲目而又流于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矛盾已经从这个时候开始。而中国独有的特色个体主义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萌芽。最后的附录很好~
中国近代史 五四 五四运动 周策纵 思想史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豆瓣
作者: (美)史华兹 译者: 程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1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它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大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在这部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中,作者从中西比较的研究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主义倾向及其相关预设。本书曾荣获Phi Beta Kappa的Ralph WaldoEmerson Award和美国历史学会的James Henry Breasted奖
2018年12月27日 已读
以孔子精神和理想串联百家学说和全书脉络。从礼、仁、习、家庭、政治、天命鬼神、思想互动和门徒继承梳理了《论语》,多用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和佛教文明对比,有时还会提到埃及,但意外的做到了文从字顺,以西格中。最难得的是,作者全程都在反思不能将西方观念强加于中国文本。史华慈相信一个中国的语义范围可以在许多点上覆盖另一西方术语的语义范围,但要自觉地意识到语境和方法论问题,最后相信有一个超越了历史,文化,语言,话语障碍的人类经验的共同的世界
史华兹 思想 思想史 海外中国研究
《论语》的哲学诠释 豆瓣
作者: 安乐哲 / 罗思文 译者: 余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3
按照中国传统,研习《论语》是参悟儒家之道的第一步。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无数的儒生即遵此而行。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的方法依然行之有效。我们坚信,它能够帮助考察者、研习者和世人改善现在的境遇。
一些读者或者可以径直开始阅读后文中的译本,在孔子及其门徒的指引下直接入道,而另外一些不熟悉这个领域的读者则可能身陷迷雾之中。西方思想家多心一种非历史、非文化的方式进行哲学化的探讨,但是,孔子与之相反,他深切地关注身边客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因而,当代西方读者极有可能发现,《论语》中触目皆是其不知所云的人物、事件和地点。
为此,我们将在《导言》中介绍了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期使之通俗易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一一诠释文本、背景介绍及注释中出现的所有人物、事件和地点。这种卷帙浩繁的工作对于阐明孔子之道并无太大的帮助。期望更多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可以参阅我们开列的参考书目——历史上,那些东方味十足的译文均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整本书最出名的还是第二章,对“妇女”一词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但无论是儒家以婚嫁生育为标准,还是左翼政党以国家话语建构为目的,“妇女”都是一个被选择的词汇,一个富有政治权利的词汇,谁才能是“妇女”隐含着谁是“我们的同志”这样的政治正确和路线选择问题。而与妇女相对的则是“女性”这个概念,妇女/女性的背后含有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二元对立关系。“词语误用”和“过去的未来”是核心观点,但我觉得更大的贡献在于对“人格”这一沟通男/女叙事,个人/国家话语的历史关键词的发现和提出。对丁玲的分析很精彩,当然也得益于丁玲本身的复杂和多维。李小江的专立一章放在国内的女性理论著作中都是不常见的。最后以戴锦华作为结尾很恰当。另外,虽然翻译有很多问题,但这个打分是认真的吗。
女性 女性主义 性别.身体 汤尼-白露 海外中国研究
唯一的希望 豆瓣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冯文 译者: 常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9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看完发现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开始看这本书的动机,即独生子女政策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叙事对性别平等话语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很薄弱,就是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文化模型”(现代化不仅只是经济发展规划,更是人们渴望到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顶端的被内化的文化模式),但可以当做人类学材料文本。政策规划和跳跃式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三世界中的第一世界青年,独生子女所背负的爱与责任,情感结构在经济投资与孝道崩溃下的重组。其实从严谨程度和分析深度而言,只有三星,但正如书中所说“生命史叙事应该让读者从中看到主体怎么描绘和构制体验”,所以加了半颗星,选题和原始材料真的很不错。另外,虽然不是独生家庭,但许多经历都有。以及,书中基本所有类型的受访者都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遇到过,勾起了不算好的回忆
2018 中国 人口学 人类学 历史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2019年3月22日 已读
重读。知识架构的来源之一,结果现在好像丢失了一些,常读常新。柯文将义和团运动作为一个人类学事件进行考察,用“中国中心观”而非“西方中心观”,采取“局外人视角”回答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如何沟通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历史学家在知识层面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尊重并且侧重当时经历者的情感结构。因为过去的经历者不可能知道历史学家知道的过去,所以柯文强调“煌煌史书里的毛边、历史车轮上的泥垢、时代主线边缘的墨点”。1899年才杀死一个洋人的义和团在种种偶然中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中看似必然发生,被赋予了历史意义的重要一环。在对历史进行不断确认的过程中,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者在认同,简化和夸大中纠缠和演变。而三者的价值取向(知识,情感道德与审美)也不应当是一者单方面压过其他,它们也只是一种音调和一种认识途径——key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义和团 历史
