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2012) 豆瓣 TMDB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8.9 (132 个评分) 导演: 索菲亚·菲尼斯 演员: 斯拉沃热·齐泽克
其它标题: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 齐泽克电影指南:意识形态篇(港)
電影《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是由斯洛文尼亞的哲學家、拉康精神分析專家斯拉沃熱‧齊澤克編寫劇本及主演、由蘇菲‧費因斯(Sophie Fiennes)執導。如齊澤克的另一部《變態者電影指南》一樣,它透過穿梭於著名的電影場景之間來勾勒出一個理解藝術和世界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是某種意義下一部「紀錄片」。
2019年2月13日 看过
“电影是终极的‘变态艺术’,电影不向你提供你想要的东西,它告诉你怎么欲望。” 所以老齐告诉我们享受你的症状吧;左手批判理论,右手弗洛伊德,但核心是拉康的纪录片;很多时候我都觉得精神分析很牵强,但不妨碍我觉得这种close reading做的很棒,从理论应用和细致程度上来说
纪录片 齐泽克
齐泽克! (2005) 豆瓣
Zizek!
8.0 (25 个评分) 导演: 阿斯特拉·泰勒 演员: 斯拉沃热·齐泽克
其它标题: Zizek!
Slavoj Zizek
2019年8月22日 看过
两种乌托邦;Marxist surplus-value, Lacan’s object petit a as surplus enjoyment, the paradox of the superego. The more you have, the more you want, the more you drink, the more you are thirsty, the more you obey the superego, the more you are guilty——膝盖中了一箭;哲学是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The left needs a new answer和We want revolution without a revolution(中间一度半裸躺床上接受采访hhh)
纪录片 齐泽克
无花果叶:历史上最大的遮羞布 (2011) 豆瓣
Fig Leaf: The Biggest Cover-Up in History
导演: 罗茜·舍伦贝格 演员: 斯蒂芬·史密斯 / Aurelie Perraut
其它标题: Fig Leaf: The Biggest Cover-Up in History
【纪录片. 无花果叶:
历史上最大的遮羞布.Fig.Leaf.The.Biggest.Cover.Up.in.History.2011】
最著名的遮羞叶片在亚当夏娃身上。从Michelangelo、Bernini、Rodin直到现代艺术,本片回顾两千年来西方艺术和伦理的变化。
2018年8月15日 看过 由雕塑中的裸体看艺术史,以小见大。从《圣经》开始,人类主体意识觉醒后,裸露便是邪恶的。此后,裸体只有在表达邪恶和地狱时才能出现。知道米开朗琪罗打破了这个“正确的场合”,一切都化为了美,即用外在美表达他心中的内在美。但当时的宗教人士仍有异议,强行遮盖。米开朗琪罗的风格被后来的贝尔尼尼继承,但贝继承的是裸体的倡导性,在裸体关键处,贝仍然遮盖,不过他采取流动性的扭结半遮,虽然遮盖却更令人好奇。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王的偏好让遮盖重新成为主流。不过,女王的决定也很快遭到抵制,The French came
bbc 纪录片 艺术
从纳粹手中救出的孩子们 (2016) 豆瓣
Children Saved from the Nazis: The Story of Sir Nicholas Winton
9.8 (17 个评分) 导演: Matej Minac 演员: Joe Schlesinger
其它标题: Children Saved from the Nazis: The Story of Sir Nicholas Winton
二战前夕,温顿是伦敦的一个股票交易员,途经捷克时,温顿发现一大批被纳粹扣留的犹太儿童。他游说德国军方放过他们,并交给他运往英国,救助工作危险而艰辛,最终他动用各种关系,用8列火车救出了669个孩子,并将这个秘密保守了半个世纪;而孩子的父母,很多都未能活着走出集中营。
2019年2月2日 看过
纪录片其实拍的很克制,只是在讲述和呈现,但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上一次看哭似乎是战长沙里面的岳老爷子风骨长存的地方,战争和历史总是能轻易让人卸掉伪装。正是Mr.Winton这样的人存在,我才相信这个世界有黑暗,也有灿若星辰。想知道那个女间谍的故事,大概谁都没有想到那25名孩子真的能够成功到达瑞典。可惜她也从此消失了
2016 bbc 历史 纪录片 英国
三级片:香港剥削电影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 豆瓣
Category III: The Untold Story of Hong Kong Exploitation Cinema
6.6 (19 个评分) 导演: 卡鲁姆·瓦德尔 演员: 陈翊恒 / 甘国亮
其它标题: Category III: The Untold Story of Hong Kong Exploitation Cinema
Until the end of the nineties, the Hong Kong cinema that explored the limits of sex and violence without shame was labeled "category III". Calum Waddell's new documentary, an exhaustive investigator of the mysteries of genre film, is immers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archival images, in one of the most wild and exciting popular film cycles.
