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类
摄影与电影 豆瓣
Photography and Cinema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David Campany 译者: 陈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2019年4月27日 已读
“停止与流动”和“批判性的缓慢”两小节非常好,尤其是讲先锋电影如何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和快速剪辑的时间“凝视”和运动影像中摇摆。摄影在电影的冲击下从转向捕捉“决定性的瞬间”和“孕育性瞬间”到因为对速度的不信任而对瞬时摄影的逐渐冷落,摄影放慢脚步后不再依赖快门的冲动而是镜头的沉着感,刻画事件的后续和痕迹,犹如德勒兹所描写的电影镜头下绵延的静物,象征着接踵而至的变化中那永恒的存在。提到了很多次罗兰巴特,巴特分析《甜姐儿》很有意思,说嘉宝是人们渴望的永恒的柏拉图式的美,她宁静的面容是一种“理念”;赫本无穷无尽的表情则是一个“事件”,而嘉宝脸部周围的镜头具有凝视感,赫本则将各式各样的事件隐含于事件之中。另外巴特提出电影只有脱离运动才能展现真正的本质,对爱森斯坦的“第三种效果”赋予“第三层意义”
南京大学出版社 摄影 未知 电影 电影理论
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 豆瓣
作者: 孙绍谊 2017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第一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行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主要是作者以其中某些观念或理路为基础,对中国电影所做的一些思考和理论回应,着重对国内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19年7月4日 已读
就第三章的科幻和后人类主义而言,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论述和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有点割裂,但将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从内容转到更专注形式上是很有意思的点,即数字技术正在修正改变电影的本体,影像越来越依赖数字人物和赛博格混合体,数字技术时代普通摄影机的缺席与后人类主义思潮坚持的物质实体的缺席互为参照,电影也正是在这种缺席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序言里的情动算提纲契领,所以集子里有几篇从电影现象学入手谈游戏研究的,也有与之相关的生态批判和后人类,媒介变化下的“窗户/银幕/屏幕”的非物质性影像或表现,还有阅读体验最佳的第一章——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理论,西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的现代性与德国传统,核心是人的感官体验变化,有提到波德维尔的质疑,但更认为电影现代性理论有积极意义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类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