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
电影研究关键词 豆瓣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作者: [英] 苏珊·海沃德 译者: 邹赞 / 孙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电影学研究必备工具书
如果说电影学的概念异常丰富庞杂,初来乍到者恍若步入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那么本书则是那根导引路径的丝线,近二百个词条涵盖了类型片、电影运动、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各项术语,全面而权威。
本书词条按英文词序排序,为方便中文读者,正文前还提供了汉英对照表,读者可据中文术语名查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关词条。
《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到位地收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词汇,且力求以富于理论色彩的语言,覆盖全球的例证,贴靠当下的文化概念,细致地解析了其内涵外延的学术意义。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正借数码再度羽化重生,变身为巨幕奇观、三维魅影与微屏絮语。在影院、在课堂、在私室,在枕边。爱电影之人,可以观影,可以把玩,可以碎拆,可以重组。影片细读,早已不是电影人的专利。但深入影片与电影工业的腹地,却仍需执利器,善游击,方能开启摄影机暗箱,一窥究竟。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是一座电影研究的微型武库,或助你在电影研究的演武场上酣畅嬉戏,战略纵深,分享别样的表意实践。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金铨与《侠女》 豆瓣
作者: (新加坡)张建德 译者: 张汉辉 2014 - 9
胡金铨的《侠女》是首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认可的华语电影(荣获1975年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大奖),影响深远,启发了无数武侠片创作,包括李安的《卧虎藏龙》。本书是对这部经典电影的首部研究著作,填补了多年来学界对它的严重忽视,并对它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如精神分析和文本细读)。作者探讨了人物关系中隐含的心理症状和寓意,并认为电影的重要性在于描绘了女主角的女性主义欲望。作者还分析了影片作为动作片的形式、作为创作灵感和主题的“禅”。就此而论,本书指出《侠女》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它企图超越电影本身的类型限制,达到普世的超验性高度。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精神分析理论+女性主义分析,但似乎没怎么理解到点上,只是理论的蜻蜓在文本的湖面轻轻一点,最多惊起一圈淡淡的涟漪。不过作者对老胡电影的喜好倒是和我出奇的一致。另外,又是一本引用不给出处的书
新加坡 电影 电影理论 胡金铨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豆瓣
作者: 吴迎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本书是国内外全面解读胡金铨执导电影的第一本著作,立足对胡金铨电影的影像解读,结合胡金铨本人一手论述资料,总体揭示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通过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追求,并具体落实在胡金铨电影内在的美学、家国、信仰三重观照上,而其中贯注着胡金铨所代表的“南下影人”一代人的疏离他者并自我疏离的悬置性精神处境。
书稿通过“总-分-总”式章节总体结构(导论,第一至五章,结语),由总体到局部,整部书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本书始终注重将电影的影像元素分析和思想阐述结合而论,既在避免纯技术分析,也在避免纯理论玄谈。
本书资料较为丰富翔实,通过各种途径搜寻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法国高校图书馆等港台和英美法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胡金铨电影的全面分析。
欲望的眩晕 豆瓣 Eggplant.place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奥利维耶•普里奥尔(Ollivier Pourriol) 译者: 方尔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理解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方面带我们回顾了几部著名的影片,同时在每一章中各援引一名著名哲学家,比如萨特将为我们阐释《轻蔑》里碧姬•芭铎的臀部,黑格尔为我们分析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的殊死斗争,吉拉尔将为我们讲解《玩具总动员》里的模仿欲,德勒兹为我们展现莎朗•斯通在《赌城风云》中的性感,柏拉图为我们描绘《柏林苍穹下》中的爱之眩晕。
总的来看,每一章都和某个哲学家密切相关:萨特在第一章里屡次出现,第二章是黑格尔,第三章和第四章均为勒内•吉拉尔,第五章是柏拉图,第六章是德勒兹;与此同时,每一章的每一节都以一部影片(很多时候只是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支撑并佐证所要阐明的论题。普里奥尔把哲学和电影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别样的蒙太奇。
摄影与电影 豆瓣
Photography and Cinema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David Campany 译者: 陈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2019年4月27日 已读
“停止与流动”和“批判性的缓慢”两小节非常好,尤其是讲先锋电影如何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和快速剪辑的时间“凝视”和运动影像中摇摆。摄影在电影的冲击下从转向捕捉“决定性的瞬间”和“孕育性瞬间”到因为对速度的不信任而对瞬时摄影的逐渐冷落,摄影放慢脚步后不再依赖快门的冲动而是镜头的沉着感,刻画事件的后续和痕迹,犹如德勒兹所描写的电影镜头下绵延的静物,象征着接踵而至的变化中那永恒的存在。提到了很多次罗兰巴特,巴特分析《甜姐儿》很有意思,说嘉宝是人们渴望的永恒的柏拉图式的美,她宁静的面容是一种“理念”;赫本无穷无尽的表情则是一个“事件”,而嘉宝脸部周围的镜头具有凝视感,赫本则将各式各样的事件隐含于事件之中。另外巴特提出电影只有脱离运动才能展现真正的本质,对爱森斯坦的“第三种效果”赋予“第三层意义”