2019年2月1日 看过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采访合集,而且采访的内容不是干货满满,更多是迷影个人抒发。中间几段秋生的采访是最精彩的。给三星有回忆作祟,看完全片的动力是中间穿插的各种电影片段,勾起那段好奇cult片的“变态”观影时期的记忆
港影 纪录片
色咪咪 (2014) 豆瓣
Pornography
导演: Eric Ledune / Charlotte Marie
其它标题: Pornography
“那些名副其实的演员认为演色情片的人称不上演员,但总得给他们个叫法,否则没法报税,那会儿他们被称为‘杂技演员’”。法国幽默动画短片《色咪咪》讨论我们关于“色情”话题一直想了解却从不敢问出口的一切:“色情”究竟该如何定义?为什么展示性行为比展现谋杀更不成体统?何为猥亵?搬演的匿名街头采访穿插具有明显超现实和波普色彩的质朴艺术斑斓影像,让关于色情问题或严肃或挑衅、或离奇或传统的意见相互碰撞,既是对自由表达和自由意志的呼吁,也部分讽刺了西方社会处理该话题时的伪圣作风。(小易甫字幕组)
2018年12月21日 看过
bravo!用了大量的真人实拍转描,拼贴,手绘,照片,波普,以及和这个主题无比契合的全程马赛克。从色情和情色开始,“杂技演员”只是个引子,其后,大众文化,军事,政治,性别,宗教,哲学所有话题都在各种人群的谈话中浮现。不过比起妙语频出的拼贴,我最喜欢的是没有旁白部分的动画。按,看这个最开始是因为它是“动画纪录片”
动画纪录片 法国 纪录片
艺术的追寻:李安谈胡金铨 (2016) 豆瓣
Ang Lee on a Touch of Zen
8.6 (14 个评分) 演员: 李安
其它标题: Ang Lee on a Touch of Zen
2018年12月23日 看过
安叔说老胡的空间美学和神韵影响了他,基本侧重电影本身。强调剪辑的运用,蒙太奇和中国自然美学的融合,艺术的先锋,诗意的留白,京剧的表演,鼓锣的配乐,服设的考究,光影的追求,画面的安排,文化的意蕴。一句话,论技术如何表现中国艺术和美。但其实,从上海到香港再到台湾,执着于明末历史,武侠最后抱憾华工电影的老胡,要理解他和他的电影,不止于电影本身,虽然这是他最迷人的地方
李安 纪录片 胡金铨
四个春天 (2017) 豆瓣 TMDB
四个春天
8.8 (828 个评分) 导演: 陆庆屹 演员: 陆运坤 / 李桂贤
其它标题: Four Springs
《四个春天》是一部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15岁离家,在异乡漂泊多年的导演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为主角,在四年光阴里,以一己之力记录了他们的美丽日常。在如诗的乐活慢生活图景中,影像缓缓雕刻出一个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温柔变迁,以及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对流转的时间、人生的得失起落。
脸庞,村庄 (2017)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Visages villages
9.2 (687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演员: 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其它标题: Visages villages / 眼睛相旅行(港)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2019年1月1日 看过
电影里有太多新浪潮的影子。习以为常的脸庞,各个角落里正在消逝的村庄,他们的相遇赋予了平凡到被忽视的生活关注的视线,尘埃也可浩瀚,平凡即伟大。这个变化,是艺术,是生活。最后瓦尔达没有见到戈达尔,但身边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们相遇,对话,无言,望向那蓝色的海岸
2017 法语 瓦尔达 纪录片 艺术
南特的雅克·德米 (1991) 豆瓣 TMDB
Jacquôt de Nantes
9.2 (95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Philippe Maron / Edouard Joubeaud
其它标题: Jacquôt de Nantes / 南特的雅克
法国1991年有”法国电影新浪潮祖母“之称的艾格尼丝.瓦达(《拾穗者与我》)执导的人物记录片,是对其丈夫、法国著名导演雅克德米(《秋水伊人》《柳眉花娇》)的一次生平记录。
雅克德米在30年代末还是个小孩,他的父亲拥有一个汽车库,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理发师,有着的家庭生活。他喜欢唱歌并且爱看电影,对所有类型的演出形式都着迷,他买了一架照像机拍摄他的第一个业余影片。这部影片通过他最亲密的人的角度,对雅克德米童年和职业生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审视。
2019年2月9日 看过
柯林·麦凯布说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纪录片与故事片是彼此相交的,如果拍摄得法,它们就成了一种东西。”三种时空在镜头下穿插成瓦尔达的情书,童年是过去的灰色,但影响德米一生的木偶戏和电影们是缤纷的彩色,影中影的故事叙述形成互文的张力,而老年雅米本人则以采访的纪录片形式交织其中。瓦尔达说自己是一个海滩,所以雅米在影片开始躺在沙滩上,玩耍着手中的流沙,瓦尔达的歌声缓缓响起“我知道如何挽回幸福时光,那种誓言,那些清香,永恒之吻,能否从深渊里复生?”这个深渊就是二人相遇的初始,是瓦尔达口中的家——电影
agnèsvarda 南特的雅克德米 纪录片 阿涅斯·瓦尔达
格尔尼卡 (1950) 豆瓣
Guernica
