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译林出版社 2005 - 2
现在才来翻译出版此书,无疑是有点晚了,因为哈贝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过去了,当时看起来激烈的言辞,现在已经多少失去锋芒,尤其是考虑到哈贝马斯晚年已经与他的批判对象之一德里达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国知识界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响的回应。而哈贝马斯的地位也决定了,当我们寻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相异的声音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本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方面梳理了德国自己的哲学遗产———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福科、德里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所代表的法国思潮。但我们的疑问或许是:哈贝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国同行们在干什么吗?他将“巴塔耶精神子嗣”的头衔硬派给福科,难道是恰当的吗?
2019年3月5日 已读
对结构—解构语言中心派和法兰克福社会批评派的梳理重构与联合,后现代破坏一切后总需要在废墟上有所建立,否则只能滑入虚无的深渊,显然两边不断解构的批判理论无法担此重任。在前现代—现代的主体哲学和后现代的非主体中心理论中以交往理性作为生活世界再生产的中心,协调生活世界、日常交往实践和形而上的不可捉摸性。只是这种把公共领域看做更高层次的主体间性,以系统合理性取代主体为中心的合理性的做法是建立在自我和他者有一个有效性的共识基础之上的。那么在现在,这个共识又该如何得到并保持一致,社会维度和事实维度该如何融合。似乎这个基础如同康德的物自体一样被不证而明地悬挂了起来。另外,哈贝马斯对黑格尔伦理学的改动与继承的确很适合解答中国学术界的一些问题
哈贝马斯 学术 思想史 文化理论 现代性
至善与时间 豆瓣
作者: 包利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8 - 8
本书讨论现代性价值学说,主要是以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为代表的现代公共伦理学,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条件下它们的发展可能。特点是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广阔的视野,以及原创性。从现代性与古典性范式、包括古典性范式在现代的代表如社群主义和新共和主义的对峙之中展开分析研究,注重文献支持,注重提出国内外领先的新观点。尤其是,本书关注以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等为首的最新科技突破对人类价值领域的可能影响,关注最新历史变化的伦理学效应,在这个领域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2019年12月19日 已读
对现代性伦理范式的梳理和提问,开头和结尾很有意思,但收获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伦理学 包利民 现代性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商务印书馆 2002 - 5
这本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卡从现代性概念上对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文化历史的考察,但不及福柯的知识谱系学和威廉斯的关键词,稍显混乱。开篇用贝尔纳的巨人侏儒比喻奠定全文的基调——旨在说明现代性的辨证复杂性。现代的开端是与古代相别,与当代同义的,所以司汤达比波德莱尔更早地触摸到了现代,但波地浪漫主义定义却揭示了美学现代性地悖论。而现代主义一词所带有的天然政治性让先锋派独立而出,但先锋性的激进与夸张最后又让位后起的后现代主义。颓废更多的是先锋性的氛围,虽然在尼采和马克思的手中得到了辨证复杂的“真相谎言性”的重生。媚俗艺术则是市民的现代性,只是市民与民间开始分离,消费逐渐成为超越阶级的新的分类登上历史舞台(消费中阶级的面目模糊难辨),西马在这里大展拳脚。对现代化概念的重新思考可以反思现代性
卡林内斯库 文化研究 现代性
现代性的碎片 豆瓣
作者: 戴维·弗里斯比 译者: 卢晖临 商务印书馆 2003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从对碎片化的日常入手,齐美尔从货币理论中生发出的比韦伯更早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合理性的思考,克拉考尔和本雅明则更加关注新媒介尤其是电影在现代性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 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 现代性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在经历了现代性的近3个世纪的构建过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锋芒转向了现代性本身。类似的问题重行开始。社会规范的基础来自何处?现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据何在?假如以“主体性”作为客体的价值之源、意义之源是错误的,那么主客体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新解答,构成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思想态度的转变。书中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用为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论美术的现状 豆瓣
作者: [法]让•克莱尔 译者: 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开始于当今绘画的各种糟糕病态,论及的不仅是美术的“现状”,还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衡量它的尺度。克莱尔批判了各种“先锋”和“现代”:它们筑基于怎样的理论和臆想,又呈现出并终结于怎样的悖谬?面对博物馆里那些如同超级市场的食品一样整齐一致的作品,克莱尔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回归个体和地域的特殊性,回归具体和幽僻的范畴,一如全书末尾埃贡•席勒在狱中的喃喃自语:“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很薄,可快速翻完,虽然叫《论美术的现状》,但中心更多是副标题的“现代性之批判”,封面上引用的席勒“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是全书的结语和落脚点。另外,译者的过度干涉和夹带私货让阅读体验降低了很多。。。
文学理论 现代性 艺术史 让·克莱尔
审美现代性批判 豆瓣
作者: 周宪 商务印书馆 2005 - 3
它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构成了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由此塑造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独特面貌
建筑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比利时] 希尔德·海嫩 译者: 卢永毅 / 周鸣浩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虽然最后以阿多诺作为结束和再出发,但救赎的意味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本雅明。在海德格尔和诺伯格·舒尔茨之外寻找现代性和栖居的复杂妥协而非对立。另外,“以宣告大都市的不可居住而身居于此”莫名想到宅文化。。。
建筑 建筑理论 现代性 艺术
论瓦尔特·本雅明 豆瓣
Criticism of Walter Benjamin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郭军 / 曹雷雨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序言:本雅明的关怀
语言论与翻译论
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
语言论的思考/鲁道夫·盖希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欧文·沃尔法思
巴别塔/雅克·德里达
“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保岁·德·曼
知识论与经验论
本雅明《文集》导言/西奥多·阿多诺
世俗启迪的基本原理/赫尔曼·施韦彭霍伊泽
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戴维·罗伯特
《拱廊计划》中的经验与唯物主义/里查德·沃林
深海采珠人/汉娜·阿伦特
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
19世纪历史哲学的寓言/海因茨迪特尔.基茨泰纳
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天使/格雄.朔勒姆
“格格不入”: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
辩证的文化概念/米夏埃尔.勒维
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欧文.沃尔法思
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
症候的诊断/安斯加.希拉赫
资本主义现代精神批判/鲁迪.蒂森
神学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弥赛亚主义?
