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拉奥孔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 8
《拉奥孔》主要内容: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从雕刻和诗的拉奥孔引申出诗与画的二元性。从题材,媒介,心理功能和艺术理想各方面的不同来证明诗的个体性。
间或有些不能同意的观点,但有很多启发。比如他对抄袭和独创的看法,对荷马史诗的精彩解读,对丑,对媚的论证,以及那段关于快感和痛感混合体比纯粹的愉快更有吸引力的陈述
想看荷马史诗了
德国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美学 莱辛
接受反应文论 豆瓣
作者: 金元浦 1998 - 1
2018年11月8日 已读
本来可以给四星,但校对太不走心了吧。全文所有的文本(text)都翻译成本文。这是什么翻译,还每一页都有,造成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内容上来说,梳理了接受美学的来源(解释学,形式主义,现象学和马克思的社会学);从姚斯开创的“期待视野”的文学解释学到伊瑟尔的审美反应论中暗隐的读者这一接受研究发展到后面变成了读者反应批评(从读者的文学能力到研究解释共同体再到整个读者社会),接受美学坚守文学独立本体外再划定一个明确而模糊的外沿——接受之维,而非纯粹的文本中心范式。最后的新历史主义企图从解决文学自身的问题扩大到解决文学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文学的历史到关注整个社会历史),文学变成了出发点和媒介而非独立本体,突破了接受美学的界域(读者自身性质决定)。最后一章是中国化问题,但是究竟化的主体是谁值得思考
接受反应文论 接受美学 文学理论 美学
判断力批判 豆瓣
Kritik der Urtheilskraft
8.6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杨祖陶 译者: 邓晓芒 译 / 杨祖陶 校 人民出版社 2002
康德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完整系统的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前者又分为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其最后一小节题为“附录:鉴赏的方法论”),后者则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及一个计有13节的“附录: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加上“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
2018年12月7日 已读
读的前两百页审美判断力批判。导言部分就说明了美学不是康德的主要目的,而是他在知性批判和理性批判中找到的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的名字叫做审美判断力。由于康德的主体性意识(天才论)和哲学构思(物自体和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但静观的知性下美又是在想象力合规律性下能带来积极愉悦(区分消极愉悦的崇高,以及审美上的崇高即热枕和狂乱荒诞)的,并能获得普遍的同意(理念)。由此,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而是断言。艺术创作是通过自由以理性为行动基础的某种任意性,与自然和手艺不同。没有美的科学,只有美的艺术,即出于愉快情感的合目的性的(看起来像是自然的)。而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说明了它的唯一原则是自然自然及艺术的合目的性的观念论,故鉴赏的真正入门是发展道德理念和培养道德情感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美学
美学(第一卷)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好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人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由于“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力斯惕克”(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笔者姑且仍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笔者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笔者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2018年12月9日 已读
朱光潜先生注释部分除了时代因素的意识形态简直满分~黑格尔在康德的对立统一上进一步发展,目光从思想投向实在,对前人的美学观一一提出辩驳,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内容(理念)决定形式(显现的形象),而只有本身真实的内容表现于适合内容的真实形式,才能达到真实美。故,美是真。但真与美却有差别。美作为理念是抽象的普遍性与体现概念的客观存在的统一,但真是凭思考认识到的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美是感觉的对象不是认知的对象,认知力与理念不同。所以不能自为的自然美也不是真的理想美,虽然黑格尔承认自然美的存在。由此衍生出来的美的无限和自由其实也就是康德美学的一种发展,美最后也就沦为了哲学称王的一个初级阶段,也就是很多哲学老师口中的“二流哲学”
朱光潜 美学 黑格尔
西方现代美学 豆瓣
作者: 牛宏宝 上海人民 2002 - 2
《西方现代美学》主要内容:走向“现代”: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起点和内在转捩、现代主义美学:非理性主体的表现和丑发展、现代主义美学:艺术的自足独立性和艺术走向抽象、主体性的衰落与美学形态的转变、后现代主义美学与后现代性话语。
2019年2月19日 已读
读到的国内近年写的最好的西方美学教科书(虽然最后感觉自己论文写的还是不怎么样但发自内心的感谢这本书
牛宏宝 美学
当代西方美学 豆瓣
作者: 朱狄 1984 - 1
本书第一章列举的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象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早就已经去世,鉴于他们目前还有为人们所公认的巨大影响,也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我们这里就没有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即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看来还是切实可行的。黑格尔说过:“哲学史的外表形象是由个别人物构成的。”既然哲学史可以这样写,当代的美学流派当然也可以这样写。
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我仍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我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我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近因其内容过分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有些问题如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和艺术的起源问题,因我已写过论文和专著,所以这里就不再涉及了。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7
什么是'灵光'?
