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 豆瓣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9.2 (5 个评分) 作者: 凯瑟琳.A.麦金农 (catharine A.Mackinnon) 译者: 曲广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分析了社会权力如何塑造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方式又是如何形塑社会权力中男女的不平等。在广泛的意义上,本书探讨了在智识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性别(gender)差异所具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它是在认识论的层次上探讨性别政治问题。
本书的论述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在两性不平等问题上各自的主张开始,然后,通过以女性地位为中心的性别批判,在认识论的层次上重构女性主义,进而,通过经由法律确认的、更为详细规定的女性的社会建构和待遇,来探讨制度化的国家权力,从而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本书的理论出发点,因为马克思主义这种当代的理论传统,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却敢于正视有组织的社会统治,对此加以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分析,确认系统形成社会规则的社会力量,并寻求既在历史之内又依据历史去解释人类的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真实存在的。它既批判了认为社会不公正是必然的和延续性的观点,又为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全书把社会性别(gender)理解为一种权力的形式,并把权利放到社会性别形式中理解,而非相反。第一个部分是对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交集与争论部分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二者的聚焦点“家庭”以及“家务劳动”,“家庭工资”是一个激进而又妥协的产物(题外话,逃避可耻这部剧真的很可惜,本来可以更深入的)。第二部分是方法论,意识觉醒(揭示男性权利的real不是他宣称的唯一reality而是使自己成为true的虚构)。第三部则是从性与国家权利制度(主要是法律制度的反应)上探讨性别的社会性别化何以被部分男性先天地主导和后天的合法化,社会性别包含性,而非相反(比如强奸因为一种暴力以性的方式实施时,暴力就是性。色情文艺的每一次侵犯都是现实的)。在对现实(real)的批判和寻求变革上,女性主义和马克思又走到了一起
女性主义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麦金农
中国妇女史读本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邓小南 / 王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近些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土,以及妇女史观的多元化,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重新解读或诠释妇女问题成为热门研究。本书所推荐的19篇论文,分别从妇女地位、性别与身体、书写妇女、妇女形象建构、媒体与性别、恋爱与婚姻六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妇女史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妇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4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2月2日 已读
被遮蔽的与被伤害的历史,田野劳作中女性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党和国家曾经承诺过的平等和庇护在家庭劳动和婚姻中是否真的得到了实现,家庭和农村田野这两个领域中鲜明的社会性别要素让女性拥有了与男性截然不同的记忆经历。而在这些领域里,不同身份的女性又遭受过什么,难民时期的童养媳流动,领导作为寡妇彰显的“美德”,《婚姻法》实施背后的积极分子,农民身份下的性别,接生员和旧产婆的冲突,母亲身份背后的话语,女模范如何被创造而非挖掘以及大跃进恶果下田野劳动的女性化。口述史自然有其商榷的地方,但它提供了不同于官方的活的档案。并且这种讲述和记忆因何种感觉结构和记忆组织形态而诞生,想象和“历史记载”中的女性,个人和集体中的自我,50年代新妇女(而非女性)的诞生叙述。内在真相难以探寻下,她们创造出了自己的历史连贯性
历史 女性 妇女史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2019年1月28日 已读
冲着副标题读的,时空的变化和思考也的确是切入点和落脚点,但中间政治经济部分感觉有的只是在堆材料,病理学视角很有趣,社会地理学的背景,中间对本雅明和齐美尔的引用很不错。《铁》对火车和铁道作为一门新技术的出现如何破坏和建立人们的习惯和感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速度的变化使同一时期玻璃建筑似的“几乎不真实的屏障”侵入了对象(自然)和主体(乘客)之间,景观被碎片化的同时“全景视野”成为了新的自我形式,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旅行式阅读”和第二自然的新的地理学,一瞥式的合成哲学出现,瞬间性与关系性的纠缠。这种新的实体制度带来了新的精神纹理,也是碎片化的结果——流通(从生物生理性到社会机构层面)。从此,地点不再具有自主性,而是流通中的点,一个个个体,是流通系统中的商品,而旅客就是包裹。get“都市感知”和光空间
