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
Cinema Europe: The Other Hollywood (欧洲电影史) (1995) TMDB 豆瓣
Cinema Europe: The Other Hollywood Season 1 所属 : Cinema Europe: The Other Hollywood
8.4 (10 个评分) 导演: 凯文·布朗洛 / Dan Carter 演员: 路易斯·卢米埃尔 / 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这是一套足以让任何一个资深影迷和电影工作者都为之兴奋的产品,它系统地阐述在过去100多年里,电影艺术在欧洲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开拓的过程,按照地域的划分系统性地对欧洲主要各国在电影艺术上的发展做了一个梳理。第一集首先就给观众讲述了电影艺术在1895年诞生的过程,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珍贵片段都被收录其中。第二集讲述的则是瑞典的电影,瑞典作为北欧最为重要的电影艺术发展国家,曾经诞生了伯格曼等著名大导演,但谁又曾想到,他们也经历过电影的低谷。1912年所有瑞典电影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次盛会真正让瑞典电影走向了世界的前沿。第三集则来到了法斯宾德、文德斯等的故乡德国,早期的表现主义电影正是从那里诞生而来,成为德国电影的标志之一。新浪潮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是第四集的主角,它详细介绍了法国电影工业在战争后的复苏与巨大先导性,其中选用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片段。第五集则带领我们来到了英国,这个发明出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技术的欧洲文化大国却在一战以后开始没落,被其他欧洲国家赶超,但它并没有气馁,一直以其独特的古典意韵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在第六集里我们将详细看到有声电影工业对电影发展历史的影响。
本套作品是1996年由专拍电影史纪录片的Kevin Brownlow和Dan Carter合作拍摄的电视系列片,由英国著名影星肯尼斯·布拉纳担任旁白,是电影爱好者入门不可或缺的资料。
2019年5月19日 看过
不仅是欧洲电影史,如果喜欢默片,就不要错过这个纪录片。从工厂工人下班的那一刻讲到希特勒对电影的干预,可惜的是除了瑞典,德国,法国,英国以外差了意大利。瑞典一节里顺带讲了丹麦在市民世俗故事片上制作的优势,德国一节最喜欢,充满了德国人在电影拍摄技术和特效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先锋,法国是这几章里少有的以继续健康发展结尾的,英国依旧是美国相爱相杀但受到了很多德国的影响,最后默片时代的结束值得单列一章。另外,每一章节都有一句话是x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演(去了美国hhhhh)德国一节强推
1990s documentary 欧洲 欧洲电影史 电影
BBC好莱坞电影史 (2006) 豆瓣
Hollywood History
其它标题: Hollywood History
好莱坞,港译荷里活,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洛杉矶的邻近地区,也是世界闻名的电影城。好莱坞约有30万居民。
由于名气很大,好莱坞经常被与电影工作室和影星联系起来,“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加州南部的电影工业。
1853年,现在的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到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1886年,从房地产生意发财的富商哈维·亨德申·韦尔考克斯在这里买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
好莱坞这个名字来自英语的冬青(holly)。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韦尔考克斯。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就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了。
韦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到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张报纸、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口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但这辆电车的运行不准时,每程时间为两小时。
1902年,今天着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1903年,好莱坞成为一个镇。当年下的两个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电影工业
20世纪初,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开始迁向加州,原因是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灯了,但当时的电灯还不够亮,当时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洲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此外当时托马斯·爱迪生持有电影的专利。而加洲离新泽西非常远,因此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当时爱迪生拥有几乎所有与电影有关的专利。在美国西海岸,独立的电影公司经常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诉讼。在遥远的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人。即使他派人来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来的晚,这样一来这里的电影制造商就可以及时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
1923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的商会才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将其它字母修复。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允许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被颁发,当时的门票是10美元,一共有250人参加。
现代
1947年1月22日,美国西部第一个商业电视台在好莱坞开业。同年12月,第一部好莱坞电视剧制成。20世纪50年代中,音乐工业也开始进入好莱坞,与此同时,过去占主要地位的电影工业部分开始移向洛杉矶其它地区,但好莱坞总的外表依旧。
1958年,着名的星光大道开始铺设。1960年,第一颗星被嵌入大道。
1985年,好莱坞的商业和娱乐区被正式列入美国受保护的历史性建筑名单。
1999年6月,洛杉矶的地铁终于开到了好莱坞。
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
