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建筑氛围 豆瓣
Atmosphere
8.7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彼得·卒姆托 译者: 张宇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9
《建筑氛围》会使读者洞察,“氛围”在卒姆托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对他意味着什么。有一种交流,一种相互予求,存在于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房子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专注。充实。当面对卒姆托的建筑时,像“氛围”和“心境”这样的词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在脑海:从他营造的空间中,立刻就有完美调配出的感受传达给观赏者、居住者、参观者和左邻右舍。彼得•卒姆托欣赏的场所和建筑是这样的:它提供给人们一个避风港,适于居住,不动声色地有所助益。因此,解读某处场所,介入其中,订出纲要性的用途、意义及目标,起草、筹划、设计出一件建筑作品,这是个曲折旋绕的过程,并非一条笔直的坦途。 对彼得•卒姆托来说,氛围属于美学范畴。
2019年2月20日 已读
小册子,“氛围是我的风格”,气氛是一种审美范畴,建筑师猜测观看者的个人体验,将这种带有前见的体验融入到景观建筑的设计之中,并试图引起观看者的“情”,“这种用身体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的整体内容,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气氛‘”
卒姆托 建筑 建筑理论 建筑设计 理论
文化理论关键词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丹尼·卡瓦拉罗 译者: 张卫东 / 张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在当今批判与文化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所涉及的各种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同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讨论的问题以及进一步阅读的材料。作为主题性的介绍,各主题环节贯穿各章,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科研究兴趣和目标自行选择文本阅读方式。
第一部分介绍了对于世界和象征体系之间关系的各种批判性立场,指出只有当特定文化赋予其象征意味时,即人类及其处身环境只有通过他们与符号性建构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身体、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性和种族等因素在建构社会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及其环境都有赖于建构。第三部分集中考察知识问题。社会构造生产出了知识体系,又是知识体系的产物,知识的意义与特定知识得以形成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 豆瓣
作者: [荷] 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译者: 周建漳 译林出版社 2015 - 10
历史哲学家弗兰克·安柯斯密特的集大成之作,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对史学语言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可让语言哲学家看到此前思维的盲点,为哲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在文学艺术和科学哲学中间的历史文本如何书写与理解的问题,将语言哲学引进历史文本研究,区分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提出文学理论如何对事实和表现进行补充,juste milieu
ankersmit 人文与社会译丛 历史 历史哲学 史学理论
虚拟的寓言 豆瓣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作者: 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 译者: 严蓓雯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2
《虚拟的寓言》是在众多讨论“身体”的当代文化研究著作中,带我们从运动与感觉的关联出发的,经过对情感与身体的富有洞见的探索,最终抵达对“自然文化统一连续体”的创造性的重新认识。充满了实验性质,不乏冒险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见,也将对文化研究产生长远的影响。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挑战阅读耐心的一本书。打开它,将面对情感,感觉,感知,运动,强度,经验,趋势,习惯,法,从属,递归,关联,固有,出现,生成,历史,空间,时间,时空,自然,文化,物质,事件,可能,权力,图像,效果,力量,差异,开放,新,单一性,情境,影响,伦理叠加的痕迹等概念的混沌重组,中间夹杂伯格森,德勒兹,阿甘本,拉图尔,斯兵诺莎和威廉詹姆斯的各种只言片语。在身体和感知中用运动和感觉(对感知的感知,一种力的强度的深度)搭建桥梁。想要在非有形物质主义和彻底经验主义的碰撞中开辟道路,但这种行文和理论却已经陷入后者。反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策研究,但主张的激进文化研究和情感替换利益的自我活动性并不兼容。政治生态学与其说是调停者,不如说是他反对的道德裁判
哲学 外国文学 布莱恩·马苏米著作集 文化研究 文论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德里达最后说风格(他全文引用的尼采的女人)不止是马刺,而是至少两个马刺,在它们之间的深渊里,知识的船锚抛下冒险和迷失。而马刺不仅是一种击打(coup),在法语中和尖尖的船头是一个词汇。所以马刺是帆船,而风帆(la voile)是德里达的面纱(levoile),也是德里达所说的雨伞,既能穿刺又能格挡。总之是处于后现代脉络下对尼采的一种解读,只是论深渊的否定和生命的耗费不及巴塔耶,论生命的生成和身体的敞开不如德勒兹,论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不如布朗肖,德里达的尼采背后是黑格尔,正如尼采的苏格拉底。译者序写的不错
哲学 尼采 德里达 理论 西方哲学
悲剧的诞生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9.4 (9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尼采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许多哲学思想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以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做出了批判。
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 豆瓣
