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相关
再见语言 (2014) 豆瓣 TMDB
Adieu au langage
7.2 (49 个评分)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演员: 海洛依丝·戈多 / 卡迈勒·阿德里
其它标题: Adieu au langage / 告别言语(港)
开始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一个单身的男人, 他们相爱,吵架,哭泣。 一只狗,在城市和郊外游荡。 时光飞逝。 男人找到女人。狗遇到他们。 然后第三个人物出现。 前夫破坏一切。 电影第二部分开始, 和第一部分一样, 又不尽相同。 人类变成隐喻。 结束于狗叫,和婴儿哭泣声。
——来自@快雪时晴 翻译的戈达尔《再见语言》手稿
2019年12月15日 看过
对技术刻奇尤其是3D的嘲讽,但激进的表达和挑战中又带有诗意的思考;对影像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影像,语言只能用语言来摧毁;翻译的再见似乎还有江湖再逢的感觉,看到一个说法是应该是永别,不过再见也恰到好处的翻出了语言的重生(结尾狗学会了语言,他成为了海报上凝望远方的主角);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结尾对科幻的引用,一个是玛丽雪莱创作科学怪人,一个是特写镜头中的那本科幻小说《A的结束》(同样是不遵循规则穿越时空);技术与诗意中间穿插了政治的枪声和隐喻的对话
2014 科幻相关 让-吕克-戈达尔
活死人之夜 (1968) TMDB 豆瓣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7.3 (96 个评分) 导演: 乔治·A·罗梅罗 演员: 杜安·琼斯 / 朱迪丝·奥迪娅
其它标题: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 恶夜活跳尸
在一场意外中,芭芭拉(朱迪思·欧迪 Judith O'Dea 饰)和哥哥遭到了丧尸的袭击,这些活死人个性凶残样貌可怖,在它们的脑袋里,只装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吃”。受伤的哥哥不幸感染了病毒成为了丧尸中的一员,悲痛和恐惧之中,芭芭拉逃进了一间民宅内,在那里,她遇见了同样在此躲避丧尸的本(杜安·琼斯 Duane Jones 饰)。
藏在这间屋子里的并不止芭芭拉和本两人,汤姆(Keith Wayne 饰)、朱迪(Judith Ridley 饰)、哈里(Karl Hardman 饰)和海伦(Kyra Schon 饰)等人纷纷加入了避难的队伍,面对屋外越来越多的丧尸,众人知道,如果不能主动出击,那么只有死路一条。搜集仅有的武器,封锁门窗,在这一危急时刻,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战斗着。
2020年6月27日 看过
结尾加一星;开山立派之作,从此恐怖片离不开血腥和虚无;但更重要的是对理性的悬置,突出表现在“疯女人”形象;粗糙的表演和廉价的特效在今天看来反而是一种有趣的尴尬,一种观影趣味;僵尸作为文化工业中的重要形象以社会结构的残余登上电影舞台,在身份和社会意义之外从内部叛变,结合了吸血鬼的死忘重生又兼具丧尸的部分特点,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独有形象;地下室的三层隐喻让人想到齐泽克对希区柯克的解读
1968 活死人 科幻相关 美国
电影 (1965) 豆瓣 TMDB
Film
7.6 (11 个评分) 导演: 阿兰·施耐德 / 塞缪尔·贝克特 演员: 巴斯特·基顿 / Nell Harrison
其它标题: Film / Film
Samuel Beckett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 - 1989)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1906 年4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中产阶级家庭,曾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研究拉丁系语言并受聘为讲师。1931~1937年游历欧洲,后定居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不顾爱尔兰公民应守中立的规定,参加法国抵抗运动,后被迫避居非占领区。战后他曾短暂返回爱尔兰,1945 年秋又回到巴黎,主要以法文写作, 剧作有《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结局》(Endgame),以及《快乐天》(Happy Days)等。

