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研究
胡金铨谈电影 豆瓣
作者: 胡金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内容简介
其实,古装片和时装片毫无分别,可能我找故事跟其他的电影同业很不一样,我找故事以它最适宜拍“电影”为原则,有的人找故事要情节好,有的人是要对白好,有的人是为了容易表达,电影因而有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我个人是找那些最容易拿形象来表现的故事。《胡金铨作品与研究系列:胡金铨谈电影》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电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胡导的随笔就和他的电影一样,娓娓道来,古朴确不迂腐,处处透露出一股可爱和超然的气韵。他的文字和他的主角一样虽身处闹市却又心在山湖,虽行于大漠深山之间却又有人间烟火。虽然是重读,却仿佛是老友重晤,跟着他在水湄高山,寺院市街,在想象的中国和武侠中行行重行行
电影 电影研究 电影评论 胡金铨 随笔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电影学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 豆瓣
作者: 丁亚平 2016 - 6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增订版 套装共3册)》系统编选120年来中国电影理论评论文献,认真而严谨,同时对文选对象贯之以历史的理解,在坚持理论学术性与电影艺术和历史视角基础之上,努力增加新的理解的维度。增订版除对原《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进行适当修订外,还新选人近十余年电影学者的代表性论文。
电影理论的价值源于电影及学术思考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编者于每篇文章之前,均写有简要导读。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2019年5月10日 已读
更喜欢运动影像那本;塔柯夫斯基的“镜头的时间压力”,将时间凝固在痕迹之中;对伯格森时间理论的分析引用,不只是最初的绵延是主观的并构成我们的内心生活,更是后期的我们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不是相反——时间在每一刻被分为现在与过去,即过去的现在和保存的过去;对电影叙事的论述有一部分精准预见了超级英雄类商业片的叙事效果,“叙事不再是真实的,亦即它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成为虚构的。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内容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的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现在的共时性或者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deleuze gilles_deleuze 哲学 影像 德勒兹
科幻电影导论 豆瓣
Science Fiction Film:A Critical Introduction
作者: [英]凯斯•M.约翰斯顿 译者: 夏彤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8
科幻电影在当今时代的影响日益增强,本书探索了科幻是如何从各种异质的元素中建构起来,从而成为一种杂交类型的。有别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作者采用了一种历史的和文化的方法来进行类型研究,涵盖了科幻电影的历史发展,并进行了跨国界的电影考察。
本书也挑战了人们对该类型边界的既定认知,涵盖了极大范围的影片,从《月球旅行记》《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等经典的科幻电影,到一些扩展和重塑了类型定义的作品,这种类型关注范围的扩大,既为电影研究的学生、也为科幻电影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认知方式。
2019年6月24日 已读
除了一些翻译各方面都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多电影译名不该百度一下吗?但书本身是不错的,从类型学的角度切入但又不仅仅只谈电影形式,列了专章讨论声音特效演员等电影元素但也联系了文化文本,不仅看到了时代政治和科幻之间的息息相关,探讨了摄影技术发展对科幻电影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书中对六七十年代好莱坞以外的科幻电影如何与其互动做了一个超越国别电影史的探讨。第三部分的想法很有趣,从各个时期科幻电影的宣发,包括预告以及同人文化的生成去理解类型电影如何开疆拓土,成为正典。但读来还是第二部分的类型史更有趣。GET到的一个新观点是,科幻电影走向成熟的转变过程中,也就是科幻理论成熟的时候,女性主义起着一个推动力量。以及,科幻电影的成熟与新旧好莱坞的历史遗传和继承也有很大关系,它和西部片、黑色电影之间的纠缠犹如之后的
电影 电影研究 科幻
经典电影十八讲 豆瓣
作者: 戴锦华 中信出版社 2014 - 5
《经典电影十八讲》为独角兽公开课之“北大课堂”的第二本。本书源自一座难求,被誉为“北大最受欢迎女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从17位导演和数十部经典电影作品切入,从五个角度展示影片精读的基本方法和解读策略,讲述电影语言语法的应用,同时通过解读实践引导读者学习当代电影理论的捷径。本书在深入剖析电影文本的基础上,直面影片所隐含的文化中关于“情感结构”等问题,尝试处理“情感结构”中种种幻象与真实,讨论主体性的呈现,切断电影理论自身历史和现实的脉络,还原它们在东西方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中的原初位置。在与读者品味电影中的智性和感性的同时,分享电影批判的利器。
影像·文学·理论 豆瓣
作者: 鲁晓鹏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按内容分为六辑:文化理论与全球视野、重写中国电影史、华语电影理论之构建、电影与生态、电影个案研究以及现代文学。作者视野开阔,就影视、文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和对话。本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其新颖的观点阐释、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和华语电影的研究成果,而且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