地理 时间 社会史 社会学 空间
现代性的碎片 豆瓣
作者: 戴维·弗里斯比 译者: 卢晖临 商务印书馆 2003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从对碎片化的日常入手,齐美尔从货币理论中生发出的比韦伯更早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合理性的思考,克拉考尔和本雅明则更加关注新媒介尤其是电影在现代性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 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 现代性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作者几个富有创见的关键词是“接触地带”,“文化互化”和“反征服”。萨义德的东方学奠定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但他的东方主义也一直因为本质主义而被批判。普拉特做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建树,虽然都是关注帝国构建意义的历史,但在帝国遭遇互动的纬度上,以一种“接触”的视角,强调双方共同处于一个关系构成的“化”的过程中。霸权想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化材料进行挑选和配置,将资本合法化,正如普拉特自己所说“你怎样将别人的目的地变成自我的家园?”另外,最后一章谈当下全球化的隐喻词“流动”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表征有所启发。被殖民地的后现代不是来自对现代性的枯竭,而是来自对它的愤怒,分析《百年孤独》十分精彩。全书对帝国构建中女性视角的参与的发现和分析非常到位。另外,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和近乎冗杂的分析非常考验人。。。
2017 人类学 帝国 文化 文化史
表征 豆瓣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徐亮 /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表征是生产意义的方式。主要运用两种理论,一派是索绪尔和巴尔特的语言学和符号学,一派是福柯的话语权利的生产。中间提到了葛兰西的霸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相关。从能指与所指的移动中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实物如何成为表征的范例。但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中存在差异性,一种差异性吸引其他差异,共同构成关于“他者”的景观。而差异的标志又是表征实践定型化产生的权利的幻象。理论其实不难,但霍尔通过一步一步地教你写论文,告诉你同样的理论和分析对象,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剖析面以及自己最后的文章完成度之精彩。前四章最佳。第三章利奇的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分析最能体现物与意义之间的转化
传播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符号学
两性 豆瓣
Il y a deux sexes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瓦内特·福克 译者: 黄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这是一本超越“母性”话题,向女性致敬的挥臂呐喊的振奋之作,是继波伏娃《第二性》之后法国女性问题研究的旗帜性著作。本书汇集了安托瓦内特•福克生前关于女性学问题的演讲稿、讲座稿以及访谈材料,本书以精神分析为切入点,界定了女性真正的身份,确立了女性的真正价值,深入探讨了何为女性学,以及这一学科的未来,或者说女性主义的未来又在何方。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我敬佩妇女解放运动中每一位为女性权利而奋斗的前辈。但理论上可探讨的地方太多了。福克坚持和第二性不同的“人生而有两性”;作为精神分析和政治家,福克和拉康等人有过交流,试图用“母神”替代“父神”,将枪口从“父权制”挪到“子权制”,用“子宫嫉妒”对抗弗洛伊德的“阴茎嫉妒”,并以此解释厌女症。在这种思想下,女性的生育被无限上升,子宫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黑暗的大陆,而是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一种孕育新生命的创造性行为,甚至是福克认为的女性“特权”。这固然可以矫正法国女权运动后的部分问题,但本质主义的做法岂不会使女性落入另一个深渊。摧毁一切后要建立的难道是另一个单性化的社会吗?虽然福克本人也说了她的女性学其实也是建立一门生育学,但“把女性从母亲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并不等于“从抑制她生育能力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社会
知觉之门 豆瓣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 Heaven and Hell
7.4 (3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5
◆ “垮掉的一代”“雅痞”“嬉皮”几乎人手一本的不朽经典。在那个时代,赞美这本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 英国伟大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阿道斯·赫胥黎最具献身精神的作品!用迷离的文字记录下了亲自服用迷幻剂之后的超感官体验!