7.4 (18 个评分) 导演: 阿伦·雷乃 / Robert Hessens 演员: 玛丽亚·卡萨雷斯 / Jacques Pruvost
其它标题: Guernica
1937年西班牙内战其间,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毕加索激于义愤,绘画了这有如炼狱般的惨状,着火的房子,惊惶失措的人畜,嚎哭的丧子之母,控诉着战争的残暴。为此,毕加索与独裁者佛朗哥决裂,流亡至巴黎,老死不还乡。这幅画原本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佛朗哥Franco死后,遵毕加索遗言重返故国。

1936年,毕加索担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术馆名誉馆长期间,为保护艺术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7年初,他创作了蚀刻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这是一组连环漫画式的版画,共有18个画面,另加一首隐晦的、丑化佛朗哥的题诗。画家通过出售这组画的复制品将售款捐作共和政府的救济金。就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发生了"4月26日事件"。因此,这组画中的最后4个画面,与日后创作的Guernica《格尔尼卡》有关密切的联系。组画中的公牛在最后的画面中,抵伤了象征佛朗哥的马形怪物。该组画被复制后,法国当局作为宣传品,用飞机将其散发到了佛朗哥占领区。在此前不久,毕加索曾受委托为普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作为该年夏季在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中西班牙馆的装饰画。在他还未构思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4月26日事件"。这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毕加索怀着"对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只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于6月5日创作完成了351×782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该画在巴黎亮相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38年,它还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不向德国法西斯低头、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示以自己的绘画作为『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
生命终局 (2018) 豆瓣
End Game
导演: 罗伯·爱泼斯坦 / 杰弗里·弗里德曼
其它标题: End Game / 关卡最后(台)
描述重症病患迎接无可避免的结局之际,与杰出的执业医生面对面,他们力图改变大众对生死的看法。
永远 (2006) IMDb 豆瓣
Forever
8.6 (28 个评分) 导演: 赫蒂·霍尼格曼 演员: 木村佳乃 / Bertrand Beyern
其它标题: Forever / 跟永恒照面 (港)
本部纪录片主要围绕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展开。拉雪兹神父公墓是来自世界各地极富才华的艺术家们的安葬地。他们生处在不同时期,可至今仍受世人景仰。本片记录下了慕名而来的很多祭拜者,他们有的在墓前留下自己的书信,有的则是放置一束鲜花。镜头跟随着这些虔诚的敬慕者,一起谈论着艺术带给他们的生活馈赠。
《永远》以其宁静优美的视角,让我们讲述着爱与死亡交融生辉的不朽艺术。本片荣获2006年荷兰乌特勒支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剪辑提名等,又在2007年美国Full Frame纪录片节灵感奖等多项大奖。
2019年2月3日 看过
本科上艺术史课,许多专业知识都不争气地还给了那些昏昏欲睡的夏日午时,但王尔德那印满了口红印的墓碑却一直记得,墓碑被玻璃包围后周围放满了纸巾和手帕,上面或浅或淡地留下了双唇,大佬问我们为何会这样。大概就是艺术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吧,在生与死之间,艺术抚慰现世中人的心灵。贫瘠的生活赤裸而平庸,人们需要艺术的氛围引领自己进入曙光中的破晓时刻。所以那个静坐在博物馆中的女性说她感觉自己被包围,她并不孤独,而普鲁斯特和莫迪利亚尼的墓前总会有人递来陌生的钢笔和画笔。人们远赴千里,在死亡的门前和过去相聚。“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但艺术能够在时间的雪地中留下脚印,哗哗的声响在寂静的上空盘旋
拉雪兹公墓 纪录片 艺术 荷兰
My Dead Dad's Porno Tapes (2018) 豆瓣 TMDB
My Dead Dad's Porno Tapes
8.0 (6 个评分) 导演: Charlie Tyrell 演员: 大卫·韦恩
其它标题: 我去世父亲的“色情”磁带
A short documentary that follows director Charlie Tyrell as he tries to uncov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deceased father through the random objects he inherited. Including a pile of VHS dirty movies.