改良与革命 豆瓣 谷歌图书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and Hubei
作者: 周锡瑞 译者: 杨慎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作者系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析了社会各个集团政治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并广为学界熟知。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自然未必尽能为国内学者所同意,但至少可以起参考和启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周锡瑞在接受许知远的采访时谈到当时写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革命”在政治上可能是一个进步,但社会上可能是一个倒退,因为地方上的经济社会在退步。所以整本书的重点其实有两处,一处是周想要打破的当时的历史论点——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和造就者不是孙中山和革命派,而是改良派,也就是周所说的“城市上流阶层”,他们控制着革命,也让革命无法真正的成功(“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两者都把中央集权独裁专制,当作攻击的目标。”);另一方面贯穿全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考察社会上各个集团在面对经济利益损失时的政治情绪的变化,这种对国家民族内部革命力量的关注,让社会暴动成为了书的另一个关注点。而也正是对民众动乱的关注,周锡瑞写完这本书以后去写了义和团
中国近代史 周锡瑞 改良 海外中国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技术与性别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馥兰 译者: 江湄 / 邓京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2019年4月9日 已读
3-4星。物质实践活动(技术)与主观形式(社会性别)之间的转化,试图说明科技在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妇女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非边缘地位。但三个部分的选题论意联系并不算紧密,似乎都可以单列出来
人类学 女性 性别 性别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执拗的低音 豆瓣 Goodread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
王汎森编著的《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是“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以作者的讲演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历史事实的重建和价值的宣扬;有限理性与后见之明;中西学的创造性转化与消耗型转化;意义倒置的谬误和潜流并行;丸山真男的“执拗的低音”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历史学 学术 学术史
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 豆瓣
作者: 羅久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 5
當我們回到遙遠的過去,想要尋找中國的女聲時,卻發現決大多數婦女畢生不曾有過自己的聲音。那些曾在歷史上留下軌跡的少數,發出的聲音也多但是微若而間斷的。在性別的國度裡,我們如何穿過蜿蜒曲折的羊腸小徑,撥開久不見天日的繁枝密葉,傾聽近代中國歷史上婦女的心聲?
本書十位作者通過不同研究取徑,探討婦女在中國從傳統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表述和被表述等相關問題,這是大家共同的關懷,也是本論文集旨趣所在。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周蕾 译者: 蔡青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9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2019年5月7日 已读
核心出发点是第一章提出来的族裔观者理论,观看者不是只有其族裔背景,而是其本身即被形塑以族裔身份,集体性的身份认同伴随着个体主体化的过程,而个体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对身份召唤的回应。这种国族建构之间的矛盾与张力通过“细节”构建出来,现代化涉及两个朝向,一个是对“新”的实验和追求,另一个则是对”旧“的延续。而这种”细节“的层铺虽然以物质表现出来,但却没有揭露其中的物质性,而是被外在化为中国的现代性。妇女和中国的现代性结合并不算紧密,其实更多是围绕后者在谈论,有些理论应用略显生硬和硬搬,不过也有一些启发
周蕾 女性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 豆瓣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館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武田雅哉 / [日]林久之 译者: 李重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中国科学幻想文学馆》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和林久之合著的有关中国科学幻想文学(Science Fiction)的专著。上半部分由武田雅哉撰写,回顾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神话、传奇、小说、戏剧中的科学幻想萌芽,从《山海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真正意义上科幻作品的引进,着重爬梳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和创作情况。下半部分由林久之撰写,讲述了1949年以来“科学文艺”这一文学类型在中国大陆的确立,旁及了港台科幻小说的创作情况,更对日文原版中所未遑涉及的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再次繁荣进行了跟踪,展望了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全书资料翔实,作者笔触风趣,既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力作,也可足休闲阅读之乐,可视作研究中国科幻文学史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