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
潜影 (1981) 豆瓣
6.0 (5 个评分) 导演: 郭宝昌 / 黄玲 演员: 袁苑 / 迟志强
其它标题: Shadow of a Ghost
宁王府博物馆讲解员卢亦华(韩月乔 饰)发现一令人心悸的“鬼”影。她的同事罗敏(李萍 饰)将此事告诉了在公安局工作的哥哥罗捷(迟志强 饰),职业的本能使罗捷决心揭开这个“鬼”影之谜。卢亦华和图书管理员肖凌(袁苑 饰)正在热恋中,通过调查,肖凌的诡异行踪引起罗捷怀疑。接触中,罗捷爱上了卢亦华。卢的父亲是位历史学家,他证实墙壁上的怪影是宁王府当年的福晋那颜氏,而那个“鬼”影又是谁呢?侦察过程中, 肖凌的同事常文虎(姜一守 饰)遭人暗杀,后证实为其舅舅冯杰下的毒手。在破案过程中,罗捷发现卢亦华与肖凌真心相爱,他陷入两难之中......
本片改编自八十年代早期的科幻小说《王府怪影》。
新女性 (1935) 豆瓣
8.2 (46 个评分) 导演: 蔡楚生 演员: 阮玲玉 / 郑君里
其它标题: New Women
韦明(阮玲玉 饰)是一名音乐教师,平日里,她喜欢作曲和写小说。王博士是韦明的同时,尽管已经结婚,但他经常对漂亮的韦明动手动脚很不尊重,这让韦明感到恶心和唾弃。某日,韦明遇见了出版公司的余海涛,他的绅士和谈吐十分吸引韦明,然而,韦明只是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
韦明的姐姐带着韦明的女儿前来投奔韦明,使得韦明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的拮据,与此同时,无法得逞的王博士施诡计使得韦明为学校解雇,而女儿又恰巧在此时生病急需医治,一时间,韦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无奈之下,韦明只得出卖肉体,而她的客人竟然正是阴险卑鄙的王博士。
2019年6月16日 看过
有些电影注定无法让文本和现实的互文隔离,从艾霞到阮玲玉本人其实是电影最好的注脚;左翼运动下朴素的现实主义表现;开场电车上的那组长镜头里人物关系可太妙了,张爱玲小说完美再现;今天很多人看完电影仍然说她委身于有妻子的富豪也比卖淫强,并由此推出韦明的脆弱与不平衡,由此可见时代的隔膜,新女性之新不是今天所谓的摩登时尚,而是女性试图经济独立却无法反抗真正主流时所遭遇到的新境地,这种情况下的女性是既传统又先锋的,只能多视角贴近观察;最打动我的倒不是那声凄惨的我要活,而是被迫卖身后却发现客人是被自己的自尊拒绝过的王博士,那一刻的惊讶与无措,委屈与窘迫,愤怒与痛苦,是阮玲玉的演技高光时刻;那句为了教化启蒙而将一个决绝的鬼魂召回后喊出的“我要活”实在是个败笔,那句“我要报复”的姿势仿佛红灯记再现,而非不倒女性
1930s 1935 中国电影 女性 老电影
刘三姐 (1960) 豆瓣
8.0 (92 个评分) 导演: 苏里 演员: 黄婉秋 / 刘世龙
其它标题: Third Sister Liu
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
砍柴女刘三姐(黄婉秋)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却也因此被视她为肉中刺的财主陷害,幸运捡得一条命后,她一路歌声沿江而下。老渔夫(张巨克)和儿子阿牛(刘世龙)通过歌声将她辨出,将她接入家中。远近乡民听闻,都赶来与刘三姐赛歌,以为她已人头落地的哥哥刘二(梁音)也因此机与她重逢。因为歌词中多处直揭财主对穷苦人的盘剥,乡民叫好同时亦令当地财主莫怀仁(夏宗学)极为恐慌。
为防乡民暴动,莫怀仁想以淫威令刘三姐噤声,只换回自己的难堪,刘三姐言称若赛歌胜过她,她自不会开口再唱。刘二怕妹妹重蹈覆辙,想带她远走他处,但刘三姐誓要好好惩治莫怀仁。莫怀仁找来一帮酸臭文人信心满满与刘三姐赛歌,不想个个被她骂得狗血喷头。为让刘三姐屈服,莫怀仁暗中将她绑至府中,施以锦衣美食,只换来刘三姐的几声冷笑。早已与刘三姐暗中生情的阿牛、刘二及众乡民,则颇为担忧她的安危,正想办法将她营救。
2019年8月14日 看过
提神醒脑,放松心情绝佳,自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剖,但就像赵树理的小说一样,人民艺术也好艺术人民也罢,蓬勃而纯洁的生命力却是最难得的
老电影 音乐
我这一辈子 (1950) 豆瓣 TMDB
我这一辈子
8.2 (97 个评分) 导演: 石挥 演员: 石挥 / 魏鹤龄
其它标题: My This Lifetime / This Life of Mine
清朝末年,才二十出头的“我”(石挥 饰)就失业了,多亏邻居巡警赵大爷的帮助,我也当上了一名巡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臭脚巡”。从这绰号您就知道,这个差事不好干。况且那些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清政府、军阀、洋人、爱国青年、国民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老北京城搅得沸沸扬扬。我曾在秦大人府上当差,官老爷的奢侈腐败算是看了个尽。五四运动时还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崛起而不懈努力。我呢,一个社会底层的小老百姓,只求守着老婆孩子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但处在这个倒霉时代下,老百姓哪有什么安生日子可言啊?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
2019年9月18日 看过
老舍虽然只是开头,但对小市民既悲且怒的心理刻画成为了石挥创作的底色,中国的新现实主义,非典型的日常生活景象
1950 中国电影 大陆 石挥 老电影