南京大学出版社 摄影 未知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符号学教程 豆瓣
作者: 马睿 / 吴迎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
- 编辑推荐 -
理论,但不枯燥;深入,却能浅出:是一部教材,但不仅仅是一部教材
本书为赵毅衡、饶广祥主编“符号学•学科系列”之一。
众所周知,符号学是一种较为艰深的理论,但作为一部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电影文本详加探讨的教材,全书从电影符号学的学科建构、电影文本的符号学研究、电影符号学研究空间的拓展诸层面入手,对作为电影文本之符号的影像、声音、话语与文字及伴随文本一一进行了剖析,同时,又对电影叙述的主体、结构和电影符号的观众接受与社会生产做出了细致的讲解,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词句畅达,质量可谓上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选用了大量的电影文本作为研究实例,生动、详实,避免了纯理论可能带来的枯燥和乏味,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为两讲,分别介绍电影符号学的学科概况和学科史:第一讲说明电影符号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基本概况;第二讲介绍电影符号学的形成、发展、争议,以及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接受。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共九讲,系统介绍电影符号学的基本内容,不仅包括前人的相关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运用符号学的新成果对电影中的各种符号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也为大家运用电影符号学解读电影文本提供一些范例。其中,第三、四、五讲分别讨论电影符号的三种主要类别,即影像符号、声音符号、语言符号。第六讲引入伴随文本的概念,从广义上来理解电影符号,把存在于电影文本之外,但也对电影表意产生影响的符号文本视为电影符号,以便认识电影文本意义生成的复杂性和社会性。第七讲从符号组合的角度分别讨论蒙太奇和长镜头在构成电影文本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八、九讲主要介绍电影叙述学。在电影符号的表意机制中,叙述是最重要也最常用的一种,而且具有征用其他一切表意机制的特性,同时电影叙述的发展也体现了叙述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对自身叙述能力的极大拓展。因此本书分配了两讲的篇幅来讨论电影叙述的问题,第八讲介绍电影叙述者、电影叙述角度的相关理论;第九讲介绍电影叙述的时空性结构和影像结构的相关理论。以上是从符号编码的角度讨论电影文本的意义生产,是关于电影文本的内部研究。以下两讲则是电影符号学的外部研究:第十讲从解码的角度讨论观众对电影文本的意义再生产;第十一讲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电影作为社会符号文本的性质。
第三部分即第十二讲,在对德勒兹电影理论和当前电影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电影符号学可以从哪些方面拓展研究空间。设置这一讲的目的是打开视野,从电影符号学之外来审视这一学科,引出关于电影和符号的更多思考。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电影学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 豆瓣
作者: 丁亚平 2016 - 6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增订版 套装共3册)》系统编选120年来中国电影理论评论文献,认真而严谨,同时对文选对象贯之以历史的理解,在坚持理论学术性与电影艺术和历史视角基础之上,努力增加新的理解的维度。增订版除对原《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进行适当修订外,还新选人近十余年电影学者的代表性论文。
电影理论的价值源于电影及学术思考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编者于每篇文章之前,均写有简要导读。
电影、形式与文化(第三版) 豆瓣
Film,Form and Culture(Third Edition)
作者: [美]罗伯特·考尔克 译者: 董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电影教学,就是对影像的控制,并将这种掌控力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罗伯特•考尔克
经典级的电影入门教材,作者三十年教学经验结晶
全面丰富的知识梳理,从最基本的镜头,剪辑、构图和声音逐步深入至电影的形式结构,再到类型、性别和文化等宏观议题。
详尽剖析文化、政治的和经济的力量如何影响并塑造电影的制作以及观众对它们的接受。
大量精彩的案例对照分析,由此提纲挈领地带出有关类型片的演变、发展的华彩段落。
独创的交互式DVD教学光盘,提供更为细致直观的分析式观摩体验。
读完本书,你会以全新的方式观看电影。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深入浅出地让人感动系列,主要以好莱坞各个时期的影像文本为主,尤其是强调古典好莱坞的强大影响,即使是欧洲电影也很难抵挡,对各个时期的影片的互文式研究(既有不同地区的电影文本层面,也有联系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纠缠)非常好,难得客观而又有趣
文化 电影理论 罗伯特·考尔克 美国
电影或想象的人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德加·莫兰 译者: 马胜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电影,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的精神和社会,这种研究思路最终将电影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人类的精神和外部客观现实的问题,从而使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为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方向。
题解:
