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场所精神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诺伯舒兹 译者: 施植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2019年2月20日 已读
建筑作为场所的方向感和认同感。图文结合和好,当然,图能是彩照就更好了。现象学领域联结的是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私以为不应该略过。翻译扣一星,都10年的翻译了,很多默认词汇不该统一一下吗?整本书的海德格让强迫症很难受,译者似乎还有把正常词序的中文词语颠倒顺序的爱好
城市 建筑 建筑理论 景观 现象学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性情气质”的公理法则的现象学探究+历史中具体的“性情气质”的批判考察;“羞感”作为积极的价值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不敌作为消极的价值情感的“怨恨”;引用的那句“羞感是身体的遮蔽物”很妙;最有启发的是对羞感作为一种自我感觉形式的阐述,是一种“转回自我”和保护性功能;参编里提到的“市民阶层的尊严”很有意思,可惜只剩下了只言片语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心理学 政治哲学
同情感与他者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最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第一篇《同情现象的差异》非常好~区分了再感知/体验性生活/共同感知三个概念;同感的四种类别里专门列出了单纯的感情传感;“同感性权力分享”;不同于一般认为人是群体性的观点,认为人越是群体的一员则越具有动物性,人之为人是精神上的个体化发展;用雅鹿斯之头隐喻“牺牲”
maxscheler 哲学 宗教伦理 德国 德国哲学
现象学导论七讲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张祥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现象学首先不是一些原理和体系,而是观察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方式,也就是在体验对象时一同体验到这体验过程的在场意识方式,而且,关心这种意识方式的前提。它最终要超出将存在当做主体和客体来打量的传统哲学方法,而进入到更原本活泼的反思乃至前反思的思想维度。本书通过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著作,开显现象学的问题来源、观察问题的视角、现象学方法的特征和深化过程,以及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由此而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天地,培养读者的现象学观察能力。
2019年10月25日 已读
总是在不断重读导论的我有毒(书影补标完毕,还是不能偷懒,一偷懒就都想用一句话解决了)
现象学
神仙信仰现象学引论 豆瓣
作者: 余平 2015 - 6
2019年10月26日 已读
⭐️⭐️⭐️⭐️⭐️⭐️⭐️⭐️⭐️⭐️如果要影像化阅读体验,那大概是海王里被不断下坠的闪光灯,一片混沌的黑暗硬是被照出一条崎岖曲折的光径,包裹着无言的海怪不是沉默的浪花,是绚烂之际的极地之光,虽在深海,宛若宇宙,沿着这条道路也许可以抵达澄明的深渊。它的好要读过才能知晓,正如《存在与时间》,玄妙之处意会胜过争辩
现象学 道教
感性的抵抗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艾曼努埃尔·埃洛阿(Emmanuel Alloa) 译者: 曲晓蕊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本书为汉译作品中关于梅洛-庞蒂思想整体性、导论性研究填补空白之作,是对梅洛-庞蒂现象学的一次梳理。作者围绕梅洛-庞蒂思想的几大核心问题,结合哲学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受德国现象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神经病学、自然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展示梅洛-庞蒂思想诞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他对当时不同哲学流派的批判与借鉴、对“中间之路”的辗转探索。
本书可作为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与艺术批评等专业人员研究梅洛-庞蒂思想的导读作品,也可成为国内人文学科爱好者了解法国现象学的入门读物。
2019年11月29日 已读
通过透明性这个关键词,关联梅洛庞蒂与巴什拉的现象学路径,在空间与物的关照对比下,以人的肉体的本质性作为基石,提携出人与动物向世界敞开之不同所在。即,身体作为一种媒介(显现的载体和转呈的介质)可以创造自己世界的同时增强敞开,所以才会有《眼与心》中的世界的肉身,但这不是自我身体概念扩大后对世界的吞噬,而是肉身化主体与知觉世界之间的平衡。从“物的显现”到“物得以显现的方式和途径”就是从感性的世界到表达的世界,“感性世界因驻扎其上的表达世界而产生位移”。埃在最后提到瓦莱里的现象学是真正的透显现象学,在胡塞尔的描述性和后来的说明性之间依稀指出了另一条显像现象学的道路——“显现之物始终依赖于其涌现所依托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历史性”。这本书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导论,也可以用来了解现象学和艺术哲学的交织