◆ 深刻改变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主流审美!影响力波及文学、美学、神秘学、艺术、设计、音乐、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 催生了迷幻摇滚乐,塑造了Pink Floyd、大门、地下丝绒等迷幻摇滚乐队,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了他们:披头士 | 鲍勃·迪伦 | 大卫·鲍威 | 杰克·凯鲁亚克 | 乔布斯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吕克·贝松 等。
◆ 收入超过30张彩色高清西方名画。
——————————
阿道斯·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麦司卡林,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对幻觉的解读,探讨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终极问题:人脑究竟有没有极限?当利用外部因素打开大脑紧锁的神秘之门,人会不会成为无限?——“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另值一提的是,在阿道斯·赫胥黎临死之时,面临巨大的病痛,他给妻子在纸上努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LSD, 100微克,肌内注射。”
——————————

精彩极了,又富娱乐性。——《纽约客》

赫胥黎将神秘主义归结于药物的作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纽约时报》

这本书指引了无数的嬉皮士“动身上路”。——《每日电讯》
2019年3月17日 已读
赫胥黎服用麦司卡林之后的感觉与随笔。服用致幻剂是为了到达令人沉醉的彼岸世界(难怪会有仙人掌教),赫胥黎认同伯格森关于记忆和感觉的理论——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不是生产信息而是删除信息,也就是减压阀。但赫胥黎认为这些被过滤的信息正好蕴含了世界本然,现实的语言是一种束缚。列举了各种宗教学说中的致幻场景,从原始部落的巫师通灵到大教堂让人炫目的玫瑰花窗。但最有意思的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画家笔下衣料褶皱中蕴含的主观性的分析,现实的明暗不敌致幻的色彩,所以他比起伦勃朗更喜欢马蒂斯。对现实的厌弃让书中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虽然也有提及背后的深渊,但天堂与地狱中地狱的文字实在太少了。赫胥黎的心智自由——人的心智朝向整体宇宙的完全开放,总让我想到特德姜的小说。最后,赫胥黎也的确走向了阿奎那的“倾注的静观”
2017 lsd 社会学 英国 赫胥黎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 豆瓣
作者: 腾讯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开始,知识分子在中国就一直处在国之栋梁和酸腐书生的两极摇摆中。民国至今的百年间,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从群星灿烂到集体失语,再到众声喧哗的巨变。当下中国,大师罕见而公知名污,知识分子处在上难达高层、下难抵民意的尴尬语境。
周国平、杜维明、许纪霖、杨奎松、谢泳、马勇、雷颐、西川、周濂……10多位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直抒胸臆,对于从屈原开始的知识分子定位,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内在的精神追求,士族的没落和传统继承问题,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当下的发声环境、话语权,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以及公众对“公知”的妖魔化等各种大众关注的问题,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回答和反思。作为最有话语影响力的这个群体,他们的思考和声音值得被重视。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2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019年6月17日 已读
诚如作者所说,他以一种肯定粉丝文化的心态在拥抱和研究其中的种种现象;文本的盗猎不是误读,而是一种拼贴挪用以标明自身身份和文化意义的实践,打破后再组装的文本;游猎式阅读区别于霍尔的编码和解码中稳定而单一的阅读立场;除此之外,情感现实主义是一个有趣的概括;还有以弹性橡胶比喻页边书写中对人物的抟捏;具体分析参照的是巴赫金的众声喧哗;对于耽美文本中的情色书写一如作者开头指出的立场一样,多是肯定性的,算是对文化工业式批判的反拨,但这种目的也遮掩了姿势之下的躯体
亚文化 传播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危機時代與主體建構 豆瓣
作者: 張慧瑜 / 张慧瑜 秀威資訊科技 2014 - 1
自2008年以來,在中國崛起與金融危機的雙重背景之中,誰才是定義中國「大眾文化」的社會主體?新世紀之交,「新中產」及「農民工」這兩個社會主體,同時在中國大眾文化的書寫中被突顯:前者被認為是「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及民主化的推動者,而後者則是在社會想像中佔據邊緣位置的弱勢群體及「差異性」存在。如果說「新中產」是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獲益階層,那麼農民工/新工人就是九O年代以來,支撐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廉價勞動力;前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成為消費社會的「主人」,後者則隱藏在消費主義舞臺背後,是不可見的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者。這兩個社會群體都是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人」,他們如何被突顯,又是如何佔據了各自舉足輕重的位置?本書從多個在電視節目、雜誌、報紙上「火紅」的現象切入,深入探討大眾傳媒如何把「新中產」/「公民」想像為社會主體、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想像為被救助對象的意識形態,並從而論證新主流文化如何重塑自身的內在意涵。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大众文化中,新中产作为消费主力一直是研究中心。这本书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景观中的差异性存在——农民工,他们是消费主义舞台背后不可见的全球化的生产者,二者都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转型中的“新人”。正如城市建筑中工地被绿色帷幔所包裹,高档酒店却用透明玻璃有意暴露,消费者/生产者身份不仅发生断裂,且后者被隐藏,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生产者身份也渐渐被遗忘。草根成名(放在今日就是主播成名了)和诸如《舌尖上的中国》种种意识形态幻象和奇观想象提供的当然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和拒绝,但也不是欺骗的幻象,而是一种精心编织和维系的“异化”空间,是动荡不安的现代生活的补充。在本书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中,大众文化成为国家/资本多重力量交汇地,在此之上,主流意识形态重构,社会主体被形塑