今天的好莱坞是一个多样的、充满生机的和活跃的市区。
2019年5月24日 看过
把科幻片那一集看了(可以通过时长看出好莱坞影史上各大科幻片的影响程度hhhhh也算一个补片表
2006 bbc 电影史 纪录片 美国
电影史-1A 所有的历史 (1989) 豆瓣
Histoire(s) du cinéma: Toutes les histoires
7.4 (14 个评分)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演员: 让-吕克·戈达尔
其它标题: Histoire(s) du cinéma: Toutes les histoires / Histoire(s) du cinéma: Chapter 1A
点缀《电影史》开篇的是两句名言:评论家布雷松的“不要去改变,因为一切都在变化”和诗人维利吉利乌斯的“回归是艰难的事业”。戈达尔似乎是专门挑选了这两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来为他波澜壮阔的银幕旅行作最好的注解。的确,这并不是普通的介绍电影历史的书籍,它融会贯通了大量的电 影、文学、音乐作品以及哲学思想、绘画艺术、现代历史,并通过特殊的电影手法进行处理,力求展现真正的电影艺术的魅力,是他人所不能展示的戈达尔独特的电影史论述。除了大量的引用和归纳之外,他还再次向我们表现了戈达尔电影一贯的在结合叙述和抒情之间的独到手法和深厚功力。
2019年12月8日 看过
蒙太奇中断的同时填补了思想,故事与虚构暧昧交易出戈达尔的现实,既指涉自身也指涉所反映的阴影。第一次看看了半个小时就放弃了,这次把8部刷了一遍,但还是深深感受到了阅片量的不足,再刷后再完整补标。
戈达尔 法国 电影史
奇异而精彩的早期电影世界 (2010) 豆瓣
Paul Merton's Weird and Wonderful World of Early Cinema
8.0 (6 个评分) 导演: Paul Merton 演员: Paul Merton
其它标题: Paul Merton's Weird and Wonderful World of Early Cinema / Weird and Wonderful World of Early Cinema
Paul Merton制作的早期默片回顾史,主要还是集中在喜剧方面,可以算是Silent Clowns(
)的前传
2020年1月14日 看过
收录的早期默片看的太开心了,paul的幽默让电影的有趣更加一分,被最后的倒放击中
2010 bbc 电影史 纪录片
影响电影界的七十年代 (2003) 豆瓣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导演: 泰德·戴米 / 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演员: 罗伯特·奥特曼 / 约翰·G·艾维尔森
其它标题: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The 1970s was an extraordinary time of rebellion, of questioning every accepted idea: political activism, hedonism, protests, the sexual revolution, the women's movement,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music revolution, rage and liberation. Every standard by which we set our social and cultural clocks was either turned inside out or thrown away completely and reinvented. For American cinema, the 1970s was an era during which a new generation of filmmakers created work for a new kind of audience--moviegoers who were hungry for stories that reflected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who were turning their backs on aged old studio formulas. As a result, emerging filmmakers influenced by foreign directors such as Godard, Kurosawa and Fellini coupled with the social climate and a struggling studio system, converged to create a new kind of moviemaking. Through their choice of material, filmmakers such as Francis Ford Coppola, Martin Scorsese, Robert Altman, Peter Bogdanovich, William Friedkin, Roger Corman and Paul Schrader revolutionized mainstream movie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personal visions were coming out of the studio system.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 豆瓣
Old Hollywood / New Hollywood: Ritual, Art, and Industry
作者: [美]托马斯·沙兹 / Thomas Schatz 译者: 周传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旧好莱坞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尤其是1930至1945年,创造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新好莱坞一般是指1960年代末期以后的好莱坞。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旧好莱坞在产业运作和艺术创作方面的特点,以及进入新好莱坞时代在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分析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起源、商业文化、产品现象及成为美国艺术形式的过程与实质,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特征和文化意义。
作者指出:“我们的研究将讨论这样一个过程,好莱坞影片类型面对着我们文化中所固有的某种矛盾,并以有利于社群的方式来解决这些文化的冲突,并且最终把我们的集体文化理想仪式化了,在实现这一功能时,不同的类型结合整个美国文化社群的不同领域或方面,利用他们局部的和特殊的社群来处理当代美国社会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在本书中,他揭示了在表面的场景、事件和人物之下潜藏着的叙事策略和更为深沉的类型原型,并追溯到原始神话传说之中的文化意义。精微的分析和深刻的探索,使得本书成为美国电影发展史研究的重要作品。
2019年7月13日 已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新旧好莱坞从经典叙事策略到现代主义策略的转变的论述,转变交接地带的60年代写的很好,从商业电视冲击的两面性看得到了好莱坞在文艺复兴和意识形态机器中的角逐。类型分析的理论来源则是列维斯特劳斯,所以关键词是仪式
托马斯.沙兹 电影 电影史 电影理论
韩国电影 豆瓣 谷歌图书
