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
纪录片 豆瓣
Documentary Fil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美]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 译者: 刘露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这本简明的纪录片观影指南带读者领略了纪录片多样的历史,探讨了制片人和学者们就如何最佳地再现现实和讲述有价值的真相做了怎样有趣和激烈的争论。
由纪录片制作的中心问题入手,奥夫德海德着重介绍了纪录片的重要分类,包括公共事务纪录片、政府宣传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影片)、历史纪录片和自然纪录片。一个个主题使得读者由最初吸引他们的纪录片种类深入探究下去,比较不同时期纪录片的特点,揭示出围绕纪录片的核心争议,如主观性、宣传性和偏见等。
2019年3月18日 已读
简明扼要。纪录片承载着两个矛盾的核心:再现与现实。所以纪录片是关于生活的影片,但它却不是真实的生活。这一点就体现在了纪录片三位奠基者的分歧之中。虽然他们都声称自己是艺术家的同时也表现了真实,但弗莱厄蒂用《北方的纳努克》中宣扬的“高贵的野蛮人”传达高尚化的娱乐,格里尔森折服于弗莱厄蒂决定讲述有益于社会的故事,二人一起开启了纪录片的现实主义传统,即用艺术去模仿现实,通过省略剪辑,过肩视角和观众期待节奏制造现实的幻觉。但韦尔托夫对这种深恶痛绝,他倡导挑战性的实验性电影,强调抓拍瞬间和不表演,《持摄像机的人》备受争议的同时也传达了韦的理念——纪录片要有超越的力量。而他关于电影可以服务社会变革的观念也影响了格里尔森。三人关于伦理道德和形式的不同贯穿了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牛津通识读本 纪录片 美国 通识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豆瓣
6.6 (9 个评分) 作者: 西蒙·布莱克本 译者: 梁曼莉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遒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2019年4月8日 已读
“我们无休无止地承担责任,就如原罪论所述。我们仿佛更愿意承担罪名而不愿意遭受厄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代替了边沁的感官享受,幸福被道德化;提出理性受制于情感的观点,我们必须在需要我们认识的世界中行动,而道德动机的基础不是关于某种话语的程序性规则,而是我们能够作出回应的情感
伦理学 牛津通识读本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