贝克特的剧作没有具体的社会主题,他极力排除现实主义,剧作没有故事情节和真切的心理刻画、具体的环境描写、含义实在的对话,他排除一切传统的戏剧程式,因而被称为反戏剧或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代表作,旨在讽喻人生的荒谬和希冀的无益。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是当代最著名的荒诞剧作家。
俄罗斯方舟 (2002) 豆瓣 TMDB
Русский ковчег
7.3 (152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演员: 谢尔盖·德雷登 / Mariya Kuznetsova
其它标题: Русский ковчег / 俄国方舟(港)
一名当代电影人与另一个来自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Sergei Dontsov 饰)发现自己置身于圣彼得堡的一座古老的宫殿中,周围的人完全看不到他们。两人结伴在宫殿中徘徊,见证了暴怒的彼得大帝用鞭子抽打他的将军;凯瑟琳女皇的私人生活;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后的晚餐以及1913年最后一场辉煌盛大的宫廷舞会。短短100分钟内,亲身经历了俄国200多年的历史……
本片荣获2004年阿根廷影展最佳外语片奖、2003年德国相机奖剧情片荣誉奖、2003年西班牙奇幻电影奖最佳男主角(Sergei Dontsov),最佳剧本和最佳导演、2004年尼卡奖最佳美术指导、2003年旧金山影评人协会荣誉奖、200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视觉奖。
2019年8月4日 看过
一镜到底的电影,形式的创新背后是深深的眷恋和怀旧。被呈现出来的历史是博物馆性质的,但又掺杂着舞动的少女和交际的青年男女。导演像是收藏家,展览出他心中的怀旧。手持镜头的运动,第一人称视角和偶尔的俄式幽默让电影显得不那么冗长。最后镜头的时间之海加一星
科幻相关
总统班底 (1976) 豆瓣 TMDB Min reol
All the President's Men
8.5 (102 个评分) 导演: 艾伦·J·帕库拉 演员: 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雷德福
其它标题: All the President's Men / 惊天大阴谋
根据水门事件揭发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所写自传改编的电影。二人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水门事件里,他们历尽艰辛揭开政治黑幕,人物和事件一同成为美国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由五名盗贼开始,他们潜入水门大度行窃。本来是一桩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却在Bernstein(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饰)和Woodward(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饰)的追查下,最终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矛头直指总统尼克松。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主编本·布莱德利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记者的这边,Bernstein和Woodward得以继续追寻事件真相,得到了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辛后,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
2019年9月13日 看过
《华盛顿邮报》标题下的“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虽然音效绝佳,在当年奥斯卡也获奖,也非常喜欢最后一个镜头,打字机声音实现了时空和叙事的双重剪接,但更中意的还是对新闻记者调查的细节呈现。如何拍摄一件震惊了美国人并且他们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关键在于细节,那些被人忽视的螺丝钉如何被逐渐扭动最后松动出了大结局的定案声响。一整部影片都是对真相最锲而不舍的追逐,但不是无厘头式的主角热血,是一次次谈话技巧的调整,是永远不停的电话与登门,是一张张被揉进角落又被再次发现的清单,是对一则消息不同独立信息源的追溯,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后对报道文字的雕琢与考量,克制而又热烈的电影叙事
1976 科幻相关 美国
圣地亚哥在下雨 (1976) TMDB 豆瓣
Il pleut sur Santiago
9.1 (14 个评分) 导演: 埃尔维奥·索托 演员: John Abbey / 毕比·安德松
其它标题: Il pleut sur Santiago / It's Raining On Santiago
