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
无法扼杀的愉悦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陈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入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本书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2019年9月9日 已读
《讲故事的人》最经典,经验的失效与死亡意义的缺失相关联,与口口相传作为媒介和表现形式的典型失范有关。对于经验极度泛滥后却更加贫乏的观点可以在后来的维利里奥评战争与电影的关系中看到传承。不同于卢卡奇将长篇小说的意义归于人在超验意义上无家可归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本雅明将生活的意义作为中心。也正是从这个出发点出发,本雅明将收藏的“占有”意义视为低级愿望,收藏是为了洞见生产力与大众融汇时表现历史性的人的画面那一刻。无论是卡夫卡的动物姿势撕破真实苍穹还是布莱希特发现状态存在的表现,他们都是本雅明眼中伫立于真实生活之流中名为惊讶的岩石,作为逆流在河流停滞的瞬间显露。惊讶的对象是静止的辩证法,目光所向是流淌的万物,而当万物的洪流拍打在惊讶的岩石上时,“一个人的一生和一句话之间便毫无区别了”
德国 文学评论 瓦尔特·本雅明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豆瓣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潘小松 商务印书馆 2012 - 4
《莫斯科日记》是本雅明生活转折时期最个人化的文本。在日记中,本雅明叙述了他在莫斯科短暂停留期间(1926年12月6日—1927年1月底)的所见所闻,还有他与拉脱维亚女共产党人阿斯娅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柏林纪事》是本雅明对其青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柏林的断想式回忆。
2019年10月11日 已读
巴黎以外的本雅明,拍卖家庭出身的他写日记自带收藏家气质,碎片是冒险的标记,大量名词在笔下发出木槌起落的声音;游荡只为了寻找食物的本雅明;喜欢阿斯娅到希望有一个孩子成为纽带;“只要爱某一个人,就算这人是在自己够不着的地方,时而感觉孤单,但两人之间不会存在寂寞”;入党的考虑;辩证法是三位(命题反命题和转向)一体的综合结构;玩具研究者,对儿童来讲,原始不是构思的形式而是整个造型经想象做出;语言是经验的媒介,它表明记忆不是历史的工具而是舞台;本雅明的警句——“啊,烤糊了的凯旋柱/带着孩子的糖,来自冬天”
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