本雅明在书中为“灵光”下了个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溶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灵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
2019年2月13日 已读
赵勇在解释aura这个词的时候,谈到西方学者认为“灵光”作为术语属于格奥尔格派,而格奥尔格的朋友斯凯尔将其理解为“生命的呼吸”,认为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散发着灵光,这种灵光既冲破了自己,又包围了自己。这次读完,感觉更像卡夫卡的“朝最后的尘世边界冲击”
哲学 德国 本雅明 美学 艺术
审美现代性批判 豆瓣
作者: 周宪 商务印书馆 2005 - 3
它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构成了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由此塑造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独特面貌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 豆瓣
作者: 俞晓红 中华书局 2004 - 10
本书以发表于1904年6月《教育世界》杂志的《红楼梦评论》为底本,重新予以标点、校勘,重点注释和辨析《红楼梦评论》中的诸多文史典故,并对以往学界的一些看法提出质疑。书后附录20世纪王国维研究论文论著索引。本书试图对《红楼梦评论》的本真面目作一清晰把握和展示,并为近代文论研究者、《红楼梦》研究者、高校中文系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雷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尼采立足于人生谈审美和艺术,著述颇丰,除了《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专著外,大量论述散见于他各本著作里。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美学文选》回击了这方面的专著和论述,由于篇幅较大,分做两本书出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早中期。《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前书还收入了译者早年所写《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学概要》二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美学思想。后书则收入了译者晚近所写《尼采美学导论》一文,是一篇近7万字的长文,对尼采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全文第一次完整发表。专此说明。
生产(第11辑)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5
《生产》第11辑专题是“情动”(Affect)。“情动”源自拉丁语Affectus,意指激情(passions)、情绪(moods)、感受(feelings)、情感(emotions)等,是西方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为摆脱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局限,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一场以此概念为核心的“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可以说,这一转向有两条线索,一者以“情动”为研究对象,一者以“情动”为研究方法,二者时有交织,如今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内也生机勃勃。本专题选入了哲学层面对“情动”的讨论,同时也选入了从情动出发对当代文化、政治、身体等的批判研究。 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当代德国极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从其大量著作中选择了论生活方式、犬儒主义、“人类技术学”和全球化的数篇重要文章,并收录了相关学者的评论文章,借此可以展现其思想的大致轮廓以及学界对其思想的认识和接受状况。“访谈”栏目与人物栏目呼应,收录了彼得·斯劳特戴克的两次访谈,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其核心思想的“内视角”。“文献”栏目收录了德勒兹为吉尔伯特·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写的书评。
2019年5月1日 已读
为前四篇打满分,需要重看,后面偶有所得吧,尤其是第一篇德勒兹讲斯兵诺莎身体与思想两种“力”之间既富有因果性又超然复杂具有流动性的“情动”与“观念”,还有第三章迦塔利将斯兵诺莎“情动”的“及物性”与伯格森的绵延和巴赫金的形式相联系,把“情动”的丰富性赋予为对时间的战胜——“迭奏化”(在可感的维度与表述的问题之间交汇的普鲁斯特的“逝去时间的迭奏”),“情动”成为物质媒介,审美实践和价值伦理之间的洞察。另外那两篇Affect theory的导论看了以后感觉原书也没有必要看了。情动的未来里面将“情动”和威廉斯的感觉结构,霍加特的“可感性存在”以及马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放在一起考察提供了这种文化研究上的“情动”途径。巴特勒那篇不如去看她后面专门写安提戈涅的书
2016 《生产》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勒兹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 中信出版社 2016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营造魅力,就是唤醒消费者的三种关键情感——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渴望,对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 1.探寻魅力的本源:尽管魅力所呈现的形式不同,它所揭露的始终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魅力挖掘了现存的不满情绪,展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事物。比如:
名人的魅力源自对倾慕、崇拜和成为重要人士的渴望;
时尚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我的欲望;
奢华的魅力不仅来自物质享受的诱惑,也来自我们渴望优雅地融入这个阶层的愿景。
2.解析魅力的构成元素
