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2019年1月28日 已读
冲着副标题读的,时空的变化和思考也的确是切入点和落脚点,但中间政治经济部分感觉有的只是在堆材料,病理学视角很有趣,社会地理学的背景,中间对本雅明和齐美尔的引用很不错。《铁》对火车和铁道作为一门新技术的出现如何破坏和建立人们的习惯和感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速度的变化使同一时期玻璃建筑似的“几乎不真实的屏障”侵入了对象(自然)和主体(乘客)之间,景观被碎片化的同时“全景视野”成为了新的自我形式,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旅行式阅读”和第二自然的新的地理学,一瞥式的合成哲学出现,瞬间性与关系性的纠缠。这种新的实体制度带来了新的精神纹理,也是碎片化的结果——流通(从生物生理性到社会机构层面)。从此,地点不再具有自主性,而是流通中的点,一个个个体,是流通系统中的商品,而旅客就是包裹。get“都市感知”和光空间
地理 时间 社会史 社会学 空间
空间的语言 豆瓣
作者: 劳森 译者: 杨青娟 建工 2003
《空间的语言》介绍了:这部独特的理论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事的建筑空间理念论述。布莱恩·劳森用最精炼通俗的语言对这个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打破了以往许多设计理论家们复杂而抽象的专业术语的禁锢。从前“空间”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寻求激发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途径来进行设计:建筑和城市空间被视为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现象;空间亦能容纳、分离、构成、促进、提高甚至褒扬人类的行为。布莱恩·劳森 谢匪尔德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系主任,曾著有《头脑中的设计》《设计师的思考》等书。
思考建筑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皮特·卒姆托 译者: 张宇 中国建筑工业 2010 - 9
《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内辑录的多篇文字曾被译为中文,并刊载在国内建筑专业杂志上。《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思考”一词没有用静时态的“thought”,而使用显示着动态过程的“thinking”,卒姆托在此意指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所有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为彼得•卒姆托建筑思考的沉思品质提供了证明,这种品质有材料的美感、尺度的精确模制化、抽象构图的纯粹性、完美细部的快感、以及建筑与自然之间动态的联系共同构成。卒姆托的建筑将色彩范围控制到光与影的尾差之中约束了光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通过增强建筑的形体与体谅的感觉强调了建筑物固有的严密与精确。这些照片所展现的建筑抽象的美感恰到好处地解说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句:“‘简洁’修饰着美!” 为了设计一幢与生活感性相联的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远远超出形式和构造的层次来考虑。《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自第1版脱销数年以来,在此第2版中增加了三篇新论文:“美是有形式的吗?”,“现实的魔力”和“景观中的光线”。《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不仅由Hannele Graulund重新排版,还新增了卒姆托在哈尔登斯坦新家和工作室的彩色照片,由Laura Padgett本人亲自为此书摄影。在文中,彼得•卒姆托表达了他设计这些建筑的动力,是出于我们自身多方面的感受和理解,并拥有了强大和正确的表现方式和人格。同样的宁静平和的感觉也同样体现在《思考建筑(原著第2版)》的姊妹篇《氛围——建筑环境》一书中。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当你走进一个建筑时,它的氛围将你慢慢包裹,有如一滴水穿过烟雾,最后可能沉溺海洋,也可能毫无声息,是建筑在凝视你
卒姆托 建筑 建筑理论 文化 空间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 豆瓣
Marxism and the City
作者: [美] 艾拉·卡茨纳尔逊 译者: 王爱松 2013
由于在东欧失败,在西欧受损,并且缺乏博学或通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统治指南已经衰落。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虽然即使在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批评资源,但为什么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作为社会和实践理论,在其整个发展的时间跨度中,马克思主义对城市谈论得相对较少。此外,在20世纪末,城市本身已经变得蔓延开来、模糊不清(像伟大的可汗地图集最后儿页上的城市),甚至也许走到了根本没有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范畴的一步。
2019年4月2日 已读
虽然是理论介绍,但其实应该读了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和马恩西马再看会比较合适。比起哈维更喜欢卡斯特尔,大概是卡又和雷蒙威廉斯的研究方法很像,城市“是由其空间的大小的和它过去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所组成……当记忆的潮水涌入时,城市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浸满记忆的汁液而随之膨胀……当然,城市不会诉说自己的故事,只会像掌纹一样地秘而不宣,将其刻写在街道的转角、窗户的格栅、台阶的扶手、避雷针的天线、旗杆的顶端之上,城市的一肢一节依次留下了抓痕、刻痕和涡卷形的痕迹”
城市研究 社会学 空间 艾拉·卡茨纳尔逊 马克思主义
從「身體」到「世界」 豆瓣
作者: 顏健富 臺大出版中心 2014
當傳統中國的天圓地方「天下觀」崩壞,新的「世界觀」建立,
作為時代結構一環的小說文本,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以「概念地圖的轉變」此一觀點,直探晚清小說之核心,
開展了一個晚清小說研究的新視角與新典範。
愈是知識遽變的時刻,愈能牽動歷史鏈上的文化信碼,使得原本穩定的所指與能指鬆動、斷裂、重組,反映知識圖譜的轉型。本書從文學的視角觀察晚清小說敘事如何接受、置換與剪裁「身體/國體」、「冒險」、「忠義」、「烏托邦」、「世界」等概念。這些自文化傳統翻陳出新,或吸取西方術語而展現新貌的概念,寄寓著澎湃洶湧的時代思潮,時而反思當下的桎梏困蹇,時而想像未來的重振雄風,銘刻近現代中國的掙扎困頓與憧憬期許。
本書文字暢達,論述緊密,在結構上極具統一性與完整性,亦有高度的可讀性。全書各篇剖析晚清小說折映的概念地圖,發掘過去乏人問津或隱而未顯的材料議題,挖掘縱橫交錯的文化思潮,突破以往的研究疆界,呈現晚清知識、文化與文學的轉型軌跡,是一部深具學術分量的研究著作。
名家推薦
研究晚清文學,十分辛苦,必須閱讀大量作品,滄海撈珠,難得顏健富教授抓到了一個最關鍵性的空間問題,並找到被忽略但值得我們重視的「冷門」作品,細加分析,將之置於晚清到民初的文學史脈絡中,功力深厚,也功不可沒。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2019年5月2日 已读
晚清科幻小说的范式研究中目前看到的最好的,观念研究以前李欧梵和王德威写的就很不错~文献查找和理论应用都很不错,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引文给了我一些启发(就是有些是自己想写的果然又被写过了orz)
古典文学 文學研究 晚清小说 晚清文学研究 空间
我们的“异托邦” 豆瓣
作者: 石艳 2009 - 7
《我们的“异托邦”:学校空间社会学研究》讲述了:学校空间,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于学校都有一种爱或恨的情绪。当我们身处或者脱离其中,学校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象,它可能是积极的,“学校是一片净土”;也可能是消极的“学校像一个大的监狱”。不管意象如何,我们可以说:学校空间是真实的,它不但在物理层面上是真实的,在成员的情感上也是真实的,但是作为净土营造出来的孤岛,社会期望中的“象牙塔”,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学校空间又是矛盾的。如何理解这种真实的矛盾,也许一种“异托邦”的思象之旅可以做也一点启发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