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 孟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浮出历史地表》是第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作家论形式深人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2017年12月1日 已读
比起说它是学术著作,更像是感想集,才气四溢,恣意不羁,文学笔力和学术思考的一次联姻。这本书是戴锦华年轻所著,清秀之余是创新的空间,只言片语间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萧红那章写的最好
女性 戴锦华 文学批评 现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本书不仅着眼于打通近、现、当代,扩大研究的范围,更注重于研究格局与方法的创新。它要求在世界文学的广阔背景下来考察中国最近九十多年小说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及规律。
本书还包括了对正在行进中的小说创作潮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说创作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部分。项目本身即是将历史的研究与现实的研究相结合的尝试。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张英进 译者: 秦立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为选题加一星,但是行文结构偏松散,以可视性作为连接纽带勾连二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时空和性别塑造的效果。果然把文学和电影放在一起论述的还是戴锦华写的最好,也算侧面说明了文化研究比起其他更加包容以及更加具有可阐释性和穿透性
中国电影文化 张英进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摩登主义 豆瓣
作者: 张勇 2015 - 7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摩登主义”对新兴的社会思潮、外来文化进行时髦化的模仿和趋附,剥离它们的实践目标和文化、现实语境,将其变成文化消费品。本书从时尚生产、日常生活美学、杂志生态等方面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摩登主义”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文化消费、现代想象的角度分析“摩登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质;在20世纪30年代“摩登”与“反摩登”力量的竞争、协商之中,揭示摩登与现代之间的复杂纠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