魅力有三个重要要素: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承诺以及神秘感。
对逃离和转型的向往是魅力的情感核心,让我们将自我投射到某种设定或身份认同中,以此来感知我们那些没有阐明的愿望。
神秘是魅力的感知品质。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没有神秘感,就没有魅力的存在。
3.还原魅力的进化历程
本书不仅梳理了魅力史上的大事件(从希腊英雄形象阿喀琉斯到苏格兰精灵,从17世纪后期的江户到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再到19世纪的纽约和芝加哥),还对具体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从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橱窗到风情无限的上海外滩),从而展现出魅力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
4.启发魅力的商业运用
在商业运用上,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指出魅力能够引发社会性嫉妒情绪,以此来促进商品销售。诉诸魅力的魔法,让商品成为“通往希望与理想的桥梁”,正如你着迷于无印良品的本子或宜家的家具,这种有形的、商业性的“桥梁”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图片很丰富,但蛮浅显的,可以当迷影丛书翻阅,围绕几个关键词进行了例证分析:向往,优雅和神秘
历史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美学 艺术
现代西方美学史 豆瓣
作者: 牛宏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现代西方美学史》讲述的是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戏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末叶重新换幕,期间纠缠着审美现代性问题、作为审美现代性根基的主体性问题、美学“语言转向”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裂变问题等四大主部主题的出场及其变奏。
伴随着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卡西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列维——劳斯、巴特、福柯、德里达、古德曼等思想主角分次登场的,还有表现、抽象、文本、丑、荒诞等术语主角贯穿其间。
跟随《现代西方美学史》,你将置身审美现代性不同主题和各种主角之间形成的张力场中,经历一次深邃的思想历险。
美学谱系学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埃克伯特·法阿斯 译者: 阎嘉 2011 - 10
到底是身体还是精神使我们欣赏美和创造艺术?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埃克伯特.法阿斯认为,除了蒙田和曼德维尔等偶然的例外情况之外。从柏拉图以来西方对美的看法的主流都过分强调了精神,甚至诅咒身体和性欲有害于审美意向。本书矫正了这种不平衡,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重要思想家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解读。作者讲述了一种新颖而令人兴奋的历史,包括对荷马时代异教价值观的柏拉图式反拨,其观点被基督教神学所吸取以及最终世俗化,康德对这种传统所进行的重要修正,黑格尔对精神最终战胜身体之时艺术终结的预言,海德格尔、德里达及其追随者们对美学和禁欲主义理想的复兴。作者抨击了传统的与后现代的见解,并且借助于当代新达尔文主义的认知科学,提出了一种受到尼采极大影响的、新的、亲感觉论的美学。作为一部论辩性的富有深刻学识的著作,本书标志着思考艺术问题的一个全新起点,是美学领域内未来一切著作都无法忽视的。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豆瓣
作者: 冯学勤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由冯学勤著,《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希望能够有所突破的地方有三个:第一,指出尼采从早期“审美形而上学”的宣扬者转向晚期“抛弃一切形而上学”的呼吁者的进步性意义。第二,凸显谱系学方法对“身体转向”或“身体美学”的开拓性,发现尼采晚期思想最具前瞻性的部分。第三,提出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即是否正是因为谱系学的异质性,使尼采将权力意志学说从本体论位置上撤离下来,并最终放弃了“权力意志”一书的写作计划?这三点分别构成了《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的三章内容。
美学与意境 豆瓣
作者: 宗白华 人民出版社 2009 - 3
《美学与意境》讲述了:素净典雅的封面设计,正如这些图书的内容一样凝重而深邃,不看其他,单看那些作者的名字:李达、艾思奇、冯友兰、金岳霖、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吴晗、翦伯赞、薛暮桥、许涤新、于光远、吕叔湘、季羡林……这就足以令读者感到欣喜与震撼。“人民文库”系列图书是人民出版社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2010年建社60周年,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披沙拣金,历经3年时间,精选出的在当时产生过重要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深刻思想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
2018年10月13日 想读 宗先生是真的做到了中西贯通,用诗的语言,雕塑的质感,音乐的韵律,绘画的多彩提出了中西美学中许多独特的见解。很多放到今天来看仍然是理论前沿。重点是很少有人能真的将西方理论和中国艺术及文论融合地如此和谐,又能和而不同,互见其美。没有卖弄的故作玄虚的术语,只有知识真谛光芒下的灵韵闪现
中国艺术史 宗白华 美学 诗学
席勒美学的哲学背景 豆瓣
作者: 【美】维塞尔 译者: 毛萍 2010 - 11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这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者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者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为使人性实现完满与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