智利导演埃尔维奥·索托作品,七十年代法国政治片,影片以智利73年9·11这一天纵轴,记述了阿连德总统当选、执政到献身的日子,几乎当时所有的法国一线影星都出现了这部现实主义诗篇。
2019年9月14日 看过
一部关于声音政治的电影,看的是智利,但想到的却又不仅仅是智利。施洛特贝克对于1973年的这场革命说是在自上而下的先锋运动和自下而上的草根革命运动之间的挑战,是一种“日常革命”,人们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既不是揭竿而起的土匪造反也不是喊口号的学生空想。阿连德的乌托邦政策和全盘国有化自然有很多问题,但这也不是这部电影讨论的重点,毕竟作为一个无名的智利导演,点开导演界面,只有这一部出名,众多欧洲明星却自愿拍摄,由智利军事政变两年后还在冷战时代的法国和保加利亚合拍,这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冲动般的存在。电影最后和聂鲁达相关,阿连德死去那天他说“一切都完了”。但波拉尼奥说“我这一代智利人是勇士吗?是的,是勇士”
1976 智利 科幻相关
大理石人 (1977) TMDB 豆瓣
Człowiek z marmuru
8.3 (19 个评分) 导演: 安杰伊·瓦伊达 演员: 耶日·拉齐维沃维奇 / 克里斯提娜·杨达
其它标题: Człowiek z marmuru / Man of Marble
影片描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雄心勃勃,立志拍一部以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为主角的传记性记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为了弄清楚主人公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阿格涅什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还访问了当时历史发生时的一些关键人物。最后她找到布尔科特的儿子,得知这位曾经被称为大理石人的英雄已经死了。就连公墓的墓碑上都没有留下布尔库特的名字。“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动期间,布尔库特丧了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迹。从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个幽灵。”
影片的题材颇为大胆,收场对主人公命运的说明曾遭剪刀伺候。旨在通过一个国家宣传机器制造模范工人的神话,揭露了压制自由的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纯真百姓的欺骗,用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让人联想到70年代的状况。本片导致瓦依达多年被禁止拍片,但在数年后仍然拍出了续集(铁人)。
2019年10月4日 看过
叙事嵌套,有关纪录片的生产与实践,制造典型(这一部分其实看十七年更鲜明,从这一点看东方社会主义共享了部分符号与话语),在影像之间还原形象,在破碎之中拼贴完整。原来剧本里女导演只是穿针引线的工具者,但最后呈现出来却成为比大理石人更加相主人公的“英雄人物”,尤其是最后的低角度镜头。最喜欢的是老摄影师说需要固定摄影机才能拍摄时,阿格涅什卡拿过摄影机用她的彩色手持长镜头展现雕塑,身体时而前倾时而后仰,决定果决,标志着和最开始依靠蒙太奇剪辑的黑白影像以及依靠定点镜头的老一辈影人的不同
1977 安德烈·瓦依达 波兰 科幻相关
玩乐时间 (1967) 豆瓣 TMDB Min reol
Play Time
8.8 (372 个评分) 导演: 雅克·塔蒂 演员: 雅克·塔蒂 / Barbara Dennek
其它标题: 嬉戲時間 / 遊戲時間
去巴黎办事的于勒先生(雅克·塔蒂 饰)刚到巴黎就被超级现代化的世界博览会大楼震惊了。于勒先生很快就迷失在这座叹为观止的高科技大楼中,精妙绝伦的最新先进设备、流光溢彩的博览会景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顾客,都让于勒先生大开眼界。当于勒先生终于想起要去找办事的人时,天已渐黑。谈完公事,于勒先生来到了刚刚装修好的夜总会。午夜魅影,恍如白昼,里面的男男女女兴致正高。自然,于勒先生也加入了他们的狂欢队伍。于勒先生更一时兴起,把刚刚装修好的屋顶装饰弄了下来,屋内一片狼藉。怎知客人们非但没有觉得扫兴,反而玩得更加疯狂……清晨,狂欢一夜后的巴黎别有一番韵味。
2019年12月26日 看过
于洛先生是真正的游荡者,没有确定的社会身份和明确的连续意图,消遣取代了膜拜。只不过背景从拱廊街换成了塔蒂城,在电影里空间总是随着秩序的分解—重构而不断更新组合,而这种空间叙事又通过塔蒂独特的电影调度达成,比如中全景出现时的音效隔离和多视点人物同时出现
1967 法国 科幻相关 雅克·塔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