“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
“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然而,这一现象既显著又晦涩的潜在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本质同样既显著又晦涩,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和我们心灵的激荡。深入探讨电影,从其全部人类性去思考电影,这便是本书的目的。”
——埃德加•莫兰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切入电影文化研究,既关注技术如何使摄影术发展成电影艺术,也关心理法如何从情感的交互系统中分泌,最后进入对历史现实性这个核心问题的思考。在人类学的复合体概念下,电影勾连了神话魔法中的心灵崇拜和机器时代至今灵魂的急剧膨胀,即“电影艺术是一面人类学反射镜”
人类学 埃德加·莫兰 文化研究 电影 电影书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2019年5月10日 已读
更喜欢运动影像那本;塔柯夫斯基的“镜头的时间压力”,将时间凝固在痕迹之中;对伯格森时间理论的分析引用,不只是最初的绵延是主观的并构成我们的内心生活,更是后期的我们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不是相反——时间在每一刻被分为现在与过去,即过去的现在和保存的过去;对电影叙事的论述有一部分精准预见了超级英雄类商业片的叙事效果,“叙事不再是真实的,亦即它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成为虚构的。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内容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的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现在的共时性或者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deleuze gilles_deleuze 哲学 影像 德勒兹
旧好莱坞·新好莱坞 豆瓣
Old Hollywood / New Hollywood: Ritual, Art, and Industry
作者: [美]托马斯·沙兹 / Thomas Schatz 译者: 周传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旧好莱坞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尤其是1930至1945年,创造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新好莱坞一般是指1960年代末期以后的好莱坞。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旧好莱坞在产业运作和艺术创作方面的特点,以及进入新好莱坞时代在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分析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起源、商业文化、产品现象及成为美国艺术形式的过程与实质,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特征和文化意义。
作者指出:“我们的研究将讨论这样一个过程,好莱坞影片类型面对着我们文化中所固有的某种矛盾,并以有利于社群的方式来解决这些文化的冲突,并且最终把我们的集体文化理想仪式化了,在实现这一功能时,不同的类型结合整个美国文化社群的不同领域或方面,利用他们局部的和特殊的社群来处理当代美国社会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在本书中,他揭示了在表面的场景、事件和人物之下潜藏着的叙事策略和更为深沉的类型原型,并追溯到原始神话传说之中的文化意义。精微的分析和深刻的探索,使得本书成为美国电影发展史研究的重要作品。
2019年7月13日 已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新旧好莱坞从经典叙事策略到现代主义策略的转变的论述,转变交接地带的60年代写的很好,从商业电视冲击的两面性看得到了好莱坞在文艺复兴和意识形态机器中的角逐。类型分析的理论来源则是列维斯特劳斯,所以关键词是仪式
托马斯.沙兹 电影 电影史 电影理论
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 豆瓣
作者: 孙绍谊 2017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第一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行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主要是作者以其中某些观念或理路为基础,对中国电影所做的一些思考和理论回应,着重对国内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19年7月4日 已读
就第三章的科幻和后人类主义而言,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论述和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有点割裂,但将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从内容转到更专注形式上是很有意思的点,即数字技术正在修正改变电影的本体,影像越来越依赖数字人物和赛博格混合体,数字技术时代普通摄影机的缺席与后人类主义思潮坚持的物质实体的缺席互为参照,电影也正是在这种缺席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序言里的情动算提纲契领,所以集子里有几篇从电影现象学入手谈游戏研究的,也有与之相关的生态批判和后人类,媒介变化下的“窗户/银幕/屏幕”的非物质性影像或表现,还有阅读体验最佳的第一章——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理论,西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的现代性与德国传统,核心是人的感官体验变化,有提到波德维尔的质疑,但更认为电影现代性理论有积极意义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类 社会学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2019年8月8日 已读
开篇选的巴迪欧也太好了吧,从美学关系到政治问题到哲学实践和新的理念,以五种方法对电影解读进行解读。他不用各种公式的时候自带的逻辑思维真的看得太舒服了,整本书最佳。朗西埃部分基本在借电影谈他的美学政治和感性分配。利奥塔的《反电影》也不错,巴特在《走出电影院》里将电影和催眠进行关联的描写非常精妙
