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
礼教下延之后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 - 3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导语:儒家伦理是一种生殖中心伦理。近年来中国内地赞扬传统文化形成潮流,有一种说法,“先秦儒家创建文明社会新文化的过程,就是努力建设新的人性,彻底唾弃旧的兽性的过程。”从孔子起就强调“只有礼(男女有别)才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①这种老生常谈经不起推敲。人兽之一大别的确是社会人不得不遵从一系列性禁限,但兽只有性(性冲动、性行为),色情化的性却是人类特有的。正是人的仁义良知等社会意识,把生物式的性冲动变为一个人独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混合体——色情。
2017年4月29日 已读
赵老师讲文化比讲叙述学好很多
这本书简直就是惊艳
每一篇文章都有可以琢磨的地方~
文艺理论 符号学 赵毅衡
艺术问题 豆瓣
Problems of art
作者: [美] 苏珊·朗格 译者: 滕守尧 南京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20世纪西方美学一个重要流派——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作之一。《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是朗格集中阐述其美学思想的主要著作,共同指向她独创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即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问题》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提出艺术应当表现“生命的逻辑形式”,并将这种生命形式的基本特点概括为有机性、运动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进而认为艺术创造应当把握这些特征、自觉运用艺术直觉捕捉艺术形式与生命的逻辑形式之间的“象征性联系”,创造出“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幻象符号。和《情感与形式》的系统论述不同,《艺术问题》由十篇演讲稿构成,易于理解。
2018年11月2日 已读
苏认为艺术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情感不是个体的,是人类的,是一种较为发达的隐喻或一种非理性的符号,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意识本身的逻辑,即逻辑形式(不是从体现它的艺术品中抽象出来的),也是生命的形式(艺术结构和生命结构有机统一的相似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幻象,是每种艺术自己的幻象而非材料和技巧决定了艺术的分类。比如音乐是时间的幻象,而绘画是空间的幻象。但这些幻象都体现了矛盾而混融的情感。情感与表现是本书的核心。书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我觉得是“某种艺术之所以会在全盛期促进文化的发展,基本原因是它为情感赋予了新的形式”,而我对新的形式如何产生以及背景表示很有兴趣
文艺理论 符号学 艺术理论 苏珊·朗格
表征 豆瓣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徐亮 /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表征是生产意义的方式。主要运用两种理论,一派是索绪尔和巴尔特的语言学和符号学,一派是福柯的话语权利的生产。中间提到了葛兰西的霸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相关。从能指与所指的移动中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实物如何成为表征的范例。但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中存在差异性,一种差异性吸引其他差异,共同构成关于“他者”的景观。而差异的标志又是表征实践定型化产生的权利的幻象。理论其实不难,但霍尔通过一步一步地教你写论文,告诉你同样的理论和分析对象,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剖析面以及自己最后的文章完成度之精彩。前四章最佳。第三章利奇的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分析最能体现物与意义之间的转化
传播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教程 豆瓣
作者: 马睿 / 吴迎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
- 编辑推荐 -
理论,但不枯燥;深入,却能浅出:是一部教材,但不仅仅是一部教材
本书为赵毅衡、饶广祥主编“符号学•学科系列”之一。
众所周知,符号学是一种较为艰深的理论,但作为一部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电影文本详加探讨的教材,全书从电影符号学的学科建构、电影文本的符号学研究、电影符号学研究空间的拓展诸层面入手,对作为电影文本之符号的影像、声音、话语与文字及伴随文本一一进行了剖析,同时,又对电影叙述的主体、结构和电影符号的观众接受与社会生产做出了细致的讲解,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词句畅达,质量可谓上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选用了大量的电影文本作为研究实例,生动、详实,避免了纯理论可能带来的枯燥和乏味,且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为两讲,分别介绍电影符号学的学科概况和学科史:第一讲说明电影符号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基本概况;第二讲介绍电影符号学的形成、发展、争议,以及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接受。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共九讲,系统介绍电影符号学的基本内容,不仅包括前人的相关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运用符号学的新成果对电影中的各种符号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也为大家运用电影符号学解读电影文本提供一些范例。其中,第三、四、五讲分别讨论电影符号的三种主要类别,即影像符号、声音符号、语言符号。第六讲引入伴随文本的概念,从广义上来理解电影符号,把存在于电影文本之外,但也对电影表意产生影响的符号文本视为电影符号,以便认识电影文本意义生成的复杂性和社会性。第七讲从符号组合的角度分别讨论蒙太奇和长镜头在构成电影文本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八、九讲主要介绍电影叙述学。在电影符号的表意机制中,叙述是最重要也最常用的一种,而且具有征用其他一切表意机制的特性,同时电影叙述的发展也体现了叙述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对自身叙述能力的极大拓展。因此本书分配了两讲的篇幅来讨论电影叙述的问题,第八讲介绍电影叙述者、电影叙述角度的相关理论;第九讲介绍电影叙述的时空性结构和影像结构的相关理论。以上是从符号编码的角度讨论电影文本的意义生产,是关于电影文本的内部研究。以下两讲则是电影符号学的外部研究:第十讲从解码的角度讨论观众对电影文本的意义再生产;第十一讲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电影作为社会符号文本的性质。
第三部分即第十二讲,在对德勒兹电影理论和当前电影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电影符号学可以从哪些方面拓展研究空间。设置这一讲的目的是打开视野,从电影符号学之外来审视这一学科,引出关于电影和符号的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