2014 台版 大众文化 张慧瑜 当代中国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2019年3月26日 已读
自我的感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抵抗现实世界中使事件和体验充满意义。和病痛,情感,身体一样,自我的体验和话语也存在文化建构的问题。身体作为承载自我体验,交流情绪和社会问题的场所,它所产生的含义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生理组成的一部分。思考身体是如何被体验的,我们是如何被社会化来体验自己的身体的,考察中国人对身体的体验相对于西方的独特性,是我们思考现代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的重要纬度。唯一的缺点大概是书中那么多引用,竟然没有脚注也没有参考文献
人类学 凯博文 医学 医学人类学 心理学
男性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政 / 张颖 译者: 王政 / 张颖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男性研究》写到,“男性研究”是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学科框架内逐渐发展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将男性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拓展出主题多样、开放的领域。《男性研究》选取“男性研究”领域一系列前沿论文,试图集中呈现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概念、分析视角和框架、方法。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区分了maliness(男人气质),manhood(男人身份),masculinity(男性特质),masculinity的现代性在于被现代科学和文化高度本质化和普适化。中文引进时没有做细致的区分,以至于manhood经常被忽略和误译。思考“霸权男性特质”(hegemonic masculinity)和“男人的霸权”(the hegemony of men)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着眼和立足于intersexuality
女性 性别史 性别研究 王政 男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 豆瓣
Marxism and the City
作者: [美] 艾拉·卡茨纳尔逊 译者: 王爱松 2013
由于在东欧失败,在西欧受损,并且缺乏博学或通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统治指南已经衰落。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虽然即使在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批评资源,但为什么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作为社会和实践理论,在其整个发展的时间跨度中,马克思主义对城市谈论得相对较少。此外,在20世纪末,城市本身已经变得蔓延开来、模糊不清(像伟大的可汗地图集最后儿页上的城市),甚至也许走到了根本没有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范畴的一步。
2019年4月2日 已读
虽然是理论介绍,但其实应该读了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和马恩西马再看会比较合适。比起哈维更喜欢卡斯特尔,大概是卡又和雷蒙威廉斯的研究方法很像,城市“是由其空间的大小的和它过去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所组成……当记忆的潮水涌入时,城市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浸满记忆的汁液而随之膨胀……当然,城市不会诉说自己的故事,只会像掌纹一样地秘而不宣,将其刻写在街道的转角、窗户的格栅、台阶的扶手、避雷针的天线、旗杆的顶端之上,城市的一肢一节依次留下了抓痕、刻痕和涡卷形的痕迹”
城市研究 社会学 空间 艾拉·卡茨纳尔逊 马克思主义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 豆瓣
Juvenesce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Our Ag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译者: 梁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罗伯特·波格·哈里森著 梁永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426 定价:36.00元
读哈里森的书就像是在一条小径上漫步,穿过一座细心灌溉、大量播种和阳光斑驳的树林……就像打造一座花园那样,它带给你的惊奇是无止境的:过程就是一切。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哈里森是当今最优秀的文评家之一。他极其渊博,心胸宽广,热情洋溢而充满好奇心,有着多方面的修辞天分。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本书是对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天才”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发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
作者自科学借来“幼态持续”(neoteny) 的观念( 指将幼年生理特征保持至成年),又把它扩大应用至文化领域,大力论证“青春”是文化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他又看出战后席卷西方文化的“返老还童”现象,乃人类文明史前所未有。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远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成熟,但同时又愈来愈趋于年轻化,如此两极化的剧烈变动可能会打乱历史连续性,将人类未来带入不确定的领域—一个与过去全然断裂的不可知世界。
肉体与石头 豆瓣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唔,三星半,也许作为通识类读物可以给五星。从古希腊身体的图像(凝视与观看)与时间(基督与声音),到文艺复兴商业冲击下的同情伦理和恐怖隔离,再到新城市畅通的另一面即冷漠,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息息相关,立意和切入点很好,只是最后结论进入一种宗教信仰式的论述——人类只有回归感觉和身体才能得救,但是历史分析与结论落实之间的飞跃没有完成,以至于看完总觉得差一口气
历史 城市 建筑 建筑史 文化
乡土中国 豆瓣
9.3 (43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 豆瓣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概述了身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创新框架来分析具身体现,融贯了有关该主题的古典探讨与当代研究,力主将身体解读为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并在此基础上铺陈一系列具体分析,从经济、文化、社交、工作到运动、音乐、技术,将身体与多个领域联系到一起,为研究者聚焦主题,引初学者进入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