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限制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敏成 译者: 姜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8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2019年8月29日 已读
“很多现实主义作品其实都运作于两个层面:一为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层面,一为自觉的寓言层面”,客观反映与主观写实之间的翻转腾挪配合现代文学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学主张,加之三十年代尤其是四十年代讲话诞生后的官方话语统摄,现实主义是现代文学的核心,也是流行的情感研究所要观照的另一个侧面。这种对现实主义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质询,对净化的社会功能既反对(西式理论的影响,带出对五四遗产的重新评价)又实践(文以载道的传统和世事兴衰的不可避免)的做法一直影响到了当代文学,在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哪里更见端倪。一个问题,谈现实主义尤其还谈浪漫主义,还列了专章分析茅盾,并且是从毛式集体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国经验出发,似乎不应该不谈茅盾的《夜读偶记》
安敏成 海外中国研究 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