作者: 孙绍谊 2017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第一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行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主要是作者以其中某些观念或理路为基础,对中国电影所做的一些思考和理论回应,着重对国内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19年7月4日 已读
就第三章的科幻和后人类主义而言,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论述和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有点割裂,但将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从内容转到更专注形式上是很有意思的点,即数字技术正在修正改变电影的本体,影像越来越依赖数字人物和赛博格混合体,数字技术时代普通摄影机的缺席与后人类主义思潮坚持的物质实体的缺席互为参照,电影也正是在这种缺席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序言里的情动算提纲契领,所以集子里有几篇从电影现象学入手谈游戏研究的,也有与之相关的生态批判和后人类,媒介变化下的“窗户/银幕/屏幕”的非物质性影像或表现,还有阅读体验最佳的第一章——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理论,西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的现代性与德国传统,核心是人的感官体验变化,有提到波德维尔的质疑,但更认为电影现代性理论有积极意义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类 社会学
电影理论解读 豆瓣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 郭幼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2019年7月9日 已读
充分感受到了电影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交织,尤其是作者基本上是用巴赫金的理论编了一本电影理论教科书,于众声喧哗中强调复调的共时和对话,在狂欢中看到建立在经验的特殊性之上的颠覆性,一种既是语言哲学的结构主义的,又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所以书中经常将两种相对的观点并列同举,比如法兰克福内部对大众文化呈现截然不同态度的两派,也会跨过横向时空进行纵向对比,比如作者论的出现和之后的美国化。从无声电影理论到数字媒体时代的理论多样化,从电影理论的前身到各种后学,关照全面而详略得当,并且没有顾此失彼,贬义明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引用很多没有给具体出处。还要再看一遍and想重看巴赫金了
影视艺术 思想史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落差 豆瓣
La Dénivelée : A l'épreuve de la photographie
作者: [法] 于贝尔·达弥施 译者: 董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法国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有关摄影与电影研究成果的汇总,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摄影的本质,同时提出一个一直萦绕着他的问题:摄影是没有历史的,或者说,由于摄影的本质,不可能存在一种摄影史——哪怕在纪念他所崇敬的瓦尔特•本雅明撰写的《摄影小史》时,他也多次重申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分述三种不同的摄影实践,包括曾经昙花一现的立体视像、法国当代作家兼摄影家德尼•洛什的创作,以及加拿大多才多艺的全能艺术家迈克尔•斯诺的作品;第三部分专门讨论“建筑摄影”这一特殊类型;第四部分探讨运动的图像,也就是电影中的影像,最终提出一个“节奏-影像”的概念,与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与“运动-影像”相映成趣。
怎样做理论 豆瓣
作者: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 译者: 朱刚 / 古婷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文学理论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艰涩和深奥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因此,著名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写下了这本举重若轻的导读,简洁流畅地解释了文学理论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理论流派的原因;对部分影响很大的流派进行了阐释,包括现象学理论、阐释学理论、格式塔理论、读者接受理论、符号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文学人类学理论、艺术经验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勾勒出每一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梳理了该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译者前言
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导论
为什么需要理论?
硬理论和软理论
理论模式
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话语
第二章 现象学理论:英伽登
分层次的作品结构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实例
第三章 阐释学理论:伽达默尔
理解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实例
第四章 格式塔理论:贡布里希
图式与矫正
实例
第五章接受理论:伊瑟尔
对批评现状的反应
文本/情境、文本/读者之间的交叉
第六章符号学理论:艾柯
图像符号
审美的个人言语
实例
第七章精神分析理论:艾伦茨威格
创作过程
实例
补编——“镜像”:拉康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威廉斯
反映论
生产论
实例
第九章 解构主义:米勒
解构主义的运作
解构主义应用实例
第十章 人类学理论:冈斯
生成人类学的基本原理
人类学文学观
第十一章 杜威的《艺术即经验》
宙美经验
循环性
实例
第十二章 肖沃特的“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诗学”
作为读者的女性
作为作家的女性
修改和增添
第十三章 理论视角
知识图景
理论的构造
理论的多样性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十四章 后记——后殖民话语:赛义德
话语的基本特征
后殖民话语的策略
作为帝国话语的小说
抵抗的模式
后殖民话语的秩序
术语表
附录1 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
附录2 埃德蒙德·斯宾塞:《牧人月历:二月》
附录3 T.S.艾略特:《荒原》“火的训诫”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