2019年2月13日 看过
我们以为可以通过追溯历史,凝视生活中与父母有过牵连的种种存在,从而找到自己走向父母内心的道路。但事实上,不是那些物品定义了他们,也没必要再向上一辈上上一辈进行的无底纠缠。重要的是,他们曾经做过哪些努力和改变,虽然我们可能从未知晓。正如我近年总是好奇他们的童年,他们曾经经历的和我的经历的联系,但最后都是徒劳。他们爱我,我也知道他们爱我并且想努力回报,但我仍深深的感到彼此之间不可修合的距离
2018 加拿大 家庭 短片 纪录片
美国纳粹之夜 (2017) 豆瓣
A Night at the Garden
7.6 (10 个评分) 导演: 马歇尔·柯里 演员: Fritz Kuhn
其它标题: A Night at the Garden
In 1939, 20,000 Americans rallied in New York’s Madison Square Garden to celebrate the rise of Nazism – an event largely forgotten from American history.
A NIGHT AT THE GARDEN uses striking archival fragments recorded that night to transport modern audiences into this gathering and shine a light on the disturbing fallibility of seemingly decent people.
Jihad: A Story of the Others (2015) 豆瓣
导演: Deeyah Khan 演员: Abu Muntasir / Alyas Karmani
An unflinching but sensitive and personal examination of jihadism and radicalisation, its causes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s.
2019年2月13日 看过
视角很难得,迪雅汗作为同宗的记者才能进行这种采访,而更难得是这些已经脱离的人愿意接受采访。一群人幡然醒悟,不论男女,原因多是因为孩子,猛然发现下一代的面目越来越像那个曾经讨厌的自己,所以意识到自己被蒙蔽,意识到所谓的捍卫不过是特权上层腐朽的酒杯,意识到宣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寄托只是互相残杀。但生活不如意时真的只是JIHAD给予了他们信任而让他们感受到力量吗?给予的恐怕是一种名为圣战的幻觉权力,血腥和暴力需要高尚遮蔽。最后谈到原谅这个话题时,阿布·蒙塔西尔作为鼓动过数千穆教人去国外作战的创始人认为自己原谅了别人所以别人也该原谅他,但最终也还是在是否原谅了自己这个问题面前败下阵来,崩溃痛哭的时候不知道他脑海里浮现的是谁的面孔
2015 documentary 宗教 纪录片 英国
景观社会 (1974) 豆瓣 TMDB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2 (26 个评分) 导演: 居伊·德波 演员: 居伊·德波
其它标题: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作者:明瀚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者。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路况,<五月之砖---68学运影想录>,《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2019年2月14日 看过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加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演变除了德波的日常生活异化和景观社会理论,由此可以延伸到波德里亚的文化批判和符号马克思主义批判,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以及拉康晚年的真实域。景观作为一种表演和作秀,德波没有下定义,只是做现象的呈现。毕竟景观就是在场,而它的在场让真实被遮蔽。但现实和景观早已融为一体,真相只在一瞬间,景观让人的一切被商品殖民和支配,而它在这种占有中获得本体意义。纪录片比起书而言更喜欢纪录片,虽然没有名言景观分为集中的景观和弥散的景观,但影像已经泄露了一切,不用像书本一样受到译者的影响。左与右都已被消费攻占。但和谋杀现实的波德里亚相比,德波说,要反抗
1970s 居伊·德波 景观社会 法国 纪录片
金门银光梦 (2013) 豆瓣
金門銀光夢
8.3 (31 个评分) 导演: 魏时煜 演员: 伍锦霞 / 伍锦屏
其它标题: 金門銀光夢 / Golden Gate, Silver Light
李小龙未满周岁便亮相银幕的《金门女》,导演伍锦霞是 三藩市华侨,三、四十年代在香港和美国执导过九部粤 语片,不乏民族意识及女权色彩。既是第一位执导港片 的海外华人女导演,更是独立特行、超越时代的奇女子, 毕生短髮男装打扮,人皆以「霞哥」相称,于纽约经营 的中餐馆更成了传奇地标。影片在资料蒐集与追访亲友 之馀,不忘拿同样大志未竟的两位同期的影坛先锋作映 照,华裔荷裡活女星黄柳霜及当时唯一的荷裡活女导演 Dorothy Arzner,皆被时代遗忘多时,今日重获肯定。