Korean Film: History,Resistance and Democratic Imagaintion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闵应畯 / (韩)朱真淑 译者: 金虎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 - 9
韩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恨”的血泪史,其民族、民众的生存状况就是一种“恨”的状态。“恨”已经成为其民族特有的集体无意识心理。日据时期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电影、80年代的民族电影运动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抵御好莱坞电影入侵的抗争都是这种“恨”意识在电影中的体现。
本书首先介绍了韩国电影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沿革、产业结构和美学潮流,重点从产业和叙事的角度探讨了好莱坞电影是如何影响韩国主流电影与非主流电影产业发展的,以及韩国电影如何应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入侵,并逐步建立自己的民族电影。最后深入分析了近年来韩国电影表现韩国现代化过程的方式,以及以电影的形式构建国家、民族想象的意义。
本书是第一次从韩国民族文化的角度详细探讨韩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及其意义,并深入分析韩国电影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因此,本书对于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初期相同背景下的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2019年6月19日 已读
将“恨”作为韩国民族特有的集体无意识心理,以此论述韩国的民族运动和外来电影之间的争斗,探讨韩国现代化的方式,电影如何构建国家和民族想象;但很怀疑一个民族的思想底色是否真的用一个字就能概括,或者说有一个不可撼动的主色调;韩国的国民精神除了本土发展出来的,至少也有一直存在的明代儒家学派影响,近代日本侵略留下的痕迹以及美国的文化入侵,和中国很像的一个点是他们也在个体与集体(传统思想底蕴中所含)中徘徊冲突;正是因为男性主导话语和儒家教义影响如此之大,韩国才会如此青睐以性作为表现手法突破道德宗教伦理,探讨韩国的历史传统身份;最流行和最擅长的犯罪片是对香港和好莱坞类型片的融合
电影 电影史 韩国电影
与光同尘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赛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书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影人部分以“以人为本”为题,对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不同世代的电影人代表进行精描,以此勾勒中国电影人的独特样貌;影片部分以“如影随形”为题,以数部电影杰作为范本,多角度剖析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与外在肌理。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在公众号上每次看他的评论似乎天下没有什么电影可以入眼,看到这本书纯粹好奇他眼中的好电影就拿来看了看,文风却和想象和印象中多有出入。的确是漫谈,掉了一整本书的书袋,但因为迷影特质也不觉得不耐烦,反而有一种迫不及待补片的冲动。文字是有趣的,肆意陈列自己的电影库的同时有一种老友会晤时的半亲昵半稳重的姿态,随性而舒适。说的不一定我都同意,但想一直听下去。总之是一次很不错的阅读体验,第一章的中国影史梳理也可以用来做入门和回顾。
2016 与影相关 中国 中国电影 影视研究
盘丝洞1927 豆瓣
作者: 中国电影资料馆 2014 - 11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丛书之〈盘丝洞1927〉》一书主要围绕遗落在海外的早期电影拷贝《盘丝洞》重回祖国这一重大事件,用详细的早期文字图片与报道、事件参与者的口述、拷贝技术参数、电影放映研讨会实录、电影杂志特刊修复等数据和资料,记录历史、跟踪历史、展示历史,全面呈现了这一“影海遗珠”的价值与意义。
电影传奇 豆瓣
作者: 刘小磊 2016 - 10
本书系列电影丛书“电影教室”的一本,“电影教室”为北京电影学院重点规划教材。本书是关于电影传入中国的研究性著作。以多重视域作为研究视点,在历史视域下,考证了影像东进的整个轨迹;在空间视域下,呈现了电影在中国初兴时期的散点分布状态;在生态视域下,论证了上海为电影落户提供的地理、人群与文化的多种可能性,并如何使这种可能变成了必然;从历史、空间、生态三个视域融合的角度,以1920年代的上海影戏公司及《续故都春梦》为个案,从点及面分析民营电影制作业滋生与渐显的过程。
电影创造美国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斯克拉 译者: 郭侃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9
自从爱迪生的视镜第一次捕获了城市观众的心开始,电影就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美国文化天翻地覆,把原本愤世嫉俗的文化变成了声色犬马的文化,并同时确立了美国梦的神话。对于电影的影响,没有任何一本书比《电影创造美国》考察得更清晰、更全面了。本书将电影作为艺术形式、技术革命、商业运作与文化前导进行了审视。它讨论了从道格拉斯·范朋克到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等明星;讨论了从DoWo格里菲斯到马丁·斯科塞斯与斯派克·李等导演;还讨论了从三十年代的神经喜剧到八十年代的“肌肉”电影再到九十年代的独立电影等电影类型。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有很多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比如提到了美国早期地下电影的主题与同一时期好莱坞电影的普遍基调非常相似的表现
2018 电影史 美国
法国电影新浪潮 豆瓣
8.1 (23 个评分) 作者: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 7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本书从新浪潮运动发生的背景谈起,详述其流派、演变、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美学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新浪潮(第三版) 豆瓣
La Nouvelle Vague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玛丽 译者: 王梅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 - 8
《法国128影视手册:新浪潮(第三版)》是对新浪潮运动进程叙述最客观,概括最准确,考据最详细的专业著作。堪称电影流派研究范本。
全书从新浪潮的发起开始,极为详细地讲述了整个新浪潮运动的发展历程,为新浪潮运动作出准确定义,并详细介绍与分析了新浪潮导演、编剧,制片人、技术人员、演员在这次划时代的电影运动中的推动作用,最后为新浪潮运动所引发的新一轮美学革命的国际影响作出客观总结。区别于其他描述新浪潮的著作,《法国128影视手册:新浪潮(第三版)》对新浪潮电影的影片分析很少,着重于讲述新浪潮的发展历史,考据极为详实,理论分析相当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