哲学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解读 豆瓣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 郭幼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2019年7月9日 已读
充分感受到了电影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交织,尤其是作者基本上是用巴赫金的理论编了一本电影理论教科书,于众声喧哗中强调复调的共时和对话,在狂欢中看到建立在经验的特殊性之上的颠覆性,一种既是语言哲学的结构主义的,又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所以书中经常将两种相对的观点并列同举,比如法兰克福内部对大众文化呈现截然不同态度的两派,也会跨过横向时空进行纵向对比,比如作者论的出现和之后的美国化。从无声电影理论到数字媒体时代的理论多样化,从电影理论的前身到各种后学,关照全面而详略得当,并且没有顾此失彼,贬义明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引用很多没有给具体出处。还要再看一遍and想重看巴赫金了
影视艺术 思想史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的透明性 豆瓣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李洋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本书精选了鲁道夫·爱因汉姆、西奥多·阿多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恩斯特·布洛赫、格奥尔格·卢卡奇、贝拉·巴拉兹、乔吉奥·阿甘本等欧洲思想家撰写的电影文献21篇,主题体现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阿甘本的电影思想。
2019年8月2日 已读
基本可以叫西马论电影。卢卡奇的《论电影》最佳,即使会不同意部分观点,但他思想的闪光带给人的启发是受益匪浅的。克拉考尔的《大众装饰》也不错,可以和一些艺术电影连看,还蛮适合用来分析瓦尔达的《脸庞》的。爱因汉姆关于影评人的建议非常实用,肺腑之言,建议观看。文集名字的来源是阿多诺的文章,最出名的《作为大众欺骗启蒙的文化工业》一篇自然是很好的。布洛赫这两篇不如直接看他的《希望的原理》。阿甘本《关于姿态的笔记》有意外惊喜。最后收的格罗伊斯论偶像破坏其实在梗文化和亲民化的网络文化分析中很实用。凡是非常喜欢的部分发现其实都是对黑格尔的类-属-个体概念的精细阐发和创造,想想其实齐泽克也是。但是为什么不收本雅明的文章,明明每篇文章都有提到他hhhhhhhh
文化研究 电影 电影理论 阿多诺
战争与电影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2019年8月8日 已读
维利里奥的知觉后勤学可以从他的速度理论中一窥关键,即当代社会是一种竞速观看。在此基础上的电影也只是速度的义肢,产生出的新的现代社会的知觉体验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是“消失的美学”。即,电影凭借非在场性和非物质性(速度打破了延续性,外部世界去物质化)存在,并且转瞬即逝于视网膜之上。而电影和现代战争的共通点在于他们都是知觉的战争,所以,知觉的后勤学不是单面的,一方面电影等技术作为一种军事后勤补给一样的知觉装置进行军事侦察和动员等,另一方面战争也影响了电影的发展
法国 电影 电影理论 维利里奥
Cinema and Experience 豆瓣
作者: Miriam Bratu Hans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 10
Siegfried Kracauer, Walter Benjamin, and Theodor W. Adorno - affiliated through friendship, professional ties, and argument - developed an astute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modernity in which technological media played a key role. This book explores in depth their reflections on cinema and photography from the Weimar period up to the 1960s. Miriam Bratu Hansen brings to life an impressive archive of known and, in the case of Kracauer, less known materials and reveals surprising perspectives on canonic texts, including Benjamin's artwork essay. Her lucid analysis extrapolates from these writings the contours of a theory of cinema and experience that speaks to questions being posed anew as moving image culture evolves in response to digital technology.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少有的详细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中的电影理论的著作,克拉考尔,本雅明和阿多诺中又尤其侧重对本雅明的论述。甚至以本雅明为枢纽,沟通其他二者之间的电影论述关系。本雅明一章中将机械复制时代的AURA和一战后贫困的经验相联系,并与之后伯格森对现代成像技术带来的感知和记忆转变相联系,论述米奇的笑声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相勾连,都是从物质-身体出发的现象感知和自上而下的挑战。唯一不足的大概是最后一章阿多诺的确没有前面两人详细。所有的论述最后都统归于辩证影像之下
德国 电影理论
电影的本性 豆瓣
作者: [德]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译者: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非常全面细致的电影理论研究,电影的本质是摄影,物质记录背后探讨的是对现实的揭示,电影性之所在是作为“被找到的故事”,犹如齐泽克最喜欢讲的拉康笔下爱伦坡的“失窃的信”。克拉考尔关注的不是电影能呈现出的现实广度,而是对电影现象背后的各结构的深度解读。电影作为碎片化的日常反应的同时也是有机的整体,电影研究是一种面向现实并介入现实的批判理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在于克拉考尔继承的批判理论中的弥赛亚救赎思想,一条通往乌托邦的道路
1981 克拉考尔 学术 电影 电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