2019年3月5日 看过
纵向和横向的历史对比都有兼顾,采访和史料互证,内容很丰富,没有非常套路的术语,但兴之所至,娓娓道来就已经能够让人对纪录片本身的内容产生兴趣。伍锦霞真的是个很潇洒的人
2013 documentary 中国第一个女导演 伍锦霞 女性
在世界尽头相遇 (2007) 豆瓣 TMDB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8.8 (108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Samuel S. Bowser
其它标题: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冰中漫行(港)
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和旁白均由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来担当,记录了他与剧组前往南极洲拍摄当地生物、居民以及独特地理风貌的历程。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一部关于南极著名的企鹅的影片,而是去探索南极的人类生活,以及壮丽神奇的南极洲美景。他们前往由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会南极计划部门运作的南极洲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位于罗斯岛的麦克默多站进行拍摄,在当地采访了一些在作业、后勤、IT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援的成员后,他们陆续前往海豹基地、潜水营地等南极洲人类扎营的地点,沿途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做了很多包括细胞生物学家塞缪尔·宝泽(Samuel Bowser)、动物学家占·保罗斯基(Jan Pawlowski)、企鹅研究学者大卫·安利(David Ainley)等在内的简短访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拍摄探索的并不在于展现科研领域,而在向大众揭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20年1月1日 看过
为赫尔佐格和致敬的片尾加一星;常被各大营销号转发的企鹅部分本身非常动人,尤其钟意的是赫尔佐格没有为这一行为下任何矫情的定义。正如一本正经到幽默风趣的旁白解说所告诉我们的,见证即可。毕竟企鹅就是很容易在陆地丧失方向感的,除了自身判断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外部因素,迷路后导致死亡是有的,让人感触也是会的,但也不如再思考一下是不是人类照明设备干扰了它们。毕竟这部纪录片真正触动内心的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目睹其他生命迈向一种必然性时所要选择和经历的偶然性,而非矫饰。正如也被热转过的日本南极企鹅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的新闻,背后其实是数量庞大的被渔船捕获但没有逃出的企鹅新闻。回到纪录片,里面所有探险者本身就已经足够有趣和吸引人了(2020年第一天,图书馆不开馆,我果然无法好好看书,还是电影更让我沉溺
纪录片 美国 赫尔佐格
阿涅斯的海滩 (2008) 豆瓣 TMDB
Les plages d'Agnès
9.2 (116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阿涅斯·瓦尔达 / 简·伯金
其它标题: Les plages d'Agnès / 阿涅丝的海滩
八十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在生日之际以《爱格尼斯的海滩》这部充满温情的幽默佳片为自己庆寿,实在是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影片利用重构的手法,她与丈夫德米电影中的一些片断来重现这位导演一生中的的重大事件。影片探讨的是人性,而非电影。观众可以看到,丈夫德米去世之前,阿涅斯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2019年3月13日 看过
“ 如果您是个百无禁忌、认为想像力是一切、没了想像力生活就无法继续的人,那我就推荐您看一下我的这部电影 ”,还可以有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韧劲的人,用想象力与悲伤和回忆相处
2008 传记 女性 文艺 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