梅洛庞蒂及其研究 现象学 艾曼努埃尔·埃洛阿
总体与无限 豆瓣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10.0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朱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批评西哲的总体性,将我们定位于无限而非总体,强调伦理学的绝对优越性,在无限(形而上学),他者(伦理学),上帝(神学),和平(政治学),末日审判(历史学)中找到一条通向真正的生活的伦理道路,也就是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存在者本身。这条道路就是处于世界的我们与不在这个世界且不能被在场化和被内化到我之世界的绝对他者之间的关系——无限观念。一个既外在的,但又在超越中暗含了对于对象的占有的距离。这个距离也就是形而上学,就是列维纳斯的欲望,具象化就是面孔。这种既封闭又敞开的内在性也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列维纳斯无意是最独特的,尤其是伦理学的绝对优越性在与海德格尔对读的情况下启发更多。但问题就是后来德里达也提到过的,绝对的他者背后恰恰是列维纳斯要反对的绝对的自我。但他者性的伦理立场需要坚守
伦理学 列维纳斯 现象学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出版时恰逢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巴什拉强调建筑被剔除掉的“幸福空间”前景,所以无论是用诗歌的家宅,抽屉,柜子,贝壳,鸟巢还是角落,都是为了强调自我不是启蒙以后祛魅世界里的大写的人,而是与空间中形象互相吸引所构成的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针对这个结论有许多精彩的引用和分析,其中我觉得最形象的是“发现鸟巢”这个行为,“诗歌带来的不是对年轻时候的怀旧,而是对表达年轻之方式的怀旧”,也就是回到童年第一次面对事物的冲动。换言之,我们要强调空间中异质性的共存——一种想象力使形象成为过程而非结果的研究。很有意思的是如此诗意的文本分析和现象学还原,最后影响到且成果显著的是福柯,戴维哈维和列菲伏尔这三个搞批判理论的(其实自己感觉最隐微而亲近的体验是夜晚微醺的时候感觉在是世界的摇篮中
哲学 巴什拉 建筑 现象学 诗学
电影现象学引论 豆瓣
作者: 王文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9
作为几乎同时诞生、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思想文明进程的两种对象,“电影”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亲缘关系。电影与现象学各自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隐秘关联,使得理论家们在对二者进行研究的同时,无法不对它们进行一种结合性的思考。由此,“电影现象学”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世界人文学术领域内*有魅惑力、同时也*难以索解的研究课题之一。本书稿《电影现象学引论》,乃是对电影现象学这一宽广领域的一次纯理论性探索。具体而言,它是对一个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太多探索的对象——“电影(意识)经验”问题的现象学分析。它是一次对电影观看经验的现象学描述,一次观影的内在体验研究,一次现象学电影美学的导引性研究。本书稿认为,对一部电影的观看经验分析,必须从知觉、想象、情感三方面及其交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以观影经验/电影经验为核心,以现象学的意向性为基石,统摄电影知觉,电影想象和电影情感三个部分,勾连观影者与电影交互关系中的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由此作者想要回答新世纪新技术新媒介冲击下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另,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一定拥有优秀的综述
现象学 电影 艺术理论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2020年6月9日 已读
讲座文稿集,中间论述孤独和日常生活的几章最好,尤其是把孤独放在和海德格尔的对话语境中,后面将女性作为他异性的乌托邦和想象超越性的寄存让人忍不住倍速翻阅,总体而言还算不错,最喜欢谈物质性的部分,个人感觉没有后期的《总体与无限》好,不过能看出列维纳斯的他者首先是相逢时对自我匮乏的一种指认,他者伦理学要研究的就是这在非同一性(identity)和非总体(totality)之间,从差异到相同的时间之间(一种此时此刻 entre temps)(另外,巴掌大小的书基本有一半是译者序言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哲学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