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五四运动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周策纵 译者: 周子平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6
本书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对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书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成为海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不断引用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2019年3月8日 已读
副标题就是最后对五四的定义,即比起30年代以来共产党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周将五四看做一场以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体,与社会政治运动结合的思想革命。这个主体集合体是混合的,而非单一的具有阶级意识。所以整本书围绕这个中心,梳理五四前后,各界学生,教师,报刊以及受影响的实业家和工人们的反应,以及五四对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影响和他们反过来对这场运动的态度。因为学生和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所以这场运动激进而富有活力,盲目而又流于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矛盾已经从这个时候开始。而中国独有的特色个体主义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萌芽。最后的附录很好~
中国近代史 五四 五四运动 周策纵 思想史
内闱 豆瓣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胡志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内闺: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2019年3月16日 已读
新中国妇女社会史研究的开创和代表性作品。性别在宋代唐中如何帮助了新地主贵族阶级巩固统治地位,比如政治联姻。但最大的特点是宋代的妻子享有其他时代都少有的财产权和经济地位,而有宋一代,伊佩霞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相互关联。比如父亲没有儿子时,女儿可以合法继承财产,并按照风俗入赘,另外新娘能依法控制处理自己的嫁妆。但也正是此时,缠足开始作为一种区分贵族与百姓的手段出现
伊沛霞 女性 女性主义 宋代 宋史
缀珍录 豆瓣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7.0 (11 个评分) 作者: 曼素恩 (Mann Susan) 译者: 定宜庄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有关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在中国境外各地让刚刚起步,山中国女性的作品汇聚而成的宝库也还在等待着各国学者的开掘。本书仅仅粗浅地叙述了在一段短暂的历史时期中,这些女性的感受、信仰,以及实际所做的一切。作者利用的最重要的史料均来自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主要是诗作。作者也使用了一些习见的、出自男性之手的史料:纪传碑铭、地方史志和官方文献。这些涉及到妇女及社会性别关系的文字既出现在男性的经世致用文章——官员们为管理地方事务拟就的一些有关政策的建议——之中,也见于男性以礼仪、艺术和文学为对象撰成的学术文章之中。将这些习见的、由男性书写的史料与妇女自身的作品相参照,便推开了一扇通向中国女性世界的崭新的窗口。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史料中,以传记表文为最丰富。有关中国女性的传记,已经被刊刻的就不下数千种。我们可以在地方志中、在学者刊刻的文集中所收录的碑传铭殊、或是短篇打述中发现它们——文集的作者总会写到他热爱和钦佩的女性。在这些作品中备受推崇的女性大多数是作者本人的或者亲朋好友的祖母、母亲、诸姨姑婶和继母,还包括那些在西方或可以称之为圣徒的有德之人(女道土或女尼),还有一些以勇敢著称的女英雄(为父申冤、虎口救母等等)。到了帝国晚期,亦即…以宽泛地定义为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朝的这个时期,所谓的列女传,事实上记述的已经全都是(因力拒强暴而死或自杀以拒辱的)烈女或拒不再婚守节终生的寡妇的事迹。
唯一的希望 豆瓣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冯文 译者: 常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9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看完发现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开始看这本书的动机,即独生子女政策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叙事对性别平等话语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很薄弱,就是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文化模型”(现代化不仅只是经济发展规划,更是人们渴望到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顶端的被内化的文化模式),但可以当做人类学材料文本。政策规划和跳跃式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三世界中的第一世界青年,独生子女所背负的爱与责任,情感结构在经济投资与孝道崩溃下的重组。其实从严谨程度和分析深度而言,只有三星,但正如书中所说“生命史叙事应该让读者从中看到主体怎么描绘和构制体验”,所以加了半颗星,选题和原始材料真的很不错。另外,虽然不是独生家庭,但许多经历都有。以及,书中基本所有类型的受访者都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遇到过,勾起了不算好的回忆
2018 中国 人口学 人类学 历史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2019年3月22日 已读
重读。知识架构的来源之一,结果现在好像丢失了一些,常读常新。柯文将义和团运动作为一个人类学事件进行考察,用“中国中心观”而非“西方中心观”,采取“局外人视角”回答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如何沟通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历史学家在知识层面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尊重并且侧重当时经历者的情感结构。因为过去的经历者不可能知道历史学家知道的过去,所以柯文强调“煌煌史书里的毛边、历史车轮上的泥垢、时代主线边缘的墨点”。1899年才杀死一个洋人的义和团在种种偶然中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中看似必然发生,被赋予了历史意义的重要一环。在对历史进行不断确认的过程中,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者在认同,简化和夸大中纠缠和演变。而三者的价值取向(知识,情感道德与审美)也不应当是一者单方面压过其他,它们也只是一种音调和一种认识途径——key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义和团 历史
改良与革命 豆瓣 谷歌图书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and Hubei
作者: 周锡瑞 译者: 杨慎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作者系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析了社会各个集团政治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并广为学界熟知。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自然未必尽能为国内学者所同意,但至少可以起参考和启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周锡瑞在接受许知远的采访时谈到当时写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革命”在政治上可能是一个进步,但社会上可能是一个倒退,因为地方上的经济社会在退步。所以整本书的重点其实有两处,一处是周想要打破的当时的历史论点——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和造就者不是孙中山和革命派,而是改良派,也就是周所说的“城市上流阶层”,他们控制着革命,也让革命无法真正的成功(“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两者都把中央集权独裁专制,当作攻击的目标。”);另一方面贯穿全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考察社会上各个集团在面对经济利益损失时的政治情绪的变化,这种对国家民族内部革命力量的关注,让社会暴动成为了书的另一个关注点。而也正是对民众动乱的关注,周锡瑞写完这本书以后去写了义和团
中国近代史 周锡瑞 改良 海外中国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技术与性别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馥兰 译者: 江湄 / 邓京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2019年4月9日 已读
3-4星。物质实践活动(技术)与主观形式(社会性别)之间的转化,试图说明科技在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妇女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非边缘地位。但三个部分的选题论意联系并不算紧密,似乎都可以单列出来
人类学 女性 性别 性别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作者: 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 译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