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 (1988) 豆瓣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
8.7 (30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哈斯 演员: 大卫·霍克尼
其它标题: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
《康熙南巡图》,这幅著名的中国卷轴画描绘了康熙皇帝在1689年第二次访问他的南方帝国。这幅画是由王翚(1632-1717)和他的助手们创作的。霍克尼将这幅画卷更流畅的空间描绘与后来由徐阳和他的助手——乾隆皇帝南巡(1764-1770)——绘制的画卷《乾隆南巡图》进行了对比。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我一直觉得汉学家治学较国人更好的地方是材料的收集整理取舍的能力,虽然我喜欢看汉学研究也是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论视角有趣而生动,很多时候角度决定成败,材料决定质感。作为对艺术史中的物质层面的研究,前面几章的文献与材料看似轻薄实则最见功底。但到了最后的理论部分,海外汉学的天然隔膜又会渐渐显现,再现与摹仿本是西方柏拉图开始的逻各斯道路,中国绘画艺术一开始并不是聚焦主题和再现,想到阎师的答案,是“随物赋形”(还是东坡厉害)。但高居翰同样看到了许多有趣的点,比如以宋为分界线的绘画题材的缩小和儒家的关系,庄子中的理想画家和神话。另外虽然国内对古画的市场机制研究还没有西方的赞助人体系热门,但想看到关于绘画上的印象研究。以及,我对那个一笔带过的慈禧让两名宫女代笔很感兴趣《墨林今话》卷6.7.12(待查)
海外中国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绘画 艺术评论&理论&艺术史 高居翰
如何读中国画 豆瓣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慕文 译者: 石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中国赏鉴书画的方式被称为“读画”。那么我们如何去读一幅画作呢?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仅靠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出画作所呈现的意境。《如何读中国画》一书,力图通过对36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视觉解析,以揭示其成为杰作的缘由。
何慕文先生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深入探讨每幅作品的丰富意蕴。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神”,表达其内涵。作者以大量的彩色局部详图伴以详实的解说,带领读者深入到每幅作品最重要的层面来赏析。
作者以图文相结合,逐步展示中国画的多种主题和特征。“读”一幅中国画就如同在与历史对话。细细阅读一幅画卷或一本图册,人们共享了一种重复了几百年的私密体验。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作品的内涵得以逐渐被揭示出来。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细节部分清晰地让人落泪。画为主,文字为辅,讲解简明扼要还能让人有所启发,科普与启迪并行,有几个选题很有新意。
何慕文 海外中国研究 绘画 艺术史
阴影 豆瓣
Shadows: The Depiction of Cast Shadows in Western Art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投影”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果然想写的都已经被写过了,这本装帧真的不错,但也是真的短,十五分钟就可以翻完,适合在图书馆看hhhh文学史上有镜与灯,不知道美术史能不能有光与阴影。阴影能够表达出光线所无法传达的微妙感情,传达出身体正面所不能看到的来自于身后事物投射出的信息。虽然模糊但却增加了在场感,使其立体。作为光线的对比,阴影的反差高低也说明了光的强弱与否。当然,如果阴影脱离了光线的控制就会成为恶魔的象征(影子戏)。另外,高居翰提出的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见《顾洛阜藏中国书画》)很有趣,古画一般不画投影,但这副因为所配的诗提到了,所以画家通过月光再现了投影
绘画 艺术 艺术史 贡布里希 重庆大学出版社
想象的魔力 豆瓣
Sketching from the imagination: An Insight into Creative Drawing
作者: 3D Total.com公司 译者: 张熙闵 2016 - 6
编辑推荐
1. 完整展现设计师原画手稿,窥探知名设计师创意全过程,运用概念的汇集来激发想象、鼓励创作。
2. 以艺术家自述的形式,讲解绘画技巧,提供概念设计的实用建议。综合不同的绘画形式,传达概念设计的理念。
3. 书中设计师詹森•霍利所在“欧洲一哥——Framestor工作室”参与制作多部好莱坞大片的幕后特效制作,如《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阿凡达》、《钢铁侠3》等。其中影片《黄金罗盘》、《地心引力》分别于2008年、2014年获得奥斯卡 视觉效果奖,
4. 适用于动漫、游戏、概念设计专业学生以及行内从业者,让大师作品启发你的灵感吧。
序言
绘画能力和创意想法是伟大具象艺术的基础,无论是数字艺术或是传统艺术,速写多半是各种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抽象的概念、想法、灵感第一次被转换成了画面。
这本书解析了50位艺术家如何通过线条将脑海中的创意变为画面,其中包含了非常完整的绘画作品和设计草图,并以包罗万象的方式向您展示了从儿童插图、漫画到幻想插画、超现实主义插画和肖像画等各种绘画形式。
将这些不同的绘画归结到一起的是国际在线艺术社区,在这些艺术社区中,无论是多么非主流的风格都拥有自己的观众和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那里,云集了一部分已具有较高声望和专业程度的艺术家,其中有一些已开始传授其艺术形式,另外还云集了一些新锐艺术家。他们各自使用不同的方法,借助速写线条进行思想的交流。
在本书的每一章中,艺术家将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并通过自己的视角来阐述速写。其中一些艺术家讲述他们在孩童时期的最早的绘画经历或学习时期所学的绘画知识,另一些则介绍了他们当下的创作实践和创作过程,还有一些则讲述了一些关于提升绘画技能的建议。本书中的每一篇都是对该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一次洞察,并因此汇集了多达50种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
速写是最为短命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常常被忽视或遗弃;在铅笔画和木炭画中,速写也正从入门的基础中被淡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记录下这些作品的同时,让您享受速写的饕餮之宴,因为我们提供了从代表作、轮廓图等全方位的视角来展现艺术家创作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本“教你画画”的书籍。《想象的魔力》运用概念的汇集来激发想象、鼓励创造。
艾玛莉·贝多斯
隐秘的知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霍克尼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最初发表就引起了轰动。大卫·霍克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他的这一理论吸引了全世界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且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现在,在这个增订版中,霍克尼将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首次展示了他令人激动的新发现。这本书中包含数百幅画作和素描,其中许多是西方艺术史上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画作,每一幅图版都配有霍克尼充满激情的文字说明。书中还有许多他自己拍的照片、画的草图,展示往昔艺术家为了画得准、画得像而采用的各种技法手段,同时说明他们当年可能取得的效果。
此外,霍克尼还汇编了大量历史和现代文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他与一系列国际专家之间的通信汇编则重现了神奇探索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古代大师的失传技法,它写的也是现在和未来。它讨论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脑时代,我们是如何观看、处理和制作图像的。永不休止地探询,不信任何先入之见,质疑已成定式的观念,霍克尼迫使我们睁开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观看和再现世界的方式。《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从一位富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对艺术史的深刻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