——阐释《关于历史概念》的论点/罗尔夫.蒂德曼
马尔库塞与本雅明:浪漫的维度/迈克尔.罗维
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尤金.哈贝马斯
后记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更同意哈贝马斯对本雅明的评价——“拯救性批判”
哲学 德国 现代性
技术与时间 豆瓣
作者: [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裴程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今著名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重要论著《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作者在书中,综合以西蒙栋、吉尔和勒鲁瓦-古兰等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史学家为代表的技术进化理论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现象学理论,从人类因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这两个品质出发,通过阐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兄弟的故事,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关于“后种系生成”,一种人在生物遗传之外的文化技术存在。技术作为一种记忆形式,是人类时间性的组成部分。而技术的痕迹是意义的义肢
哲学 技术 技术与时间 技术哲学 斯蒂格勒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上海摩登 豆瓣
Shanghai Moder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各个部分之间有些割裂,但不知道给后面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多少点子,算是必读书目了
上海 历史 城市 文化 文化研究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更多的是在挖掘半殖民地中除了殖民性一直被忽略的另一半,即主体性或者说能动性,甚至这种殖民性下生发的资本消费现代性隐隐有了盖过革命现代性的趋势(难怪现当代专业的同学不喜欢,我看着还蛮好玩的hhhhh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研究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摩登主义 豆瓣
作者: 张勇 2015 - 7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摩登主义”对新兴的社会思潮、外来文化进行时髦化的模仿和趋附,剥离它们的实践目标和文化、现实语境,将其变成文化消费品。本书从时尚生产、日常生活美学、杂志生态等方面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摩登主义”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文化消费、现代想象的角度分析“摩登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质;在20世纪30年代“摩登”与“反摩登”力量的竞争、协商之中,揭示摩登与现代之间的复杂纠缠关系。
消费文化读本 豆瓣
作者: 罗钢 / 王中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6
消费文化是今天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赫课题。消费文化以及它的最大表征,物的大规模扩张,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到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消费的扩张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在本书中,我们在齐美尔、鲍德里亚、布尔迪厄和德赛都等人那里,看到了消费的历史脚步是如何踩断了传统的社会的结构的,同时,它又是如何改变了人的神话的。不仅仅如此,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符号学在消费文化的探讨中是如何联结的。
2019年6月4日 已读
不仅仅是选取的段落非常不错,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同的文章之间搭建起了意义的勾连,以维布伦的《物的传记》作为物质主义先声的开场;再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鲍德里亚将物作为消费符号(能指与所指和价值与使用价值);接着是符号所在场域的布迪厄的区分和品味,场域和惯习;布迪厄破除了康德的审美无关功利论,提出了文化资本后却也留下了文化实践和物的问题,所以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以《物品的用途》指出物背后的消费不仅仅是非理性,更有理性的意义,一种与社会相连接的仪式;但更能起补充作用的还是米勒的物质意识形态,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消费形式却并是统一协调的;马克思的外套可做拜物教的另一种进入途径,即拜物教的问题不在于拜物而是商品拜物教,典当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外还有记忆系统;其余基本围绕时尚和购物展开
人类学 文化研究 消费文化 物质文化 现代性
哈哈镜 豆瓣
THE DISTORTING MIRROR:VISUAL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 彭丽君 译者: 张春田 / 黄芷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 3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2019年7月23日 已读
两点特别突出,一是沿着齐泽克-周蕾的途径,指出近代主体是一个空洞范畴,不在场的实在,是欲望背后的现代性。只是这个欲望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一个装置结构;另一个方面是彭丽君看到了现代性的多样性同时,不是一味的强调另类现代性,而是强调多样的背后还有内含的情感结构维持着现代性的再生,这个情感结构就是欲望。由此,两个方面形成一个逻辑链。对近代主体部分的分析,可与阎云翔在剑桥讲中国人的主体性对看;对于装置部分的讲解想起了拉图尔的杂合体和增殖。(悲喜交加,想写的几个点都被写了,而且人家写的真的好
文化研究 现代性 视觉 视觉文化
悲剧的诞生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9.4 (9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尼采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许多哲学思想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以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做出了批判。
启蒙辩证法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 西奥多·阿道尔诺 译者: 渠敬东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2019年9月16日 已读
文化工业神话背后的大众与启蒙的关系是最经典的,但这次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阿多诺从神话文本入手到现代文化工业的分析路径和意义赋予(却又不同于尼采的范例翻转)
启蒙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 阿多诺 霍克海默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源于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旧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后半部分。修订版延续了旧有的观点,修改了一些语词、句子和标点,使得表达更为准确,注释方式也尽可能符合现在的格式规范。
本书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作者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思路是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
20年前此书初版时,在学界引发极大反响,甚至有人评论说:“本书无疑是刘小枫最具有创造性的著作,他似乎揭开了为所有中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现代性的真正本质。”20年后,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此书的学术意义愈加彰显。
后现代的状况 豆瓣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哈维 译者: 阎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